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交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纪实

见证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交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纪实

4月23日17时42分,一声汽笛,给静卧在夕阳里的钢铁大桥献上深情的离别之歌,5630次旅客列车缓缓驶过暮色苍茫的白沙沱长江大桥,标志着大桥为最后一趟旅客列车保驾渡江的使命已经完成。

大桥守护者、有关铁路工作人员、沿线附近居民、各大媒体记者,挥手告别这座服役了59年之久的川黔铁路第一桥——白沙沱长江大桥。

这个黄昏,白沙沱长江大桥用最安静、最朴素的姿态缓步离开,那些为钢铁巨龙跨江护航的风风雨雨,也随长江水滚滚东去,留给人们的是忠诚坦荡与无上荣光。

历史,不会忘记——

1 大桥不是一天建成的

白沙沱长江大桥又名小南海长江大桥,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白沙沱和江津区珞璜镇之间,是山城重庆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也是全国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修建。大桥全长820米,共16孔,最大跨径80米。于1958年9月10日开工,1959年11月10日竣工,1960年白沙沱长江大桥完成首趟列车通过,1965年7月8日随川黔线全线贯通正式通车,正式运营时间为1965年10月1日。

据介绍,该桥对修下游线(即重庆枢纽南疏解1线)的位置有所预留)。1973年11月1日,89329部队2中队动工架设下游线,1976年3月6日竣工。大桥建设的钢钣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作,1974年2月26日至4月11日陆续运到拼铆场地进行拼铆,拼铆场地设在该桥贵阳端800米之珞璜站牵出线上,12孔钢钣梁均采用130吨架桥机架设,这在当时属于超大型施工。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修建这样一座大桥,党和国家领导人下了很大的决心,施工的难度和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见证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交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纪实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大桥的建成也是历经曲折。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桥的修建过程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遇到问题反复尝试、思考、总结,不怕挫折和困难。修通这座桥,是靠着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干出来的。”大桥修建参与者、今年87岁的孙贻荪老先生回忆。

铁路知名作家孙贻荪,修筑过成渝铁路,当过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从原内江工务段退休至今。一谈起白沙沱长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他便有聊不完的话题。

“1958年,白沙沱长江大桥开建,当年我26岁。原成都铁路局工程处成立改建办公室,由高宝亭任改建办主任,我当副主任,主要负责施工单位之间、施工单位与重庆市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联络等工作。”

孙贻荪回忆,大桥修建时,工作实行“大礼拜”制,工人半个月才休息一天。

“当时,大家是不计较工作时间的,天一亮就开干,天黑才收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开工,都不需要喊,工人们就自觉上工。大家都是自愿主动加班加点,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孙贻荪说,当时,工人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至今让他感动不已。工程一环接一环进行着,丝毫没有耽误工期,自愿加班的工人们也没有加班费。最终,整个工程提前两个月完工。

“工期紧张,工人们很少有休息时间,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休息时间更少,基本不能回家。”孙贻荪说,祖籍江苏的他家里还有父亲母亲,修桥期间父亲意外摔断了腿,他也没来得及回去照顾,只能托老家的叔叔来照看。孙贻荪说:“当时,每天心里只记挂着修桥这一件事,有时候白天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晚上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

白沙沱长江大桥所使用的钢材和武汉长江大桥用的一样,从武汉经水运运输到小南海。

“修桥的时候,最怕涨洪水,钢材要通过水运到重庆,涨水就容易耽误时间。”孙贻荪说,“遇到涨洪水,考虑到安全因素,只有等到浪小的时候再行船,就很容易耽误工期。”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施工采用的是铆钉工艺。“这项工程很不简单!”孙贻荪说,“有专门的工人在桥上将铆钉烧红后,用火钳钳着递到师傅手中,师傅快速将铆钉安装在接口处,这就需要非常的精准,动作要非常快,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工艺非常考究。”

“由于枕木的弹性更好,于是,白沙沱长江大桥修建时,桥上都采用的枕木铺设。”雷飞良老师傅今年82岁。1958年10月,他21岁,跟珞璜当民兵连长的父亲学得一手木工手艺。“由于我的手艺还算可以,所以就被招来修大桥,工资很高,每个月30多块,40斤粮。修桥时,每个人都像拼命似的,都铆足了劲,力争早日把大桥修通。”

2 历史使命完成

面对大桥退役,孙贻荪心情有些复杂,“作为修桥人,非常感谢这些年大桥人将这座桥保护得这么好。它像一位老兵光荣退伍了。”

白沙沱长江大桥修建前,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从川渝运往滇黔桂等地的大批物资,到了铜罐驿火车站后,还得由人工搬运到冬笋坝长江北岸,装上轮渡横过长江,至南岸猫儿沱港务局码头后,再用人力或绞车拖上岸,通过几番转运,方能装载到川黔线赶水段的火车上。而从南面各省运到川渝的大量物资,也得经过这些周折才能转装到停靠在铜罐驿火车站的一辆辆货车上。白沙沱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连通了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的生活出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59年来,白沙沱长江大桥像一个忠诚的钢铁卫士,屹立在长江上游,任凭风吹雨打,始终承载着一趟趟列车呼啸着驶过,载着旅客和货物奔向远方。

见证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交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纪实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运营数十年后,大桥的状态却在悄悄地下滑。

为了养护好大桥,保证行车安全,工务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近一年来,大桥养护工区每月需要紧固的各种螺栓就达数千颗,利用“天窗”点有计划地更换桥上的枕木、扣件等设备。

