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4月10日之前黑洞图片是真实的黑洞照片还是想象图?

时空通讯


昨天所发布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是真正的视觉照片,而不是模拟图。不过要知道的是,这并非可见光照片,而是红外区域的光波成像,也就是红外线照片。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到这种波长的光线,而且到达地球的光强度也很弱(光子数量少),需要通过长时间、多次曝光,并且由计算机进行加强,得到了一张我们能看到的照片。——有摄影经验的朋友知道,在夜晚拍静物,经过多次曝光,或者增加曝光时间,夜间拍摄的静物就像很亮一样。

黑洞第一张视觉照片,超大质量黑洞M87中心(2019.4.10 21:00发布)


另外,这张照片是基于8台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望远镜拍摄的数据,采用干涉算法计算出来,重新形成的图像,但这仍然是基于真实数据,而不是模拟图。下图就是计算完成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同图像,100%完成就是昨天发布的照片。

看一下图下面的说明:光温(10的9次方开尔文),就是说这个黑洞的吸积盘有10亿摄氏度!氢弹爆炸的核心是1-2亿摄氏度,太阳的核心温度也只有1500万摄氏度。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深空星系照片,比如哈勃的很多照片,都是红外照片,因为这些星系或星际物质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加上宇宙膨胀产生的红移效应,这些星系本来发出的可见光已经被拉长为红外光波。这个红移的过程如果用肉眼看起来,就是越来越红、越来越暗,直至看不见(虽然看不见,但红外线还存在,而且波长还在继续被拉长。)人虽然看不见红外线,但是能感觉到一部分波长的红外线,那种感觉就是——热。即使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下也有红外线,比如宇宙大爆炸的炽热仍遗留于我们周围,只不过波长已经被拉得很长(7.35厘米)(这次首张黑洞照片的光波长是1.3毫米),它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方式存在于宇宙每个角落,温度只有零下270.15摄氏度(3开尔文)。

那么,题主问黑洞视界应该是球形,为什么照片、模拟图、想象图都是盘形的?

首先,理论上静止黑洞是完美的球形,而黑洞基本都有自转,而且速度异常之快,约为光速的22%。由于离心力作用,所以是赤道略宽,南北极略窄的椭球体。

其次,从黑洞照片或者模拟图上显示的盘状物,是吸积盘。吸积盘不是黑洞释放出来的光,而是黑洞在吞噬周围的恒星或其他物质时产生的。这些星体在被黑洞捕获前都有自己的速度和运动方向,所以很少是直接掉入黑洞(除非运动方向刚好指向黑洞中心),而是和黑洞自转方向一致地绕着黑洞旋转,并慢慢坠入黑洞,这个过程往往很漫长。由于这些被捕获的物质越接近黑洞就被加速得越快,温度也就慢慢升高,发出炽热的光,比如我们这种黑洞照片上的温度就有10亿摄氏度。另外,由于这些物质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形成圆盘状,而不是球状,所以被称为“吸积盘”。

下图是一张模拟图,很准确,黑洞是近似球形,外面是扁平并快速环绕黑洞的高温吸积盘。



所以大多数星系也是盘状,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也是一个盘状,这就是早期星盘发展而来的,早期星盘中间是球状的太阳,外面是盘状尘埃和气体云,很像是黑洞和吸积盘。


所以黑洞照片和黑洞模拟图画的都是对的。

另外要说明的是,这张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照片,不是“正面照”,而是“侧面照”,有点像土星的这个姿势。

黑洞照片亮的地方,是吸积盘向我们运动的方向,照片里暗的地方,是吸积盘远离我们的方向,我们自行想象一下它的自转方向。

中间的黑色区域就是球状的黑洞视界,外面是旋转的吸积盘,倾斜的朝向我们,像是土星一样。

大家自行脑补吧!


