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文學妙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孟浩然可能是繼陶淵明之後真正的歸隱詩人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的一段。

孟浩然是孟子的後代,書香世家,偏偏風流瀟灑,40歲了才想起來要到長安考取功名,可惜末中,卻因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而令太學眾人驚歎,

又因“不才明主棄”而遭皇帝遺棄,這首詩便是寫於長安遭棄後,詩人漫遊吳越之地的羈旅之作。這首詩巧妙在一倒裝,一相對。

比較來看,

杜甫羈思詩《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先寫景後抒情,以景襯情,更添淒涼之氛圍。

這首詩倒裝,先寫愁後寫景,由孤寂落寞反而清新自然,含而不露。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都說一“新”字用得好。

新:新生的,原來沒有的,是因停舟獨宿,黃昏已臨才產生的愁,眾鳥歸林,人們返家,詩人才意識到自己漂泊異地,而生孤寂思歸之情。

所以,“新”,表明舊愁未解,新愁又生,舊憂新愁,“客愁”更多了濃厚而悽苦。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這兩句將愁嚥下,抬頭望景,

原野蒼茫曠遠,一望無邊,黃昏時分,天的陰沉與地的暮煙更難以分清,遠處的天際比近處的樹還要低。

而在這廣袤寧靜的宇宙中,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澄澈的江面倒映的一輪孤月此時是那麼的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有了點慰藉與溫暖,詩也戛然而止了。

杜甫的詩寫原野廣闊,折射個體渺小與漂泊的失落,最後的抒情就自然而然令人動容。

這首詩“野曠”顯得博大,“月近”顯得多情,一二句強調新愁,三四句反而淡了,平靜了,其實,一輪孤月,一孤泊舟,詩人只是將愁含蓄化了,景物化了,戛然而止,卻意蘊悠遠。

杜甫的詩沉重抑鬱,情到深處自流露,而孟浩然含蓄內斂,景語其實為情語。三四句包含著相對論。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原野廣闊無邊,天際線太遠與地相連,而近處的樹卻清晰可辨,輪廓分明,自然高過天,

江水越為清澈,倒映的月影越為明朗生動,自然近得可親。

曠與低,清與近是相互映襯的,相對而言的,低與親都活用為動詞,樹顯得高大了,月變得可親了,多了情趣,多了幽美動人,可謂巧妙傳神。

再比如,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茫茫無邊,孤煙直上蒼天,長河浩蕩婉延,落日渾圓溫暖,

邊境的蒼涼與壯美便如此立體而清晰。

一字點睛,無可替代。

《繭齋詩談》:“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詩之妙也。


一綠浮芳


水平問題,對詩詞,古代的看不懂,現代的不明白,但喜歡閱讀詩詞賞析類的文章,對此問題的回答已全部拜讀,感覺說的都很好,有些文章視角很獨到,讀後獲益匪淺。不過,發現對“江清月近人”的解釋有點分歧,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月亮倒映在江中離人近了;一種認為是月亮與人很親近。






分不清孰是孰非,只是感覺前一種說法有點不符物理原理。

月光照在江中,水面相當於平面鏡,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其實就是通過水麵成的像。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在下圖中,SO=S'O,人站在船上,人眼到月亮的距離是AS,到月亮的像的距離是AS',過A作AB⊥SS'與B,則△ASB和△AS'B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為一條公共直角邊,而另一條直角邊SB<S'B,根據勾股定理,斜邊AS'>AS。也就是說,人看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還要遠。



不知說的有沒有道理,歡迎指正!也盼有識之士給出準確的答案,千古名篇不能成為千古之謎。


甜甜向上314159


讀懂這首詩不難,難的是代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情,瞭解詩人的想法和寫法,提升自己對古詩詞的賞析水平以及動手寫作能力。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我們先來看這首五絕的平仄格律。“移舟泊煙渚”,“平平仄平仄”。這個是屬於我們原來講過的平仄四種基本格式的第三種:“平起不押韻”(有疑問的關注我去看以前關於格律詩平仄的回答)。常格是“平平平仄仄”,這裡使用了變格,將三四字的平仄互換了一下,適合表達恬淡,從容的心境。但是平仄關係還是按照常格處理,根據格律詩“對”的原則,得出第二句平仄關係:“仄仄仄平平”。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押韻,所以推出第三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根據“對”的原則,得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如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對一下,是不是合律?平仄講完,我們來看詩的文法。五絕的寫法關鍵在於留白,意在言外。因為字數實在太少,特別考驗詩人的水平。而和律詩的“起承轉合”有一點點區別的是,前兩句還是“起,承”,但是第三四句就是“轉”而別開生面,類似於刺刀出鞘必然見血,並不一定要“合”回來。因為要留空間給讀者想象。絕句的後兩句一般都是這首詩的重點所在,成敗也在這兩句。我們具體來看。