伴随着渝贵铁路建设的进程,白沙沱长江大桥终于有了一位新伙伴。

2012年1月,中铁大桥局在既有川黔线白沙沱长江大桥下游100米处,开工建设了渝贵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桥。新大桥于2015年12月合龙,2018年1月25日正式建成通车运营。

新白沙沱长江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六线铁路钢桁梁斜拉桥,也是世界上每延米载荷量最大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上首座双层铁路钢桁梁斜拉桥。具有“多线”“重载”“大跨”“双桁”“双层”等显著特点,取得了8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渝贵铁路未开通前,重庆至贵阳的列车每天通过白沙沱长江大桥列车达34对,其中客车12对,货车22对,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达95%,线路运输能力已达饱和。

由于川黔铁路是单线且客货混跑,严重限制了重庆南下入贵的铁路运输通过能力。2018年1月25日渝贵铁路开通后,除一对5629/5630次慢车通过川黔铁路以外,所有的客车均通过渝贵铁路控制性工程——新白沙沱长江大桥改道渝贵铁路。今年4月23日站改以后,新白沙沱大桥又将承担起川黔铁路货运列车通行任务。现在大桥分为上层客车线,下层货车线。桥面上层可通行4线客运列车,设计时速200公里;下层可通行2线货运列车,设计时速120公里。4月23日改线后,川黔铁路货车经珞璜站接入新白沙沱大桥下层货车线,线路跨越小南海、石场和跳蹬站,直接与陶家场线路所相连。

为了这一次驳接,重庆工务段、兴隆场车站等单位紧密配合,将管内珞璜站的站内线路、道岔全部进行重新规划和铺设。拆除了珞璜站道岔27组、插入12组,拆除线路1.1公里、铺设405米。

“从4月10日进场施工以来,参与施工的195名干部职工每天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4时进行施工作业,白天的14时至18时进行当日施工后期跟进及第二天施工的准备工作。”重庆工务段线路综合维修车间副主任彭品旭介绍,“本次施工使用挖掘机5台、推土机1台、大型捣固机1组、各种小型机械30余台。我们和珞璜车站、供电、电务等部门积极做好施工协调会、准备会、总结会,卡控施工作业安全,确保施工进度按标优质完成。”

据了解,4月24日后,经新白沙沱长江大桥运行的货车将达到27.5对,货运运输能力较改线前提升14.7%。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下层线路的顺利通车,使得川黔线货运过江通道实现双线运行。同时,标志着老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桥接过了老桥手中的接力棒,完成了跨越半世纪的交接,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长江之上,将更安全、更平稳、更快速、更高效地服务广大旅客、货主,为长江两岸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桥启用后,将进一步提高川黔铁路货物运输能力,缓解成渝线车流在重庆货运枢纽的压力,真正促使重庆货运枢纽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进一步凸显重庆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该段党委书记曾健康告诉记者,“也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强化重庆战略地位,为重庆铁路枢纽构建横跨亚欧的铁路国际物流运输网,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 大桥不了情

4月23日下午,重庆工务段在大桥旁的该段小南海桥路检查工区院内,举行“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仪式暨‘我与铁路70年’座谈会”,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参建者、养护者、看守者及相关的老党员、老先进、老骨干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明天就不再守着它了,5年多时间里,陪它的时间比陪老伴的时间还长,舍不得,也没办法……”59岁的白沙沱长江大桥看守工罗庆宣有些依依不舍。他和工友谢禄华主要职责就是守护大桥的安全,为川黔线的列车保驾护航。

罗师傅有些伤感,由于常年在桥上巡守,回家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都是老伴或子女直接到看守点来看他,一家人挤在几平米的看守点团聚,感受短暂而美好的幸福时光。

曾经有人问罗师傅:“大桥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生命!”罗师傅脱口而出,情真意切。他将自己看守巡视里程、项点、应急处置等作了一一介绍,在场的记者们无不赞叹。

一件小事让重庆桥路车间党支部书记刘志洪记忆犹新。

那天,中铁文工团到桥头为罗师傅和他两个人演出时,邀请罗师傅参加活动,罗师傅一直想把信号旗、对讲机放在身上的某个地方,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经大家再三劝导,并再次核对对讲机里传来的列车信息后,他才轻轻地放在了地上,生怕摔坏了它们,足以看出他俩对铁路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

桥路检测组组长蒋金龙是名“铁二代”,与大桥相处了6年多时间,一说起大桥,他如数家珍:“2013年8月以前,一直由武警护卫着它,除了工区作业人员,行人一概不允许上桥,现在工区的房屋就是原武警部队撤走后留下的……”

今天,他和小南海桥路检查工区唐金华,带着工区的兄弟伙,来桥上进行巡检作业,也为了最后来看“老朋友”一眼。只见大家仔细巡查着大桥的每一根枕木,每一颗螺栓,对于发现的小毛病当场处理。作业间隙,蒋工长聊起了同是铁路职工的父亲告诉他的大桥的由来。

“唐工长,感谢你对我们的照顾,以后你也不得养护它了。”罗师傅看着唐工长搭话。

他们早已因为共同的目标——守护大桥的安全,成为了好朋友。“你说得也对,不过只要还有车从桥上通过,我们就要维护好它,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说完,继续对大桥进行巡检,以工务人特有的方式和这座大桥道别。

白沙沱长江大桥原党支部书记、已退休的杨荣忠说:“我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座桥,所以我一定要来参加退役仪式,也算与它作别。”

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上途经渝贵线的动车,飞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载着无数旅客追梦前行。

白沙沱长江大桥,历经风风雨雨,默默服务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

如今,它功成身退,依然是无数铁路人最美的回忆!

(据西南铁道报,作者:付世坤、蒋凌峰、周时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