清朝官员什么时候可以正式退休?都有什么待遇?

用户67018193990


保障退休官员的待遇,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开始推行了。清朝入关后,为招揽人才,鼓励年老官员主动退休,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

顺治初期,清朝为退休官员发放土地。按照级别高低,划分不同土地大小。时间一长,朝廷发现成本太高,又影响社会稳定,便改为退休官员发放俸禄。

不过,时局不同,发放俸禄的标准,也有变化。顺治、康熙年间,清朝把官员的退休年龄作为领取俸禄的标准。如果在60岁之前退休,便没有资格领取俸禄。

到雍正继位后,为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就把官员在任时的政绩、品行,作为退休后是否领取俸禄的标准。如果考核不通过,被勒令退休,或直接革职的,便没有资格领取退休俸禄。

其余可以领取退休俸禄的官员中,一般会以级别高低,确立俸禄发放的多少。清朝的时候,三品以上官员,退休后有资格领取在任时的全部俸禄。三品以下的官员,如果没有皇帝特例,基本只能领取在任时一半的俸禄。三品以上官员,都是属于朝廷高级官员。

这些人即便退休后,社会资历、威望较高,仍是朝廷需要拉拢的对象。对皇帝而言,这些官员在任时跟皇帝接触机会较多,皇帝也较为熟悉。他们的退休辞呈,都必须得到皇帝的亲自批阅。

这些领取全部俸禄的官员,只能领取朝廷按品级规定的“正俸”。清朝时,官员俸禄有三个划分。第一种是按品级划分的“正俸”。正俸的数额较低,可以参考下面第一张图。(武将俸禄以文官为参考标准)

第二种是“恩俸”,属于双倍“正俸”。第三种是养廉银,数额可以达到正俸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具体可以参考第二张图。

退休官员数量较多。朝廷为了减轻负担,就只让官员领取在任俸禄中的“正俸”。正俸以品级发放。所以,能领取退休俸禄最多的,自然是一品官员的每年180两白银。

这笔开销,如果是退休后在京城的官员,就由户部支出。如果是退休后回到家乡的官员,由省里藩台府库支出。

不过,前面所说的,只是大部分官员的情况。仍有小部分清朝官员,会被赏赐爵位。爵位可以领到的退休俸禄会更高。清朝的时候,爵位有三种。一种是宗室爵位,也就是亲王、郡王、贝勒这类爵位。一种是蒙古爵位。

前两种爵位都需要考虑到特定身份。最后一种是专门赏赐给异姓大臣的爵位。这种爵位在乾隆年间确立,一共有二十七个等级。具体可以参照下图。

在这种爵位中,级别最高的便是公爵。公爵当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一等公。按照清朝规定,一等公可以享受每年700两白银的俸禄。

这笔退休俸禄,则远远高于一般官员的退休俸禄。如果按照品级而言,公爵、侯爵、伯爵,都可以列入超品级别的范围。这些级别的俸禄待遇,本身高于官员的品级。

即便与正一品对应的子爵,每年也可以享受410两白银的俸禄待遇。嘉庆十一年,大学士保宁退休,皇帝允许他享受公爵级别的退休俸禄。嘉庆十九年,大学士威勤伯勒退休,允许享受伯爵待遇。

但是,想要获得爵位的难度极大。既要有足够的功绩,又要得到皇帝的认可。而且,领取爵俸后,就不能再领取退休后的官职正俸。这也是朝廷为减轻负担的做法。不过,官员一般不会有太多意见。

在爵位之上,仍有更小一部分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到皇帝的赏赐。乾隆朝的户部尚书徐本,在保有退休俸禄的情况下,皇帝额外赏赐衣冠,貂皮。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在享受退休俸禄的同时,也得到乾隆五千两白银的赏赐。

这些都是皇帝的特殊赏赐,只有极少数官员可以得到这份殊荣,数额也并不固定。不过,正因为稀少,对于官员而言,这种赏赐的荣誉意义,远大于财富意义。他们往往会把这些赏赐供奉起来。

总结而言,大部分情况下,清朝官员退休后按照品级,可以领取到最多的退休俸禄是180两白银,为一品官员享有。

极少数获得爵位的官员,可以领取到每年700两白银,为一等公爵专享。更少数的情况,就是得到皇帝额外赏赐的退休官员。赏赐的多少,只能凭皇帝的意见而定。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



清朝官员退休有很多情况,有挂职升官退休,犯错被惩罚退休,当然还有年龄到了正常退休!



清朝给退休官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官员退休,最不适应的就是“人走茶凉”,门可罗雀。清代的退休制度比较人性化,规定官员到了60岁就可以退休了!



