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李应辉7700


“中庸”这个概念,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论语》中孔子说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中庸是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出现的,而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中庸是德之至,也就是道德的最高体现,而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后世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到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一观念,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后世对于中庸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误解,简单从字面意思理解认为中庸就是“中间”和“平庸”。实际上,中庸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广,一般说来,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中和的观念,也就是《中庸》开篇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在提出这一观念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即肯定人的情感,相信人性本善,这里所说的是喜怒哀乐都是善良的喜怒哀乐,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喜怒哀乐,这叫做“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指道德的根本——仁义礼智信。

实现这一道德根本的途径就叫做“和”,因此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实现仁义礼智信的道路,同时也是一种境界,通过种种认识,种种努力,种种教化,最终达到的境界。中庸思想的本来意义实际上是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更加偏重于和,也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另一个特征,强调实践,李泽厚称之为实践理性。

第二,中庸指的是一种道德理想和行事准则。先秦典籍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国语卷第三•周语下•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景王想要铸造一个很大的钟,但是他的臣子就劝他说,过大的钟的建造不仅会劳民伤财,而且对于制度和音乐来说也是一种损害,即“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因此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中庸实际上是凡是应该有度,超过了度就会损害其美,另外如《左传》中的《季札观乐》评诗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是这个意思。

第三,中庸同时也指“和而不同”,提倡中庸并不代表在处世中保持中间和平庸。

《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对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把性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不是“和”,而是同,性质不相同的东西对立统一起来才是和,只有承认多样性才能够共同生长和繁荣,人类世界也才会充满生机。从这一点上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和”而不是“同”,而现代人不懂中庸思想的会简单把中庸思想理解为持一种同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将中庸思想庸俗化的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中庸思想不是像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仅仅只“中间”和“平庸”,中庸思想是极具智慧的,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启发,比如凡事不可过度,过犹不及,但这并不是说要限制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是要让思想和情感在一个有利于我们自身的限度中表达。而且中庸思想肯定不同的存在,并不是像庸俗理解的那样,要让我们泯灭掉自己的个性。中庸思想是儒家智慧的结晶,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够学习到其中的精髓,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往文学作者:原树)


一往文学


中庸绝对不是“和稀泥”。



什么是“和稀泥”?无原则的调和、折中纷争,就是和稀泥。季羡林先生无在他的《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话:

中国老百姓有一句俗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意思是看到了非法之事或非法之人,你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见。这是和稀泥、息事宁人的歪门邪道,不属于中国老百姓崇高的伦理标准。然而奉行此话者却大有人在。

中庸指的是用“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来处世。


易中天先生形象的概括中庸为八个字: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可见“和稀泥”与中庸之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中庸就是“和稀泥”呢?恐怕是把中庸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当成了折中主义而造成的误解吧?

如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看到了非法的事或非法的人,奉行中庸的人该怎样解决?

那肯定应该是“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但拔刀时你只能制服犯罪分子,阻止犯罪行为,并不能以此而杀了违法之人。如果因此你也犯了法,这就是典型的过犹不及。

假如你并没有制服犯罪分子的能力,你也不能听之任之,选择报警,才符合中庸之道。

假如犯罪分子是你的亲朋好友,你也要“不偏不倚”,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怎么出手就怎么出手。这才是中庸。

可见,中庸不是平庸,不是庸庸无为。而是内心无比的强大,平和、淡然、冷静、中正。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淡然处之,宠辱不惊。


中庸是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中庸,并非一日的修炼。因此,即使修养多年的季羡林先生,也不由得感慨的说:

我是赞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根据眼前的社会风气,我看还是不拔刀为好。有时候你拔刀相助那个人本身一看风头不对,会对你反咬一口的。 ——季羡林

先生都如此困惑,我辈更难做到。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中庸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华。把它等同于“和稀泥”是我们的无知。


烟花三月09


中庸真的是和稀泥吗?

无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

我们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皆讲“中",可以见中如果是和稀泥,那我们的文化不就是和稀泥的文化了吗?

我们的文化中,执中,守中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被称为中,此时的状态也就是清净,寂静,没有烦恼,没有喜怒哀乐。

这种状态儒家就是圣人的境界,道家就是无为的状态,佛家就是佛的境界。

中庸者中和也。

如果达到中和的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各归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中庸是最适当的法则,也就是恰到好处,事事刚刚好,没有极端。

《论语》先进篇第15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也提到过,过犹不及都不是中庸的状态,中庸没有过,也没有不及,那个适当的位置,就是万物皆按其所处的位置生长运转。

中庸可以理解为,万物皆适其位,当其位。

怎么理解呢?

