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在殖民時期,她成為英屬印度的首都達140年。到加爾各答旅行是為了一座“墳墓”和死者的遺世大愛。加爾各答市容雖然破舊,卻隱約可以嗅到殖民時代的風華榮光,街道髒亂流民四竄,卻襯托出平民的韌性與生命活力。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早起的人們像靈蛇出洞,在一日工作之前,居民就聚在街口刷牙、洗臉、衝身體,非常自然與開心。拿出相機拍攝芸芸眾生,這時候我反而覺得羞怯,彷佛我不屬於這裡,於是想趕快到觀光客該去的地方,先找到特蕾莎修女的故居吧。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於是問了路人,穿越大街小巷好幾裡,終於找到Mother house(特蕾莎修女之家),小小的門扉裡有位修女正在與民眾解說些什麼,我好奇地跨過門扉,小心翼翼地來到特蕾莎的墓前。許多人趴在前面,或祈禱或流淚或膜拜。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Mother house除了有簡單的追思堂以外,還有間特蕾莎修女的文物展示間,另外是閒人勿進的宿舍區。經由展示品的介紹我更認識了這位偉大的人物。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我找了個椅子坐下,因為走路過來已滿身大汗,昨晚又沒睡好,於是就在溫度適中的房間裡打起盹來。沒想到我與修女的第一個緣份,竟是在她的地盤上睡覺。不得不說,在此真有一種莫名寧靜的感覺。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於阿爾巴尼亞。當她8歲時,父親即病逝,之後她立志傳教。在她19歲時 ,她到印度加爾各答學習,併成為終身職修女,當時她任職於貴族中學,並未能深入社會底層。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偶然間她發現在自己的學校外竟是另一個世界,於是她開始為失學窮苦的兒童辦學,有感於印度人的貧窮,在1950年代創辦知名的仁愛傳教修女會。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暴力及戰爭讓加爾各答帶來數以千萬的難民,導致麻瘋病及霍亂爆發,特蕾莎最讓世人稱道的就是她在此際建立讓窮人及瀕死者得以善終的收容所-- 垂死之家。這項悲天憫人的德行,也使她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當她受邀去瑞典領獎時,她還請求瑞典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她的想法是:「一頓國宴,只讓三五個人吃飽,但這筆錢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溫飽。」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特蕾莎修女知道她能與人們共情是因為自己也有著同樣的經歷。雖然她享譽全球,但終生守貧度日,財產只有一個水桶和兩條印度紗麗。身高僅131cm的修女,卻如一位愛的巨人,影響力遍及全球。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人們有時會納悶,加爾各答無處不在的窮人幫也幫不完,幫了一個又有千百個,有何用?德蕾莎修女卻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一百個人,那就先照顧好一個,給他臨終最後的關懷和溫暖,於我們來說也是盡力了。」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許多人不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修女為我們做了典範。在Mother house也看到修女的座右銘,這是她人生中最感謝的六項果實: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仰,信仰的果實是愛,愛的果實是服務,服務的果實是和平。

印度一座“墳墓”引無數遊客爭相膜拜,只因死者太偉大


看完修女的事蹟,深被她的無我為人感動,因修女的大愛影響力,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志願者來到仁愛之家,追隨著特蕾莎修女的腳步做起義工,將愛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