因此,清廷采取了存品加衔,恩荫子孙,参与朝政,告老还乡这四类措施,给予“安全着陆”的官员一定的政治待遇,维持他们的荣誉和体面。



比起政治待遇,级别较低的官员更关心经济待遇,也就是退休金!虽然清朝一直在完善官员退休的福利待遇,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够丰厚,有些官员退休后还要寻求其他的生存之道!不过基本保障还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退休就意味着不再担责任。吃得香,睡得着,还能享受不错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表面看来,清廷官员的退休生活还是很体面的。


芒种先生


要了解清代官员何时退休,待遇如何,就得清楚清朝的致仕制度。所谓的致仕制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下文就根据清朝的致仕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一、清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无定制且灵活。古人认为,男子七十岁时,精力和智力都已明显衰退。故“大夫七十而致事”为一传统,唐、宋、明等朝代基本上也沿袭此做法。清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总体上采用了历代“七十致仕”的标准,但已明显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且文武官员有着不同的规定。不过总体而言,官员一般还是以七十岁为致仕年龄,但之前也可以“老”为由乞休。

二、清代官员的致仕待遇较为优厚。官员在任期间,生活自然无需担忧。可一旦离任,生活水平不免会出现较大落差。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清代,历任皇帝都比较重视官员的致仕问题。对于致仕官员,朝廷在待遇方面作了种种规定,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过着无忧的晚年生活。主要体现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两个方面。

(一)政治待遇。清代官员致仕一般是以原品致仕,有的官员因政绩显著,在致仕时还加衔进级。这样官员在致仕后也能继续保持官的身份,从而拥有相应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此外,致仕官员还可以参预朝政,有权向皇帝陈述地方政务情况。致仕官员还有恩荫子孙的特权,即子孙可凭父祖官品或功绩而取得做官的资格。

(二)经济待遇。清代不同品级的官员致仕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食全俸”、“食半俸”和“不食俸”的区别,从总体上看,清朝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要比前朝官员好得多。

综上可知,清代官员致仕制度中对致仕年龄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以及致仕待遇颇为优厚。


与书居


什么时候退休,最终还得看皇帝的态度。朝廷有相关的制度来确定退休的年龄和退休的待遇,但是在封建专制的清朝,多身不由己。



清政府规定,官员到了60岁即可办理退休手续。但是有个前提,你得找个合适的理由,不管是生病还是家庭原因,你得说服皇帝认为你确实不能继续工作下去了,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不然你就得继续干,干到理由充足为止。还有一些人提前退休或者延迟退休。提前退休的一般是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岗位,或者是在政治上犯了错,皇帝给你面子让你提前退休,你就得知趣。延迟退休的一般是能力很强,或者是朝廷大员,很重要的这些人物,你退休了暂时没人代替你,皇帝就会继续让他他干,一直干到有人替代了你,你才能退休。甚至有些人一直干到死都没能退休。

但是清朝是个很厚道的朝代。官员在任的时候,福利待遇已经算不错了。如果你退休了,待遇之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朝廷办不到的。如果一个官员成功退休了,只要你在任期间没犯什么错,退休之后一切待遇和在任没什么差异。有些在任期间功绩卓著的,退休之后的待遇甚至会比在任时更好,有时候还会被皇帝额外赏赐,子孙都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奖赏。但是如果是那种在任期间多少有点问题的官员,退休之后可能就会降低待遇,但是朝廷会给你体面,不会让这种官员在面子问题上难堪。

当然提前退休的一般也都不会拿到在任时的全部待遇,而延迟退休的官员则会得到皇帝更多的恩宠,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皇帝这个大老板也不会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总体而言,清朝的退休制度在封建社会还算是比较完善的,退休的官员除了在待遇上不含糊,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甚至有时候皇帝会亲自过问退休官员的生活。有些能力出众这,被皇帝返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封建王朝的局限性是,什么事都得看皇帝的脸色,想要安稳地致仕,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皇帝不会轻易放人。


围炉煮酒话春秋


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致政等,而且形成了完善的退休制度,达到一定年龄或有特殊情况时方可退休。那么清朝时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呢?

从汉至元规定年满七十可退休,到明清两朝则规定六十岁以上者,都可申请退休。但是若未达到年龄,也可主动要求“告老还乡”。

一般包括三种情况:其一,为了回避权利斗争,主动告老还乡。其二,无心于官场,向往家乡生活。人们最熟悉的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三,身体虚弱,难以承担重任。

那么对于清朝的官员,退休后有什么待遇呢?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看。


在政治上,退休官员可保留自己的品衔,若平时政绩优秀,退休后可加衔升官。官员退休后,其后人还可以继续做官,但是需要一定要求。

若官员退休后仍想为国效力者,依旧有参与朝政的权利。有的官员生前政绩很高者,死后还会受到皇帝褒奖。

在经济上,最初是给退休官员分发粮食与土地。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官员大多都是直接领真金白银。