易就是简单


2019年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诞生了。这个工程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拍摄过程中,人们调集了世界上八台射电望远镜,数据处理经过两年之久。这当然是一张真实的照片。

黑洞连光都能吸进去,为什么还能拍照片呢?拍一张照片为什么要花费2年的时间呢?读一读本文,你将会了解这些内容。

瑞利判据

首先,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望远镜的基本原理。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发出的光需要两个条件:足够的光强和足够大的角度。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眼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如果光强太弱,进入眼睛的光子不够,就不足以使视神经产生反应,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将遥远物体发出的光进行收集和加强,这就需要望远镜。

其次,物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会彼此成一定角度,在视网膜上成像也不是两个点,而是两个光斑,称为爱里斑,这是由于衍射原因造成的。

假如两条光线的夹角太小,光斑距离就会特别近,如果它们的圆心距离小于半径,我们的眼睛就无法区分它们了。看起来两条光纤重合,发光物体就变成了一个点。

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第三代瑞利男爵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只有两条光线之间的夹角θ与衍射孔径D和光的波长λ满足入下关系时,光线才是可分辨的


这个关系称为瑞利判据。

例如:人的眼睛对550nm的绿光最为敏感,虹膜直径大约5mm,这样一来人的眼睛最小可分辨角为


如果光线夹角小于这个值,我们就无法分辨它们。遥远的星星不同部位发出的光进入眼睛时夹角太小,所以大部分的星星看起来都是一个点。为了增大这个角度从而看清远处物体的结构,我们也需要望远镜。

望远镜

几百年前,人类就开始制作望远镜了。比如,伽利略就制作了一台可以放大33倍的望远镜,并用它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木星的卫星。

伽利略的望远镜使用了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凸透镜的焦距长,凹透镜的焦距短,并让二者共焦点。平行光线进入物镜后向焦点汇聚,但是到达焦点之前被凹透镜恢复成平行光,实现了宽平行光变为窄平行光,光线被加强了。同时,如果入射光原本相对于眼睛的夹角比较小,经过望远镜后角度会被放大,于是人的眼睛就可以分辨了。

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发明了自己的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使用的是两个凸透镜,也让他们共焦点,它也能够实现光线的加强和角度的放大。所不同的是,开普勒式望远镜所成的是倒像,但是这对于天文观测来讲并没有带来太大的麻烦。

折射式望远镜的缺点在于存在视差,有时候会模糊不清。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它通过一个凹形反光面收集光线,再利用平面镜反射和凸透镜会聚实现光强和角度的放大。

不过,无论是折射式望远镜,还是反射式望远镜,都存在一个问题:它的观察通过肉眼和可见光进行,可见光的波长短,容易被大气散射,到达地面上的光微弱而不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人们有两种方法:

第一,既然大气散射造成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到大气外面装一个望远镜好了。于是哈勃望远镜问世了。人们躲开了大气的散射,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的景象。

第二,既然可见光会被大气散射,我们还可以使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或微波进行观测,它们更容易穿透大气层。于是,人们就发明了射电望远镜,它的基本原理与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类似,只不过使用的电磁波是红外或微波。宇宙中许多物质发光并不是可见光,只有通过射电望远镜才能观察到它们。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

无论是眼睛、光学望远镜还是射电望远镜,都要满足瑞利判据。而且,根据瑞利判据,最小分辨角θ=1.22λ/D,射电望远镜使用的电磁波波长λ比可见光更大,此时必须增大它的口径D,才能分辨出很小的角度。所以世界各国都在争向建设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例如中国贵州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作波长在0.1m左右,口径达到了500米。这么大面积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汇聚宇宙中微弱的电磁波,同时也可以分辨更小的角度。

如果用FAST观察黑洞,能不能做到呢?

比如,我们这次拍照片的黑洞是室女座的M87中心黑洞,它的直径大约1000亿公里,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肉眼观察时黑洞张角

显然,这么小的角度用肉眼是肯定分辨不开了。观察黑洞的射电望远镜工作波长大约λ=1.3mm,我们将角度和波长代入瑞利判据,可以得到望远镜口径的最小值:


也就是说,这个望远镜的口径至少要8000公里!地球的半径只有6400公里,怎么去建设这么大的望远镜呢?

科学家总有办法。既然一个望远镜达不到这么大口径,我们可不可以使用多个望远镜达到这个目的呢?

比如,一个望远镜口径不够,我们可以用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网络,它就相当于一个“镂空”的反射式望远镜。这样二者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镂空”望远镜的口径了。

按照这个思路,人们组织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了“甚长基线干涉望远镜网络”VLBI,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射式望远镜。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设想:如果伴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这个VLBI的虚拟望远镜口径甚至可以达到地球的公转轨道那么大,我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加遥远的宇宙了。

第一张黑洞照片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用以解释宇宙。很快,科学家史瓦西就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出了一个特殊的解,这就是假如天体的质量足够大,就连光都无法逃脱,就会形成黑洞。