划動小船停泊到暮靄重重的沙洲,日頭西下,新添了漂泊客滿腔的思鄉愁緒。古人提到愁,一般是指思鄉之愁,這兩句交代時間,地點,意象,和整篇詩的基調。野外極其空曠,感覺天空比樹還低,得虧江水清亮,讓那孤單明月可以到身邊來陪我。“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淡而有味,思鄉之情含而不露。全篇並沒有提到思鄉,但是你可以感覺到羈旅客意。這就是五絕的意在詩外。

為什麼孟浩然會有這種心態呢?這個要結合上下文來看了。我們看他早些時候的一首詩:“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從十一歲開始讀書,到了四十多歲,一事無成,逃離洛陽的世俗交遊,去吳越尋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這是什麼狀態?孑然一身,四野茫茫,天高樹靜,江清月明,瞬間千愁萬緒,紛來沓至。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盡在這淡淡的幾行詩文外湧現。

現在,你能讀懂他那欲言又止,下了眉頭上心頭的惆悵了麼?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寫人生失意孤獨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間,失意,孤獨,在所難免。

開元十七年(729),詩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滅,於是漫遊吳越,寄情山水。

一個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將晚,他無處可去,只好泊舟岸邊,在船上過夜。

日暮之時,往往是一個人最容易悲傷之時。

面對茫茫天地,內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將內心的悲傷,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

我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我的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因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這首詩,在表現方式上很有特點,詩的主題是羈旅之思,但只露了一個“愁”字,便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

詩人泊舟建德江,日暮途窮,煙霧悽迷,此情此景,又添一段新愁。一個“新”字,表明詩人本來就是愁緒滿懷的,眼前的暮景,讓詩人不僅有人生失意的愁緒,又增添了天涯羈旅的愁思。

不過,詩人並沒有繼續寫愁,而是轉而寫景,在下半首的景物描寫中,詩人的愁緒又寓於其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原野遼闊,天際低垂,所以看起來天比樹還低。這雖是寫景,但詩人極目天涯不見家的內心感慨,已在其中。

極目天涯,四野茫茫,詩人愈顯孤獨,所以詩人收回目光,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詩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明月有情,不過詩人自憐而已。

這三四句,歷來為人稱頌:

《唐詩真趣編》雲:“低”字從“曠”字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怎樣賞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一、情景相生

第一句點題,第二句分兩部分,“日暮”其實是“移舟泊煙渚”的原因,而不是“客愁新”的原因,意思是“日暮 移舟泊煙渚”,然後“客愁新”。

“客愁新”是在日暮移舟時產生的,為什麼有“愁呢”,因為”日暮“之時,看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因景生情,結尾是景語,也是情語。

明末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寫到:“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第二句的愁是因為第三四句的景而產生, 加了時間條件,是“日暮”時的景色。

二、章法

整首詩的用散文的語序來說,天晚了,我移舟近岸,停泊在建德江畔輕煙籠罩下的沙洲,這時候遙望無邊曠野中,遠天似乎比樹還低沉, 江水清澈 ,月亮也似乎與人格外親近,此時此刻,羈旅之愁油然而生。

而用詩家語來敘述同一件事情,能看到順序完全不同,先說停船靠岸,後說時間,然後忽然說起客愁,再說引發詩人客愁的景色。

詩人創作一首詩,一般首先要確定主題, 然後考慮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而詩家語言和散文語言有諸多的不同,特別是近體詩,因為格律的原因,其中句法和章法的安排與散文寫法多有不同。

三、詩眼

這首詩後兩句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有人專門點評,《繭齋詩談》:“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

詩眼多指一句詩中的動詞,包括作動詞使用的形容詞,如同畫龍點睛一般。一句詩中最亮眼的一個字,能夠串聯起意象,使整句詩都生動起來,彷彿賦予了生命。有的詩眼不在句中,在句尾,例如王維《欒家瀨》“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其中的“瀉”是詩眼。

《唐詩真趣編》講解低和近兩個詩眼的用法,是這樣說的:

“低”字從“曠”宇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四、句法結構

這首詩雖然小小的絕句,但是四句詩都算是複雜句 ,複雜句是指不是簡單的主謂賓(或主謂、動賓結構)。

例如後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都是主謂+主謂賓的句式,前面的主謂(野曠、江清)可以看作是原因狀語。王力先生在整理漢語詩律學時,古體近體分類了幾百條句法,可見古人雖然不講主謂賓這些名詞,但是句法卻變化多端。