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知道的下雨来讲,如果雨水太多,那不用讲肯定洪涝水灾,如果太少,那肯定是旱灾。所以,雨水必须刚刚好,才能够滋润万物,万物才能正常的生长。

中庸包括天地万物的至高准则,无所不包,事无巨细,怎么会是和稀泥呢?


止一,静笃以此为记。

欢迎关注,驯服黑夜。

用户58958619245


《中庸》:儒家的学问智慧奥秘甚深,及在这个时代的应用。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一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简单的有一个图表示就是太极图啊。

心处在无极的状态,寂然不动。

用此寂照事物,就能主动把握对立的双方。

普通人的思维都是坐于一边,执事物为我,执法有实在。所以就有七情的极端。心里产生大波动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啊?

心安住于寂然之状态,这叫:等持,也叫三摩地。我们的心处在这种状态就会开启我们内在的妙德本有之光。

所以,、原文: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我们可以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让心处在寂然不同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心每天妄想不断。如果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很难啊?

这就要有智慧的方法。

在这个地方,佛法,才有详细的教法。

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到中国来,为什么能够立住脚跟?这就是说佛法里面的智慧与儒家他们可以一脉贯通。

这也就是说儒家的思想看起来简单,其实要达到至高的境界非常难。

但是,学到了佛法的智慧,就能迅速打开儒家之门的奥妙



现代人喜欢用批判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有弊端,在思考认知万物的时候不断提升本性境界的智慧才是超级认知方法。 在中华文化中,才有超级的认知方法,西人的方法应该学,但不应忘记古老的的智慧方法。智慧之义,智,知下有日,意为知与识达无我状态就能如丽日恩泽万物;慧,简择为性,在思维过 程中,既能观察客观事物,又能观照主客精神感受经验认识,还能显发本性清净妙性妙德。这是超级认知法。西人的思维,属于意识的层面,无法启开人的妙德妙性,知识越多,还会妨碍本性,这就是常常看到西人那些大哲学家有严重心理问题,现代大学很多学生会产生极端心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说批判思维,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不相契,何,中国人从心里认为,批判,就是判定有罪,就是舍弃,凡事一经批判,就永无翻身之日。所以,中国人喜欢用融合、中庸、中道来观察事物,中,叩其事物的两端竭其为中而行之。叩两端,其中就会对事物的两边整体观察,取其合理,融归一源,包含两边全息而思之组合而后行之。这种中华的智慧方法,能进行两边的观察思维,亦能整合两边归源,而西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基于二元对立思维产生的分裂性思维,恐怕中国现代人学了,不但学不象,还会产生心理、社会问题。其实,这带来的问题以往的实践已经存在,只是没有人来研究。


中国人的创新意识不强,是中庸造成的吗 中,是中华的古老智慧学。 中庸,以太极图表示,凡事都是阴阳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系统莫不如此,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总是落在两边这种,这种相对性,就是太板图中阴阳所要表达的。在这种相对之种,相对的双方经过矛盾斗争、运化,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个平衡的状态,具有相对双方的全部信息,故尔化出个稳态的全息的新的运化模式,在人的思维,经过矛盾的斗争、权衡就会做出一个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种新的层次的运转,在太极图中,用无极圈来表示,由此可知,中庸其实人人都会,儒学只是经过了提炼来宣扬中庸之道,这个新的层次的出现,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在佛法叫中道,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就是实相中道之法,运用这个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心识,深层的心理内容进行中道的观照,让无量的烦恼种子成为智慧,亦能够对宇宙当中一切有情的生命进行中道的观察,了知宇宙的实相。从上可知,无论是儒的中庸,还是佛法的中道,今天人们已经无法了解其真实之处,更加无法应用于现实。在佛家、儒家亦仅仅局限于少数顶级之士才能运用,可以肯定说,会用这种中的智慧的人,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在中华文明之中,有无数关于这种智慧的训练方法,数千年一直在传承,这在人类智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人类智慧史这一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人没有智慧的方法,是故西人无法成立分科学,我们自己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也不会运用西人的分科学来研究,所以中国有广大的智慧方法及历史,但没有人研究,这明显是个创新之处,那个贤人发心来主动宏扬。