爱因斯坦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呢?一百年来,人们验证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狭义相对论和弱引力场中的广义相对论,发现爱因斯坦总是对的。可是在黑洞这种强引力场中,广义相对论正确不正确,还没有证实。人们迫切需要一张黑洞的照片,去进一步证实爱因斯坦的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天文学家们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会,决定组织一批世界不同地区的射电望远镜,使用VLBI技术对银河系中心黑洞和室女座M87中心黑洞进行观测,这里面甚至包含了南极洲的望远镜。人们把这个项目命名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2017年4月,EHT项目对两个目标进行了持续十天的观测。为了保证同步,每一个射电望远镜都配备了精密的原子钟。数据记录下来的数据有10PB那么大,大约相当于一万块1T硬盘的容量。许多天文台并没有网络,这些数据被装在特制的硬盘里,送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的马克思普朗克射电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极洲有禁飞期,这些数据等了好几个月才从南极运出来。

处理这些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因为原本人们并不知道黑洞是什么样子的,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通过一些方法还原到图像。这就好像公安局的画手通过受害者的描述给罪犯画像一样,如果一个画手画,他可能会往自己心中罪犯的形象倾斜,不能保证客观。于是,世界上多个小组针对数据开展了自己的还原计划,直到所有人的结果都一致了,黑洞照片才能真正与大家见面。

(微波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张照片的颜色是人工渲染的。)

还有一个小问题要解释一下。黑洞连光斗吸引的进去,我们是如何看到它的呢?

实际上,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造成一个引力势阱,地球就是在这个引力势阱周围运动。因为太阳的质量不够大,所以引力势阱不够深,只要物体以光速运动,就一定能脱离太阳的引力。

但是,黑洞的质量太大了,它的引力势阱也非常深。在它附近有一个范围称为视界,世界外面的光还是可以逃脱黑洞的引力,而世界里面的任何物体都无法逃脱,只能向着中心点——奇点运动。

在黑洞附近的恒星由于受到黑洞巨大的引力作用,有些物质会被黑洞吸引。这些物质会围绕着黑洞运动,称为吸积盘。而且,在它们向着黑洞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温度约来越高,就会发出电磁波,这就是我们拍摄到的黑洞照片:视界外面的吸积盘。

有些黑洞由于磁场的影响会将等离子体向着垂直吸积盘的方向喷射出去,就形成了喷流。M87的喷流有几千光年之远,非常壮观,这在之前就已经被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

一张模糊的黑洞照片,凝聚了成千上万科学家的心血。人们通过数年时间,在高科技设备的帮助下,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百年前,在没有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的时候,爱因斯坦就知道答案了。


李永乐老师


在此之前,很多人看到黑洞,是在电影《星际穿越》中。

《星际穿越》中,宇宙飞船在一个黑洞附近燃料耗尽,为了避免同伴牺牲,男主角利用黑洞的力量拯救了一切,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神秘未知的黑洞。

这个“黑洞”的形象,是《星际穿越》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ip Thorne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协助特效团队花费一年多时间制作出来的,叫做“卡冈都亚”。

因为很多电影设定和拍摄上的问题,这个“卡冈都亚”和真实的黑洞视觉上有着不小的差异(想了解具体原因,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Kip Thorne关于黑洞的演讲)。

相比《星际穿越》,这部纪录片中黑洞的形象更接近如今公布的拍摄照片。

1990年代,让-阿兰·马克为纪录片《无限弯曲》制作了一个华丽的黑洞可视化视频。

02

爱因斯坦1916年正式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这在天体物理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

在黑洞照片面世之时,很多学者激动地表示“爱因斯坦是正确的!”。

认识宇宙,爱因斯坦比我们早了100多年!

而关于《星际穿越》中人类进入黑洞的情节,也是基于爱因斯坦曾做出的猜测延伸出来的。

黑洞是能够将时空进行拉伸,直到一个奇点的出现才会终结。

所以说我们人类一旦活着进入黑洞的话,基本就会处于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人会像被橡皮糖那样被拉伸,而且会不断的旋转,那种扭曲的状态会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包括信号和光线在内,一切的物质被黑洞吸入,最终到达了奇点那么这种物质也就不复存在了。另一种状态是,进入黑洞后,人将会处于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之内,所有的事件都会在黑洞的边缘所放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并没有坠落感或者是拉伸感,然后到达极点之后一切都完全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这是就所谓达到了永生。来自网络

当然这些只是想象,想要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是这一天是否会很遥远呢?