結語

孟浩然寫這首詩時,已經四十歲。前半生隱居的詩人,在中年(36歲公元724年)以後出來求仕,三年淹留洛陽一無所獲。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科舉不中後,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孟浩然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可惜沒有杜甫的運氣(杜甫曾獻賦得官)。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並遊歷於吳越,《宿建德江 》應該寫於此時,一事無成的孟浩然理想破滅, 對月吟詩,不免孤寂生愁。不過這時的孟浩然依舊對仕途抱有幻想,幾年以後又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去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他是寵兒,也是棄兒,他被追逐,也被放逐。這句話,不僅是說的貝克漢姆,放在孟浩然身上同樣合適。

說他是寵兒,因為就連仙人李白也推崇這位孟夫子,曾經放下了所有矜持,張口就對他表白:吾愛孟夫子!

說他是棄兒,他曾經因為一句“不才明主棄”,得罪了皇帝,從此斷了自己入仕為官的夢。

夢斷於此,孟浩然黯然返鄉,漫遊經吳越時,他望著煙波江上,不禁愁從中來,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失意名篇: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的詩眼就是“愁”,因何而愁?

當孟浩然把小船停泊在江邊,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孤零零地一個人,站在小洲上,江上煙霧濛濛,四周一片曠野,遠處的天都被壓得很低,跟樹連成了一片,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想起自己得罪了皇帝,仕途無望,又處於這樣一番淒涼的環境中,即使有清澈的江水和水中明月,又怎能掩蓋住來自內心的愁?

移舟泊煙渚:起句點題,一個“泊”字就說明了要在這裡宿夜,同時又說清楚了當時的背景,為下文的“愁”作了有力的鋪墊。


日暮客愁新:為什麼要在這裡泊船呢,因為“日暮”,進而引出了“愁”。面對悠悠江水和明月孤舟,想起失意的仕途,那是夢想的幻滅,孑然一身的孟浩然,在旅途中,又升起了新的憂愁。

野曠天低樹:抬起頭望向遠方,那裡的天空被愁沉沉地壓下來,顯得比樹還要底。通過“曠”和“低”的強烈對比,更襯出詩人心中的惆悵。這眼前所見的景物,不身處那樣的環境,是絕體會不到的。


江清月近人:一輪明月高懸於黑色的夜空中,映照在清澈的江水中,和孟浩然離得那麼近,似乎是要安慰這個失意的人兒。好像突然之間,哀愁的孟浩然就得到了釋放,詩到這裡也就戛然而止。

如果說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天和樹就是愁上澆的一壺酒,愁上加愁的孟浩然,卻在明月中探索到了新的情趣,則月就是人所悟的道。


悟到這裡,孟浩然終於釋然了,於是他加入了田園詩派,與詩佛王維一起,把盛唐山水田園詩推向了頂峰。



也可自話


第一次讀到《宿建德江》這首五言絕句還是在“文革”後期,出於共同的崇拜,自然而然就想到江青這個好聽的名字,是否與其最後一句“江清月近人”有關呢?幾個小文學愛好者不免爭論一番,在這個自以為是的年齡。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江青就是江清的意思,所以毛主席就喜歡她了。後來又讀到另一首唐詩,錢起寫的《湘靈鼓瑟》最後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又覺找到了新的出處。再後來讀到了江青與外國友人訪談錄,才知道早在江青奔赴延安之初已經起好了。是因為江青在國統區的藝名為“藍蘋”,改名“青”意味著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就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讀到這裡,大家覺得江青取名字的故事該結束了,但是,隨著閱歷的增長和自己對詩詞創作的體會,發現還是孟浩然的這首《宿建德江》的整個意境更符合江青當時的心情和寄寓。為什麼?先品鑑詩意: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意境:孟浩然混跡長安三年有餘,展才不遇,科考不中,據說還得罪了唐明皇,只好浪跡吳越之地散散心,每天坐上小船,隨波逐流。這天傍晚,船家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水灘,周圍一片寂靜,連個能說上話的人都沒有,霎時間一種不可言狀愁緒湧上心頭……。(依照孟浩然江遊的習慣,此後應該是隨意吃點飯,喝幾口小酒,小醉入眠)此處無話。當醒來的時候,已是冰輪高照,大地照白,立於上船頭之上,舉目遠眺,曠野寥廓,百米遠處的一棵樹,看上去與自己一樣高,但卻高出天際,使人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再低頭一看江水清清如鏡,玉兔倒映,有種欲於登臨小船之感。整篇四句兩層意思:前途未卜,寂寞無助;天生吾才,充滿希望。這與江青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的經歷與困惑是何其相似,此其一。