这种儒家的中庸之道,是立足于究竟人的本质来进行的。可以与《大学》同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这本源本性与万物万象中和。用这种方法来观察西方的文化, 是人与神不二之境。这样我们可以来来把握东西放文化的同一个源头。

是从西方人打开中国人的大门,我们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总是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华的文化,这是一个自我矮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断丢弃古老智慧的过程。所以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已经太不了解古老智慧的奥妙。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不会运用古老的智慧来解决我们当下的现实的问题。

我们也不会用古老的文化来开启我们自己本身的智慧之门。所以我们讨论中华古老的文化都是变成学术性的研究。

如果我们运用古老的智慧来开启我们本有的之光,我们有了智慧再来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效果绝对不一样。

我们现在进行的东西方文化的观察,基察中国的古老智慧,所以我们到今天还没法了解中华古老智慧的奥妙与西方文化不同之处。

西方的神学,西方人也已经了解到这是人内在的神性的外化。他们这样的方法最后道出了人与神的对立。

但是中国的文化中,人与神不二。人内在的妙德完全可以把握,把握了自己内在的妙德,这个人就成为觉悟的人,可以称为真人圣人、神人、佛、菩萨。这就是说神圣佛不是别的什么,是能认识了自己本有之光,开启了自己无穷妙德的呈现之名。

中国的文化的根本,就是教人从一个普通的人到一个究竟觉悟的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性,首先了解了自己,然后再来了解天地宇宙万物。中国的每一个文化大系统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究竟了解上建立起来的。

现在的西方人对人本质还没有认识,西方人也没法开启人本有的妙德来认知宇宙万物。

西方人的宗教哲学科学,没法认识人的本质。而中华的文化能够认识人的本质,由此而建立了各大文化系统。

中华的文化认识到人的本质,能够开启人的妙德来认知万物。认识人的本质就是把握了人的神性妙能,这属于宗教的内容。开启人的妙德认知万物这属于科学的内容。在唯心与唯物,在表象与实相之间,在物质与真空之间,成就的不二智慧机制,这属于超级智慧哲学的内容。

西方的文化宗教哲学科学三分,但是我们看中国的每一个文化系统它里面都具备宗教性,哲学性,科学性。

我们今天来讨论观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而是我们应该来发现里面的奥妙,建立现代的应用体系。

我们发现中华文化中智慧的奥运的方法,首先来开启我们自己的本有之光来观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这样研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正确的

方法。

我们不能跑这几十年不变的方法来研究东西方文化,这样的话我们太没有创造性了。

我们要通过了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它们是同一个源头。我们把握这个源头来进行创造,这样我们这个时代才有自己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中华的智慧方法,比如说中庸,是立足于人的本真与宇宙的实相的关系来展现的