03

跟着黑洞照片一起刷屏的,还有一个小姐姐。

她叫Katie Bouman,今年29岁,是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

她在Facebook上发布了这张记录了欣喜时刻的照片,并表示“看着我做的第一张黑洞照片一点点“洗”出来,真是不可思议”。

这张黑洞照片是怎样完成的呢?

首先需要分布在智利、夏威夷、南极洲、亚利桑那、西班牙、墨西哥六个地方的一共八台天文望远镜在同一时间“按下快门”,记录无线电数据。

然后,再依靠机器学习算法,把数据拼到一起,重建出图像。而这个“洗照片”的任务,就是Katie在MIT读博时做的项目。

当然,“洗照片”这个庞大的工作是没有办法靠Katie Bouman一个人完成的,她本人也做出了回应,这是团队中所有人的成绩。

洗照片的过程中,一度有四个团队同时工作,他们来自各种各样的领域。

在黑洞第一张照片面世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这样向研究组的成员提问:“终于得到黑洞的第一张照片的时候,你们是什么感受,有没有开Party,有没有激动得热泪盈眶?”

成员回答:

“我真的流泪了。”

“说实话,有点震惊。我们可能会见到模糊的东西,我们的确见到了。我们可能会看到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东西……但是没有任何超出意料的东西。“

毕竟,我们已经在心目中,将黑洞描绘了将近100年。

■■■

在宇宙中,人类是太过渺小的生物,甚至连蝼蚁、尘埃都算不上。

然而,就在这一百多年,人类却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将视野放到了广袤无垠的宇宙,登陆月球、窥探黑洞。

这一百多年科技的突破,超越了过去几亿年的总和。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不是匀速地提升,而是呈几何式的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步。

也许,在我们很多人有生之年,可以见到真正参透宇宙奥秘的一天,而达成这样的一天,本质上依靠的就是好奇心。

所以,当孩子问你“什么是黑洞?”的时候,不要告诉他“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带他去寻找答案,将他的好奇心浇灌发芽,也许今天提出的问题,就是未来找到宇宙答案的钥匙。


菠萝在线国际课程


这次人类首次对黑洞有了新的认知,可以说黑洞终于不“黑”了!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奇异宇宙天体的外观画面。为了获取黑洞图片,全球各地8台大型望远镜组成的“视界望远镜”,终于拍到了距离地球大约5400万光年外的M87星系核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至少可以说爱因斯坦的黑洞理论依然正确,广义相对论经受住了所有的严格检验。

那么问题是现在看到的黑洞图片是真实的黑洞照片还是想象图?根据这次的新闻来看,此次视界望远镜所拍摄的,其实也就是黑洞的黑色边缘。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奢望拍摄到黑洞内部的画面,除非你哪天自己进到里面去。

再来看这张图,据悉,黑洞周围的光环发出的是湍急的吸积气体辐射出的波长为1.3毫米的光,这种光比我们熟悉的可见光波长要长,并不存在颜色的区分,科学家们只能感应到信号的强弱,照片中的红色是后期处理的效果,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照骗”了。所以这张黑洞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更重要的是视界面望远镜2017年开始给黑洞拍照片,2019年才发布成果,这张“高糊”照片冲洗了两年之久。宇宙中最强大的天体,看起来无害,实际上只可远观。那些光晕,是一百万颗恒星被碾碎后的遗照。

虽然这张照片仅仅是黑洞的轮廓,但难道不应该吹一波爱因斯坦吗...广义相对论都提出来一百多年了,简直太厉害啦,这简直是神一样存在……想想100多年前还是清朝,对我们来说仿佛很久远,如今却已经能够看到五千万光年以外的黑洞,如果未来将更多望远镜加入到这个阵列,我们就能探测到更弱的辐射区域,看到更多的细节,得到一张更加清晰的黑洞照片。


科技之窗


对于黑洞,你了解多少?

