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关于团圆的二三事

话题|关于团圆的二三事

整合 | 鲍亚婷 王琦欣

年总是给人许多盼头

是压岁钱,年夜饭和放烟花

是亲人团聚,老友重逢和踏上故土

但真正除夕将至

就有年味变淡喟叹

离不开手的手机和外放的《反派死于话多》

一起来品品是否有你的影子呢?

陪伴,是最温情的热闹

春节是一年中亲友团聚的最重要的日子,过年自然少不了亲友的陪伴。过年时搓麻将、看电影、放烟花总是热热闹闹的,平日里难以见到的亲友这下都相聚在一起,即使长久未见也不会有隔阂感。这样的温情也是大多数人过年时的主旋律吧。

@七肆。

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是打麻将。现在,大家一个个抱着手机,各有神色。

但是,一家人团圆,对于老年人来说,似乎只有麻将才能让年轻的孩子们放下手机,在牌桌上找回团聚的欢声笑语。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处处"被催"的春节社交中,麻将,也许是仅剩的快乐源泉。

大年初二,吃过午饭,在牌桌上,我们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打牌时间过得最快,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圈又一圈,时光随着流淌,眨眼工夫到了中午,因为是过年,大家都高兴。晚饭后,继续开战,赢了的喜笑颜开,谈笑风生。输了的面红脖粗,哀声叹气,怨手气太差。但我们并不真的在意输赢,看谁输的多了,便会故意防水,当然,我们也会让着老人们。看到他们开心,就是我春节最大的幸福。

有人说,三缺一,才是中国人最大的恐惧。我深以为然,优秀的打牌的技术还有挡都挡不住的好运,在麻将桌上真的是很令人受用。但也本着爸爸说的原则,"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指尖一过而已,开心为上。

一张小小的麻将桌,就仿佛一根纽带,维系着最动人的亲情。

@立早

过年搓麻将几乎成了我家替代春晚的传统,家里的自动麻将机似乎也为了春节里的小赌怡情等待良久。除夕夜是第一场麻将局,早早结束丰盛的年夜饭后,我、妈妈、外公、外婆便齐聚麻将机前开战。至10点,外婆告歇,于是各自清点抽屉里充作筹码的扑克牌,清算钱数。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姨和姨夫也加入我们的战局,因此牌友很是充足,下午和晚上的麻将局每日如期“开战”。我们的牌技都算不得很好,与自家人打麻将则消解了对输赢的忐忑不安。虽然赢家不免欢喜、激动,输家也少不了淡淡落寞、遗憾,但若输家是长辈,就权作给小辈包了红包;若输家是小辈,则当作是给长辈的孝敬。

牌桌上没有无声的硝烟,只是弥散喜庆的年味和团圆的美好。

@齐星

正月初一《流浪地球》上映后,朋友圈里一下子就被刷屏了。有个小伙伴说想不明白他怎么就和父母去看了呢,父母看了一半睡着了他还试图跟他们讲影片中的人文精神。初五的时候我和我爸去看了,在看到最后男主父亲准备牺牲前和男主对话时,我偷偷看了一眼边上的爸爸,他也正看得投入。回来后我妈用怀疑的语气多次问我影片真的好看吗,她朋友圈都说看到打哈欠,这时我就很感谢陪我聚精会神看完整场电影的爸爸。

@小羊

从小到大,但凡老师布置主题为“我的春节故事”之类的作文,我就开始头疼。对于从祖辈开始就在杭州市区生活,自己也一直在杭州上学的孩子来说,过年实在是讲不出什么故事。小时候每年都重复地写“爸爸带我放烟花”,这几年杭州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算是彻底压垮了我写自己春节经历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过年回家,依旧与双休日回家没有什么不同:春节聚餐的亲戚就是普通周末会相见的那些,席面也不比往日聚餐丰盛多少,谈论的内容不过是最近“去哪玩”“买了啥”之类随意的话题。非要说点区别的话,大概也就是“过年有红包”和“道路特畅通”吧,但这些也是每年春节都一样的,算不上什么独特体验。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过年过得特别没劲,长大后反倒感恩这样的“没劲”。可以睡到自然醒,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用操劳奔波,没有烦人的长辈指指点点,这样的寒假状态让我感觉无比轻松。更何况,至亲能够常见而无须借过年一解乡愁,本身就是难得的幸运了。

离开,是故事的一种结局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人生百态,在热闹团圆的春节里,有时消逝与离开也可能成为难以避免的插曲。幸运与不幸皆在,喜怒哀乐共同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无法抹去其中的任何一种感情,也无法改变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