俸禄分为三个等级:退休后保持原级的“食全俸”;没到退休年龄,但因身体原因特批退休的“食半俸”;因受到朝廷要求退休即被开除的“不食俸”。


除了正常退休外,其实每个朝代都颁布过延迟退休的法令,也都引起一定的讨论。甚至有的人还不愿退休,有的人想退休皇帝不允许退休等情况都有。


史之策


退休制度自古就有,在清朝以前官员的退休年纪一般定在70岁,基本就是让你死在任上,这个主要还是由于官员难以选拔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到了清代,情况有了改观,允许官员到了六十岁可以退休,但是,即使是这样想要退休的话也得上报,经过审核才可以,如果你到了六十岁就自己离职了,那么,对不起,你很可能会像逃犯一样被抓回来。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还要上书“乞致仕”,就是先将皇帝夸一番,然后说地球没有了自己照样转,自己想回家抱孩子,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缘由,比如因老退休,因病退休等等。

当然,有混的好的,或者还想继续干的,也可以继续干,如果谁要说什么,那就一句,尽忠还没尽够,就妥妥的了。

也有一些不识趣的,皇帝都烦你了,虽然不会直接让你回家养老,但是也会直接或间接的问:你今年是不是六十岁了?其实,并不是问你的真实年龄,而就是想让你告老还乡,如果这时候你还说,我还能干几年,那我估计,以后就没啥好果子吃了。

通常情况下,比较大的官员,比如一品以上官员,若以原官致仕,回乡后可给予全俸的优待;若因京察自陈原品退休的,给予半俸;部议致仕人员不给俸禄。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给俸,都不是绝对的,也看皇帝个人感觉,感觉这个人不错就加点,也是存在的。

比如雍正年间大学士陈元龙“以年老具疏乞休”。雍正因陈元龙劳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致仕”。 这属于加衔;雍正还给官员从吏部左侍郎加到尚书衔,这属于晋秩。不管是加衔还是晋秩,就和现在在退休之前再给提一级一样,让你退休后有点面子,也能多领点工资,

官员退休以后,也有因为皇帝需要而重新启用的,此类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实例。总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官员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官员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史论纵横


退休这一制度可谓是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而这一制度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而从西周时期到现在退休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朝代退休的法令又是有差别的。

就年龄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官员的退休年龄都是60岁左右,而明清以前则是70岁,这代表着什么呢?这就代表着你几乎要给国家做一辈子的事情。

当然,虽然古代的时候退休年龄比较晚,但是还是有退休的人的。

在这里我给各位介绍几种退休的情况。

第一种:官员犯了一些小错误,但是皇帝呢又不好意思叫你直接滚蛋,于是就会说,爱卿,你差不多要到退休的年龄了,你提前退休,在家好好享福吧!

第二种:就是在官场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主动向皇帝请求退休,在这种情况,你一定要谨言慎行,因为万一一个不小心,皇帝认为你是因为不待见他而请辞的那你就完了,那皇帝就可能让你永远退休了。



第三种:就是象我上文提到的,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按照规定要退休了,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因为在古代活到六七十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退休之后的待遇怎么样呢?

清朝的退休官员的待遇那还是非常好。

其一:保衔去权,你退休之后,把手里的权力交出来,但是你的职务待遇还是存在的,还有就是如果你退休前功绩卓越,你退休后还可以加官进爵。



第二:世袭爵位,官员退休之后,他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继承他的职位,当然只是一定程度上。


第三:参政议政,退休之后,虽然你没有了实际权力,但是在国家政策上面还是可以提出一定的建议,并且还保留一定的话语权。

总而言之,你退休之后,基本上可以说是吃喝不愁,并且在一定的方面还可以给自己的后代谋一些福利。


一缕风尘854


清朝官员的退休叫致仕,也叫休致。参考年龄是六十岁,但致仕不是强制性的,到了年龄如果身体还行,就可以继续干下去。休致一般有两种情况:主动休致和被动休致。主动休致当然是自己提出来的,比如由于伤病等原因,可以在六十岁以上提出,也可以不到六十岁提出提前休致。被动休致通常是惩罚性的,比如身体不胜任仍旧恋栈,不能胜任工作,或者犯了错等等,叫“勒令休致”。不同的休致情况待遇是不一样的,清朝前期致仕官员还给一些田地,到乾隆嘉庆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休致的办法,待遇大致分三种情况:

1)赏食全俸:大学士尚书一级的大员,致仕给食全俸。三品以下的官员,立有一定功绩(如武官要求出征打仗次数、杀敌人数等),六十岁以上,申请以原品休致,可照退休前的品级给食全俸。

2)赏食半俸:三品以下官员,立有一定功绩,但未到六十岁,五十岁以上,因伤病情况致仕者,可以申请原品休致,赏食半俸。

3)不予给俸:三品以下官员,立功标准不到者;或者虽然立功,但在五十岁以下就申请休致者,可以依据情况申请原品休致,但不予给俸。再者,由于犯错误、考核不合格导致惩罚性的“勒令休致”,均不给俸。

这里的全俸、半俸,都是指官员的正俸,即正式的职级工资,不包括岗位津贴性质的恩俸、养廉银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