黑洞是什么

中国日报网4月10日电 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一场全球新闻发布会将在中国上海和台北、美国华盛顿、日本东京、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智利圣地亚哥同时召开。发布会上,有一张全球200多位科学家们用八个望远镜(阵)合力拍摄、并“冲洗”了两年的神秘照片将与公众见面。

这张照片将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100年来,黑洞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物理中的前沿课题。

新华社报道称,全球科学家们实际上尝试观测的就是黑洞的“事件视界”。 2017年的4月5日到14日之间,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利用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八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让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洞的视界面。这个虚拟的望远镜网络被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其有效口径尺寸将达到地球直径大小。

揭开黑洞神秘面纱


包大人玩科学


总体来说看了直播之后,这次所谓的“黑洞照片”似乎是为了让这两年没有太大里程式科研成果的物理学界能够受到公众视野的一些关注,不过起码说明到目前为止爱因斯坦《相对论》依然是正确的。

在今晚(2019年04月10日)九点之前,大家看到所有黑洞照片是虚构出来的,都是通过电脑模拟出来经过艺术加工。但在这之后你将看到首张真实黑洞照片,准确来说是黑洞的“事件视界”照片。

上面就是首张观测到的黑洞“事件视界”照片,黑洞里面是怎样的仍然需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这张照片背后的数据是2017年科学家们用时5天,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的观测结果。观测数据从收集完毕到分析完成历时近一年左右,才将黑洞的“事件视界”照片解析完成并公布于众。

科学家通过观测“事件视界”的意义在于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为以后观测黑洞提供了有力证据。大家都知道广义相对理论中把引力场视为成时空的弯曲,当一个质量足够大(差不多是太阳数十万倍到亿倍之间)的恒星坍缩到足够致密时,其引力场会使时空极端扭曲,任何东西都无法逃逸出其“事件视界”区域,这连光都做不到。而且黑洞也不会发射出电磁波,所以根本无法直接观测拍摄到黑洞(霍金辐射除外,但是到现在还没观测到)。

天文科学家想到通过“事件视界”现象来实现黑洞观测。因为物质进入黑洞的事件视界时,由于接近光速的运动速度会发出强烈幅射,所以通过这一过程的影像记录可以对黑洞进行描边。实现这一观测任务就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几乎所有星系中心都是黑洞,包括太阳系所在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就是一个黑洞。EHT观测的目标有两个:银河系中心黑洞、室女A星系中心黑洞,因为这两个黑洞在地球上最好观察;观测波长选定为1mm,因为这个波长电磁波受到气体干扰最小;然后利用地球上各地的射电望远镜来组成一个观测网络,通过干涉测量法来收集从银河系中心传递过来的平面状电磁波信号。

科学家将这些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集成,通过超级计算机计算生成出黑洞的事件视界的图像。由于观测过程产生的纪录数据量庞大,所以通过硬盘收集并非网络,故最后将观测数据送到美国和德国分析记录是一件并非容易之事。

这个凝聚了全球30个研究所,200多位天位学家,几十个全球射电望远镜耗时两年的研究项目,最终就得到一张黑洞“事件视界”照片。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宇宙之大,又岂是大地之物能能形容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期待科学家们更多发现!


EmacserVimer


很显然,2019年4月10日在中国上海、台北以及美国华盛顿、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灵比、日本东京同步直播的关于“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重要成果发布会上所公布的M87*黑洞照片被认为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拍得的黑洞的“真实容貌”,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此之前所有的黑洞照片都是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所提出的史瓦西半径推算等的。

不过由于M87星系黑洞距离地球约5500万光,也就是说从该黑洞所发出的“光”要5500万年才能传到地球,因此这张照片也是该黑洞5500万年前的样子,至于现在是什么模样,只能再过5500万年才能知晓,或者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对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也将进一步加强,会出现一些较为接近黑洞“实况”的电脑模拟影像。

前面我们讲到了黑洞具有体积无限小、质量和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大等特点,它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逃脱的天体,既然是天体,那么在它高速自转的过程中肯定就越来越像个“球”(类似于星球),因此有黑洞不是“洞”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之说。

既然黑洞是个球形为何以“洞”相称呢?这其实是与它自身不发光的表象以及人类对它的推理和观测手段等有关系,毕竟从远距离看只能看到黑洞的一面,就如同我国古代将月球称为“玉盘”,因为月球确实只有一面对着地球,而对月球认识的加深也是随着近现代以来所发射的一系列月球轨道卫星和登月才逐步实现的。

而且就如同水星无水却叫水星、火星无火却叫火星以及地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却仍然叫地球一样,它是历史上世界各民族观天象时所逐步形成的并且为了科学研究而“约定俗成”的名称,相信如果直观的将地球称为“水球”,而将黑洞称为“黑球”,不仅会很别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歧义或者闹出笑话吧,因为煤球就是“黑球”啊!