@Qingqing

2月14日,是情人节,还在过新年。第二天,却有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叔叔告诉我,他的同事出事了。2月15日凌晨,遂宁市射洪县出租车驾驶员尹德洪在送乘客途经涪江六桥时,看到一名年轻女子翻过桥栏杆跳下河,立即下河救援。因水温太低,尹德洪最后体力不支,与跳河女子双双消失在河水中。后续有相关新闻报道,女子是因为醉后感情纠纷轻生。的哥救人反丧命值不值?我也说不清楚,但他的确是个英雄。

话题|关于团圆的二三事

(截图自新浪四川)

@啾啾-

去哥哥家吃年夜饭的那天,我见到了狗狗小白和小毛球。

小白是乡下的一只土狗,浑身白色的毛,还粘着乡间的尘土。温顺的它,不论见到什么人都摇着尾巴,亲密地向你靠来。听姑父说,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小白总会跟着他和姑姑,并排走。小白虽然只有一岁,但它已经是个母亲了。一个月前,它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小毛球。小毛球长满了白色的小卷毛,小小的它像一只白色小棉鞋,活泼可爱。这是它们俩第一次过年

可是正月初一晚上,再次见到哥哥的时候,他告诉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小白突然死了。小白离开的那个晚上,它躲在角落,把自己藏了起来,不让主人发现。第二天找到它的时候,地上只剩下一摊血和小白僵硬的身体。哥哥把它埋在了杨梅山的一棵杨梅树下。有杨梅树的陪伴,小白不会孤独。

现在只剩下小毛球了。那时活蹦乱跳的它,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离开。小毛球刚刚断奶,能够吃一点点的饭。可是没过多久,它变得病怏怏的,吃不下饭,只能喝几口水,还时不时呕吐。我和哥哥开启了拯救小毛球的计划。乡下的狗不似宠物狗吃狗粮。哥哥推测小毛球还太小,吃了饭又啃了骨头,引起了肠胃不适。我们给小毛球买来了幼狗狗粮和羊奶粉。可是小毛球对泡好的奶粉和狗粮毫无兴趣。无奈之下,我们给小毛球灌了一点奶,但小毛球却全吐了出来。小毛球病得愈发严重了,我和哥哥准备去宠物医院,可是这两天正值过年,很多宠物医院没有开业或是已经早早关了门。我和哥哥祈祷小毛球能够熬过这个夜晚,哥哥准备第二天起早带它去医院。

最糟糕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小毛球没有熬过这个晚上。小毛球死的时候,也尿了血。大人们推测,或许是母狗小白吃了别人毒狗的药,小毛球喝了奶,也中了毒。真正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狗狗的生命如此脆弱。哥哥将小毛球埋在了小白的旁边。杨梅树下,母子又重新团聚了。

过年,代表着团圆相聚。可是同样有生命的消逝与离开。遗憾与难过都将化作对生命的敬畏,真诚感谢小白小毛球的出现,它们两个永远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变化,是时代的印记

从小到大,过年的年味一直相似,但是过年的形式与一些细节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十几年前的春节是和小伙伴放鞭炮,满山满田野地奔跑,现在的春节,是只能在特定日子看看烟花,几个人围着一台ipad玩游戏看视频。时代在变,每年过年的场景也一直在渐渐改变。哪有什么“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山中无历日”的下一句,分明应该是“转瞬已千年”。

@Dr.Kiriko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住在父母所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那时候整个社区都是国营企业的员工和家属们,加上每年过年厂里都搞集体活动,大家过年都出门,所以很有节日氛围。像我这种小朋友最激动的时刻就是过年前的团拜会,厂里的领导到大会堂去,给到场的员工们拜年。

团拜会有什么新年致辞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抢生肖玩偶环节。个子高、力气大的爸爸们大显身手,争抢大会堂舞台上扔向观众席的几百个生肖玩偶。现场盛况真是“人山人海、玩偶飘飘、锣鼓喧天”形容。我爸个子比较高,每年都去抓,抓不到的就向家里孩子年龄大的伯伯们讨要一个,拿回来送给我,挂在我的衣柜上。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我还会攥着钱去二号门的小卖部买花哨的生肖灯,挂在家里。于是我的生肖玩偶和生肖灯越来越多,几乎挂不下了。我妈知道我喜新厌旧,第二年就不会再看这些东西一眼,非常困扰,跟我说“凑齐12个就别再弄这些了”。

我的最后一个团拜会玩偶是我的生肖:老虎,生肖灯则完全没印象了。后来每年有没有团拜会?我不清楚,很多厂里的集体活动都取消了,年货也发得很少。好在,我已经不再想要玩偶了,元宵节的时候也差不多已经返校,没有人跟我去广场上攀比生肖灯了。

@万万頭张

春节回家的时候和姥姥姥爷出去玩拍了合照,顺手用手机里的美颜软件修了下图。老人家看到自己脸上的皱纹少了变得年轻就很开心,兴致勃勃地问我怎么修的。然后我帮她们一人下载了一个美颜软件,教他们如何使用贴纸、拍摄视频、修改相册里的照片。每尝试一个新的搞怪贴纸两个人就在客厅里哈哈大笑,互相拿着手机给对方分享新发现。拍出来的美颜照片就美滋滋地分享给了兄弟姐妹,问问他们“看看你能不能认出来是谁呀?”想想觉得很可爱。

@;-)

“你支付宝五福集了没?”