中国的每一个文化系统,他都能提升人的本性。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肩负着教育人,由一个普通的人,达到一种道德境界。最为大家所受了解的就是儒家的学问,他教育由一个普通的人,通过修身齐家,把思想境界提高到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参参赞天地化育。怎么来修身?儒家的一套学问,从最基础的开始,就在这个地方。修身至于齐家,与自己的家,与很多人就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智慧,推而广之,就能治国平天下。这种过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叫,用自己的身心了解社会人生及于宇宙天地万物。参赞天地化育,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只要人,自觉的成为宇宙万物的管理者。我们普通的人到最后能够成为宇宙的管理者,这就是用普通的人到达超人的阶段。 西方人认为有一个神创造世界,在管理宇宙。但是我们的中国人,却教授,每一个普通的人,通过观察自己的身心,了解了身,心,家,国家,天下,世界,能够达到管理万物宇宙,这是不是一种伟大的发明? 天地、宇宙、万物由我们人自己来管理,西方人认为宇宙有神创神主宰,我们现在看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了吗?我们现在看到中华文化的奥妙所在了吗? 还有比儒家文化更加高明的:道家,修真炼性,与日月同寿。用西方现代的观念,这就是超人。这个能够突破异次时空的超人。能够突破肉体的限制,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这种人生的追求的境界,从远古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华文明内在的一种张力。我们现代都以为这是一种传说,或在走向反面,以为到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中华文明的至宝,我们现代人没法发现里面的奥妙,引用于这个时代。 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佛法。佛法来源于宇宙,在经典中,都大量的记载,这些佛所说的法,告诉我们很多都在无量劫以前就存在了,这些智慧的方法,他们一直流传于宇宙之中。佛法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人类这个呢?这是在教育我们人类,只要觉悟了自己的本心,就能成为宇宙中的大智慧生命,就能够究竟宇宙万物的实相。几十年来,很多人都用佛法的理论与现代的西方文化进行沟通,发现了大量与现代西方文化相贯通的地方。比方说心理学,佛法里面有大量的微妙的心理学方法,西方人一直在学习中华文化中的这种心理学方法,来发展他们的心理学。这种相应项目的地方太多了。 我们只要看一下西方的文化,他们大量缺少这种关于提升人的本性,站在宇宙的角度来要求人净化自身,开启人本有的妙德的这种智法。 举一个西方的例子: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意识,这是科学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西方人似乎永远没法认识人自己本身,因为西方人没有智慧的方法来观察自己的心性。西方的哲学说:意识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里就产生了一对关系:意识与客观表象。那么意识怎么产生呢?或者说产生意识的主体是谁? 这是大脑吗?这是潜意识吗? 那么的大脑又是谁产生的呢?那么前意识从哪里来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研究意识,他缺少一个出处。 这是西方文化中所缺少的智慧!:西方人没有这样的智慧方法,就有意识的生灭生灭中,悟到不生不灭之本体,西方人他虽然研究本体,虽然有本体论,但是他们没法实证。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万物,基本上忘记了,基本上避开了这个本体的研究。这个地方要追溯到康德,在康德那里,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后来的西方文化就延着这条路走下去,一直走到现在。所以,对于意识的本体,西方人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中国人早就解开了这个谜,中国人就了解人的本质,所以中国的文化,他能够有无数的智慧来开启人本具的妙德妙能。 人的这个本体,或者说意识的本体,中国的方法中,他能够教授,在当下的一念中,于生灭生灭的意识处顿这个人之本:本心真空。或叫:圆妙真心,悟到这个体,就能突破意识局限于大脑这个限制:圆照法界。 什么叫智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这个智慧最初的体现,就能在本源与表象之间建立智慧的观察系统: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最初的智慧体现。进入这个门,才能进入中华智慧中不可思议之境。 那么中国文化的这种智慧特点,对于中华文明有什么作用呢?中国的文化,能够了解人的本真与宇宙的实相,他的文华大系统都是依据这个而建立的,能让我们人向成为宇宙中的智慧生命迈进,简单地: 中庸是宇宙的神级文明高妙的思维方法。


圆拙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三十一篇中的一个篇目,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养性。《中庸篇》开宗明义,指出一个人的天命叫做“性”,率性而为就是顺应“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性、道、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那怎么做,才能通过教认识道,又让自己的性得到充分滋养,处处合于道呢?就必须引入“中和”的概念。在人的种种天性没有表现出来,人的内心是平静淡然的,谓之“中”,但为了适应环境、应对事物,就必须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中和”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境界,《中庸》提出的这种境界,是希望人人能够做到,而使社会井然、矛盾不生、万事安好。这是关于社会秩序的一整套道德静态模型的底层代码。围绕这种见解,又有了宋明理学的种种阐释学,心学、性学等等。

这套逻辑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的确是化解矛盾的,是指向与人为善的,但不同于“和稀泥”,“和稀泥”是没有见解、没有意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不符合“中和”的要求,因为这根本没有表达,没有立场,是下而不是中,中是要在纷繁复杂的事象中找到其中蕴含的朴素真理,用朴素平实的方式去实践它,既不是极端地认识、实践,也不是不认识、不实践。

这一套逻辑当然不好认识,度的把握需要修炼,孔子的不逾矩,也是七十岁之后的事,何况凡人。现实中的人,常常以此为自己的懦弱、推脱找一个借口,把“和稀泥”当成是中庸,是离道越来越远了。


锻彰趣义


先说答案

中庸的意思就是“致中和”,“中”的是道,“和”是人合于道,合道为正,不合道为邪,为正不为邪,并不是和稀泥的意思。

<strong>

中庸之道

<strong>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朱熹的本义,并不是说在两个不同意见之间取中间意见,在两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中间去折中的方式。

但后人都将不偏不倚生搬硬套成为一种烂好人的哲学,显然就是走偏了。

“中”只有一个,那就是道,而不是在无数鸡零狗碎之间,都去取中,那样反而是一种失道败德的行为,失道则不安,不安则不定,不定则乱,乱则早亡。

<strong>

中庸的初衷,和礼乐一样,都是为了让不再天真淳朴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都处于正的状态。

