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母嫌疑人買30多張身份證:宜儘早堵上冒用“黑洞”

議論風生

“北大學子涉嫌弒母案”嫌疑人網購30多張身份證,對有關方面也是提示:嚴治身份證買賣“黑市”,修復身份證不能註銷的缺陷……不妨來得再快點更猛些。

隨著嫌疑人吳謝宇被抓,“北大學子涉嫌弒母案”再度引發輿論關注。而吳謝宇被抓時“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通過網絡購買”等情節,也牽出了身份證非法買賣問題。

據新京報報道,互聯網上有多人公開出售他人身份證。有賣家稱,一張身份證500元,支持當場驗貨後付款,全部證件均為白戶,有效期不低於5年。其提供的選圖鏈接中包括數百張身份證照片,分為“90男”、“90女”等類別。另一賣家也稱,一張身份證500元,真實有效。

毋庸置疑,身份證買賣只是這起匪夷所思的案件的“衍生話題”,對該案的思考當回到真相廓清的前提下。但由此被帶入公眾視線的身份證冒用和“黑市”現象,終究不是偽問題,也值得關注。

2013年就有媒體報道,大量遺失、被盜身份證通過網絡進行非法交易,並被廣泛用於開辦銀行卡、信用卡,掩護詐騙。報道還提醒,由於我國現行二代身份證缺乏必要的密碼等基本防偽功能,“若不法分子掌握與自己外貌相近的他人真實身份證,則可‘分身兩人’,加大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的難度”——嫌疑人吳謝宇藉助數十張身份證逃亡三年多,或許為此提供了活生生的註腳。

雖然法律明確規定了買賣居民身份證的行為構成犯罪,但是,一如吳謝宇案例所示,身份證買賣在現實中並未被徹底遏制。此次“典型”案例曝光,再次警醒各方,不能低估身份證買賣“黑市”的嚴重性。相關治理應該系統化、長效化。

而在加大對“黑市”治理的同時,還應反思如何從源頭上減少身份證被“冒用”的可能性。說到底,身份證之所以形成“黑市”,在根本上說,是身份證掛失後並不等於作廢,而依然具有“使用價值”。

丟失的身份證應該做到“掛失即失效”,這些年媒體的呼籲不少。針對二代身份證無法及時註銷的缺陷,相關部門的技術補漏也在跟進。比如,從2012年起,身份證登記時需錄入指紋信息;近幾年還出現了“電子身份證”。同時,公安部門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和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也已建立。

但是,囿於“人證一致性”的核實不到位及信息共享滯後等現實掣肘,身份證可掛失卻無法及時作廢的漏洞,依然未能被堵上。

有媒體調查發現,當前公民身份證掛失後,只有少數應用場景能識別是已掛失證件,比如公安機關核驗、金融系統辦理業務等。如果本人持有已經掛失的舊證去乘坐火車、去酒店住宿、去網吧上網等,系統照樣判斷此證“真實有效”。這樣的信息分割環境,不僅加大了個人身份證丟失後被冒用的風險,也給了吳謝宇式“逃亡”更多的空間。

嚴治身份證買賣“黑市”,從技術上實現身份證掛失即註銷,增進失效信息的共享……無論是保障各個行業實名制的嚴肅性,還是遏制身份證冒用帶來的種種權利風險,修復身份證不能註銷的缺陷,宜快點、再快點。

□任然(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