“没有,但是我知道有这回事。年年都有,年年都不超过5块钱。”

“你抖音音符集了没?”

“啊?没有,我……”

年三十那天,一大家子都在外婆家过年。不大的客厅,围了三十多个人。七大姑、八大姨、小表妹、小侄子,他们每个人都在刷抖音。当然没有人戴耳机,我那一天听到的“我们一起学猫叫,喵喵喵喵喵”和“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比我过去一整年听到的都要多。

我被拉着一起拍了十几条抖音小视频,手机屏幕里的我比镜子里的我好看了一万倍,眼睛之大下巴之尖堪比某当红小花。

“你怎么连抖音都不会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小表妹瞪大了她的小眼睛,怒目圆睁似鲁提辖。我不以为然,看了一眼外婆。当我看到她正在和她的曾孙一起刷抖音的时候,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短视频时代

@carrot

十八线小县城也禁燃烟花爆竹了,二十多年第一晒到家乡春节的太阳光。据说今年城管都没吃上安稳的年夜饭,太阳一落山就出门到大街小巷里溜达着抓现形开罚单去了。为了找补春节气氛,县里下血本、斥巨资在城里每棵夹道树上挂起了逼死设计师的复古风土嗨彩灯——就那种五颜六色油漆质感的大圆灯罩子,类似刘晓庆还主持春晚的时候舞台上的布景灯。每次看到它们我想要蹦野迪的洪荒之力就喷薄欲出。

话题|关于团圆的二三事

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时代的变化推动我们改变,也是时间的流逝促进我们成长。曾经只知道玩的孩子开始主动承担家务,曾经总喜欢吐槽七大姑八大姨的少年开始懂得包容与付出。我们开始理解从前的不明白,开始承担以前的不作为,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道路上。

@;-)

以前父母对我一直都要求很严格的。

上高中那会儿,早上就算要迟到了也要把被子叠好。周六周末放假在家也要8点前起床、饭后洗碗、扫地拖地、洗自己的衣服。虽然不情愿,嘴上抱怨着却还会按照父母的要求来。

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每逢寒暑假回家,可以在家里睡到下午起床,起床后不用叠被子,妈妈会过来帮我叠好。回家小半个月,一次家务活都没干过。每晚和朋友疯到很晚,爸爸也会来接。一天心血来潮擦了回地板得到了全家的表扬,妈妈特意发了朋友圈向她的小姐妹炫耀,家里来了客人她也会念叨今天这地板是女儿擦的。

当时感觉挺难受的,我只是为这个家做了自己该做的。

半年没见,父母在这团聚的日子里会事事为我考虑,“女儿在学校学习很辛苦的,回家就该好好放松一下。”但是我作为女儿却从未想过主动替父母分担些什么,却从没长大。

@Jambalaya

小时候只知道一句“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一个人坐在楼上写作业,楼下传来锅瓢与飘渺的人声,写累了,盯着后山绿意发呆(冬天真的也很绿,毕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那时候觉得家里时光是凝固的,轮回的,不尽的。

今年回家,听上一辈聊天。认识的老人摔了一跤,卧床不起;小时候一起玩的大几岁的小姐姐结婚了,孩子都几岁几岁了;村里小卖部的老奶奶的背愈发驼了... ...才觉得“山中无历日”的下一句应该是“转瞬已千年”。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我自己。以前很烦过年的时候要天天走亲戚,吃年酒什么的,现在也越来越理解了。甚至不再忍心看网上那些关于“亲戚”的吐槽,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姐姐,喜欢一起长大的邻居们,她们距离结婚生子越近,我越容易想象出那些还不存在的,但已经被我祝福的孩子们。他们会不耐烦地吐槽我吗?会不愿意妈妈带着他们和我唠嗑?我想象用最老最老的老人的眼睛往下看,我们以及我们的亲戚都是她的“孩子们”,都是最亲的亲人,只不过如树分枝,渐行渐远,渐疏渐淡。对于她来说,哪来那么多的b事,

过年不过是团聚而已,一大家子,齐齐整整。

也许不耐,也许委屈,也许不解,甚至鄙夷,也请应声,权做不扰美梦的温柔。毕竟我们确定,人生由自己所走。

过完元宵,年也真正地结束了,此刻的你可能正与家人团聚,看“月与灯依旧”;或许已回到学校,看窗外“十里月明灯火稀”(或是“阴雨绵绵无晴日”)。团聚的时间总显短暂,但温暖可以延续。

全媒体祝你元宵节快乐!

话题|关于团圆的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