它们都是手段,根本的目的还是要让你好好过日子,不要瞎胡搞,你不服气不要紧,你的房子媳妇孩子粮食,都会得而复失。

人人都不正,当然要天下大乱社会秩序崩溃,那你的房子媳妇孩子粮食,都会失去保障。

中庸和礼乐,并不是为了礼乐而礼乐,为了中庸而中庸。

所以,中庸也自然不是和稀泥,礼乐,也自然不是沐猴而冠。

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儒家心目中,人人皆尧舜的大同社会。


平凡2850


中庸当然不是和稀泥,孔子最讨厌的乡愿就是和稀泥的典型代表,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就是这样一些看起来合乎规范,什么事都做的差不多的人,其实是孔子最讨厌的。

中庸讲的是不偏不倚,什么叫不偏不倚,从零到九十个数,只有五才叫不偏不倚,也就是非常准确的五才叫中庸,其他的根本不能叫不偏不倚。

中庸本质上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完全不是大家理解的差不多和稀泥的意思。


昭烈名臣


那是放屁!

有些只会放屁的人,总要向社会放一嗵臭屁,以显示它们有文化。

中者,能是从A点,到B点之“中间”。

中者,能是被表皮所包围的“中心”部分。

中者,能是时间之“中”。

中者,能是空间上“中”。

中者,能是内在心灵之“中”。

中者,能是物体肉体上“中”。

中者,能是人民大众之“中”。

中者,能是迷惑之“中”。

而《中庸》之“中”,正是指“民众”之中也!

而“庸”者,同“愚”,指堵塞不出,围堵不通也。

故,《中庸》者,指“君子”要在“民众百姓”之中.,拥堵了自我。

也优是说:君子(统治者)要将自我拥堵在百姓大众之中。

老子说:“圣人无當心。以百姓心为心”。也是此意。

统治者不脱离人民大众,才是治理之本也。

因此,说《中庸》是“和稀泥”,是“两头都不惹”,是“吃了原告吃被告”,是“走中间路线”,是“不要认死理而讲原则”——都它麻是放屁。


哲学卜耐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善与恶,两端,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善呢,还是用其中的恶呢?还是搞平衡、不善不恶呢?

不偏不倚,是选中善,不是不偏向善也不偏向恶。

“隐恶而扬善”,一隐一扬,显而易见,中庸,选中善。

如此简单的事儿,却搞的玄之又玄,令人摸不着头脑。


有话少说


理解孔丘中庸,必须不离孔丘最崇尚《周礼》语境!

要想真正全面理解孔丘的所说的中庸,必须不能离开孔丘所崇尚追求的《周礼》范围内秩序境界,不论谁离开这点来解释中庸,那就不是在解释儒家孔丘的中庸,而是自已的瞎蒙吹骗自已的中庸。

在孔丘毕生追求的理想最高境界,就是周公旦《周礼》中制定的等级制度秩序森严的社会秩序。每个人先天出生时,就注定了此生的尊贵卑贱有别等级,君子小人天定有秩的不可逆的礼制环境。帝王为天为君为至高无上,为全天下土地、权贵,富人、奴隶唯一拥有主宰者。权贵做忠君的小人事,富人做顺从君王权贵的士农工商顺序下,下等人的事,贫贱草民小人就做任人宰割的事,妇为夫奴,任其处置,子为父奴,任其处置。各行其路,各守其道,不得逾越。

孔丘心中的中庸道德圣人,连孔丘自已也承认孔丘自己做不到。孔丘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进。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糙糙尔"。既然儒丘这么圣的圣人,自己都是小人,做不到中庸的君子境界,又何必拿神才能做到的标准废话,去要求别人呢?

说白了,孔丘所鼓吹的中庸圣人君子,就是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周礼》标准,以自已先天出生的身份等级贵贱为准绳,去说话去做事,做到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离中规中距,恰到好处,而这个中庸点,就是固定在《周礼》之上,以此点为圆心,去言论,去行为处事做人。

按这个标准去衡量孔丘,不是孔丘自己谦虚说自已做不到君子四道,而是他真的做不到,从孔丘不断越规越距,不断攻击诽谤他所处的同时代或古代人言论中,可知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