不过,黑洞并非是永久存在的极端天体,它总有灭亡的一天。由于黑洞蒸发(霍金辐射)的存在,大量质子逃脱黑洞的束缚,其结果之一是最后会爆炸消失,而由于黑洞的爆炸所形成的尘埃和动能是形成恒星等天体的必要物质和能量。

以上小地这样解释,你满意吗?欢迎留言评论!


地理那些事


此图能证明爱因斯坦总是有理

沪生泉
04-11 09:33
关注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花了两年多时间

黑洞的相片

被拼凑出来了

遗憾

非常没有想象力

就像

一枚红玛瑙的平安扣

放在黑面桌子上

如此

就能证明

爱因斯坦总是有理

从这张辛辛苦苦弄出来的图来看,这只是一张平面图,却又不能反映所谓黑洞的三维(参见我的短文《这种被发现的“当中一点黑周围亮一圈”黑洞有啥神秘的》)。然而,即使这一张所谓的黑洞平面图所反映的天体现象与爱因斯坦所计算出的黑洞平面是吻合的,也不能说明爱因斯坦所计算出来的黑洞存在。因为,我们都承认这么一个事实:这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天体会是二维的。那么,这张平面照片能说明什么呢?简述如下:

1,只要这张图没能反映出天体的三维,或不能肯定这图所反映的天体是三维的,就是不说爱因斯坦所计算出来的平面黑洞成立。

2,假如爱因斯坦所计算出来的黑洞有强大引力,那么,不可能只有平面引力,或只有二维引力,而是三维的引力,且引力包裹其整个表面。如此,视界应该是把爱因斯坦的黑洞包裹起来的嘛!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发现黑洞呢?

3,显然,这张所谓的黑洞平面图,只能说明这只是一个由微粒子形成的天体漩涡现象。假设如下:

这黑色部分是构成量子生命体的微粒子生命体,且平衡温度很高,以致我们无法用无线电波去发现它,这就有了黑体的现象。

又因为构成量子生命体的微粒子生命体并非都是平衡温度很高,所以,许多平衡温度不高,或不太高的微粒子生命体在没进入漩涡中时,就因为能量吸收过量而发光了。于是,这就有了视界。

那么,中心的平衡温度很高的微粒子吸收能量后,又怎么释放能量的呢?这就是靠垂直于视界的方向释放能量。(参见我的短文《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并附一个纠错》)

举报/反馈

沪生泉


黑洞落实了?何方神圣给落实的?黑洞目前都没“出娘胎”,怎么还出了照片?还平面,还球型?上帝他老人家发来的照片?

我认为你拿到的照片,或看到的论文,应该是博士们写的,为了毕业不择手段“胡造”,反正没人能验证的了。就像现在炸论、弦论给宇宙和物质开的“药方"一样,骗你没法商量!

黑洞到目前为止还是“人造天体”,根据引力的属性将物质由星云,一直“凝聚”到黑洞级别,而且从初级的“婴儿”黑洞,到“老年”黑洞,长出奇点的黑洞。目前黑洞的生成、发展机理没有“辩证路线”,黑洞是“一根筋”地,“一路黑到底”,成长成奇点型黑洞,然后就不知然后了。现在有“专家”“编辑”奇点后的故事:宇宙成了一个奇点型大黑洞,然后不知是不是上帝点了火,然后奇点爆炸了,宇宙又开始膨胀了。

现在整个“神教界”借着“黑洞的力量”,让上帝、鬼神、玉皇大帝、佛祖,全“复活”了。

黑洞这种天体还有许多研究的地方。人类需要慢慢整合,将宇宙的起源、黑洞机制、引力、量子力学、电磁力、广义相对论等慢慢地、逐渐地整合到一起。


谭宏21


其实也就是那么一个图影,它是什么物质结构谁也搞不清楚是固体天体还是气壮天体还是液体等,到目前还不能确定,我认为应该是液态天体,因为它受宇宙中某种物质的限制,实行结近或达到或超光速的旋转,由于体积太大无比,所以它的吸力或引力也大无比,比方,太平洋的水以光速左右旋转,地球上的物体能去太平洋中间吗,至于光能不能形变,通过黑洞(它是不是黑洞还是什么我们暂不理它)我们可以想像出光是可以形变,比方,用一个大型风煽吹黑烟就可以看出风把罢烟吹成镙旋壮,因为吹的风超过了烟速,所以黑烟就被风吸引成镙旋壮,如果是黑洞的吸力或引力只要超了光速,那么光也同样跟罴烟一样随着吸力或引力形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