江青本名李雲鶴, 曾用名藍蘋 、藍萍、李梓等。江青自己卻沒有解釋青字前面為什麼選江字,而不是藍、梓、雲、鶴呢?顯然,由於孟浩然的這句“江清月近人”太膾炙人口了!口語中一說道“江青”二字,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月近人”,此其二。中國書法之行、草,在書寫中很常用一筆帶過這一技巧,因為青字前面的江有三點水,清也有;所以行草中可以省去後面字的三點水,讀者自然會其意,此其三。

又如泰山萬仙樓北側盤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蟲二”,是清光緒二十五年間劉廷桂題的。後來被郭沫若先生解讀為“風月無邊”,更是巧極漢字具體體現,此其四。在此綜合闡述的目的沒有別的意思,只想說明孟浩然的這首《宿建德江》真是寫得太美妙了,寄情於景,表達了詩人在“愁”的境遇中,遊旅於自然之中,把人們的思緒帶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琴簧汗舞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照人。

讀詩要從詩中讀詩人的心境,才能讀出詩的妙意來,而無需去了解清詩人的經歷,再去了解詩的寓意。如果瞭解清詩人當時的處境,再去讀詩往往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詩,難以體會出此詩的意境。

詩中第二句中有個“愁”字,說明詩人當時心情並不好。此詩在說,“我”划著小船,在江水中無目的划著,遠遠看到一個沙洲,就劃了過去,沙洲上雲霧濛濛。這時,天氣已晚,“我”站在沙洲上,望著遠方,愁緒從心頭油然而起。放眼望去,遠處曠野一片寂靜,天地相合,看上去天際比蔥鬱的樹木還低,這時月亮已升起,清清的江水映著月亮,月亮在江水中波動,“我”的身影與月亮和江波一起跳動,此時“我”的心情也變的高興起來。

孟浩然這首詩,寄情於景,表達了詩人在“愁”的境遇中,遊旅於自然之中,進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春日之虎


全詩雖立意平常,卻視角獨特,用詞簡潔內斂,不露聲色卻又一字千斤。明寫景緻,暗喻情懷。“泊煙渚”交待地點、氛圍,“日暮”告知時間、境地;“愁”字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卻蒼龍伏首,一字之後,通篇不見,巧妙之外更顯別緻。此處話鋒換轉,又實在有“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之妙,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又把此時此刻,只有詩人自己能夠看到體會到的風景,寫到極致。


詩意大致是:把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正是夕陽西下黃昏暮色中,客旅他鄉的我,此時原本仕途落寞的愁緒裡,又油然憑添了一段懷想故土的新愁,真真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這舊愁加新愁的境地,又無處可訴,無人可說!能怎樣呢?也還是寄情山水,賞這眼前的景緻吧!四顧荒野蒼茫遼闊,視野盡頭,天與地平線相接,似乎平日高不可觸的天比樹還低矮。而眼前的江水清明透澈,月亮倒影在江面上,清輝隨波浮動,彷彿我伸手就可以攬她入懷,如此相親相近,令人忘憂!



《宿建德江》一詩詩人孟浩然觸景生情,羈旅之苦與落魂之情躍然紙上!詩云: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情畫意,孟山人盡矣!

一葉小舟飄泊於江上,卻偏偏選擇煙霧迷濛的小洲停泊,夜色漸漸蒼茫,遊子思鄉與無法圓滿的衣錦還鄉之夢左右徘徊,愁緒日復一日,一個“新”字令人斷腸。水天一色,樹木無聲,空曠寂靜,孤獨的人站在船弦,一輪明月,一江秋水,一副愁腸,更於何人說?唯有這清澈如鏡的江水和遙不可及的明月,託付我的哀愁!一個“近”字勘破世道人心,“江清月近人”,將孤獨與落寞描繪到極致,字字簡單,字字傳神!多少失意,多少困頓,如東逝之水,綿綿不絕。萬籟俱寂,心思澎湃!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田園詩人。一生未入仕途,多被稱為孟山人。不媚俗的天性導致仕途絕望|,只好寄情于山水,歸隱山林,縱是閒雲野鶴,也難脫用世之志煎熬。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730年赴洛陽仕途無望、遊吳越地消遣愁心所作。秋江暮色,不惑之年,懷才不遇,唯有消磨于山水之間,寄情於詩畫之中,其中滋味,非字裡行間能直抒矣!

讀此詩很容易讓想起另一首詩《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為你寫詩,為你讀詩!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