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興亡

如颶風從東北方向刮來,它的興起是一個傳奇,迅猛崛起,迅速強大,快步融入先進的文明,成為陣陣甘霖,滋潤著天眷改制與大定三治。然而,它由何其短促,剛剛鞏固的根基,竟然一敗再敗,轉瞬化為一股青煙,在歷史的時空飄然遠逝,這是女真族建立的名為大金的王朝,留給後世無盡的感慨。

公元1125年,一支特殊的隊伍正在向北行進,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皇帝,然而,他此時已成為階下囚,昔日的尊榮與奢靡換來的是被捕後的無盡屈辱,他就是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他的被俘虜標誌著遼朝滅亡。僅僅隔了兩年光陰,公元1127年,又一支隊伍從南向北行進,這支隊伍的規模比以前更為浩大,達十數萬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位皇帝,一位是宋徽宗,第二位是他的兒子宋欽宗,他們同樣已成為階下囚,他們曾有的尊榮與奢靡,比天祚帝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他們所受的屈辱也遠勝於天祚帝,同時受屈辱的還有他們的眾多後宮嬪妃,這兩支隊伍都押送給亡國之君前往同一個目的地,就是金朝的上京,聽後一個人的處置。這個人就是金朝的第二位皇帝,金太宗,連續滅亡兩個王朝,使這位政治家在位12年為金朝所做的最大業績。金太宗完顏晟是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弟弟,他即位後完成完顏阿骨打的遺志,快速拓展金朝的疆域,在戰爭中,金朝將士有鬥志,能吃苦,個個具備尚武精神,他們像刀鋒一樣迅猛地發動攻勢,迅速滅掉遼朝、北宋,並繼續向前推進。此時,金朝已經統治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東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至外興安嶺,西北接壤蒙古國,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南達秦嶺淮河。

這是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的一座坐龍雕像,如今已成為哈爾濱甚至黑龍江省的標誌,但它的來歷卻不為多人少所熟知,這座坐龍的銅質原件收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一直被視為鎮館之寶,它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金代最早的龍造型文物, 楊海鵬:女真人他是一個狩獵民族,漁獵民族,在狩獵的時候呢,出去打獵的時候往往都要帶著狗,所以說狗是女真人一個非常忠實的伴侶,女真人在塑造自己的龍形的時候,就採用距坐式的狗的形象。

雖然如今這個漁獵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迅速統治了中國的北方地區,但多年的戰爭嚴重破壞了當地社會經濟,隨著大批漢人。契丹人成為金朝的臣民,女真族原先落後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也完全不適用了,如何治理這片廣闊而豐饒的土地,是金朝的統治者們必須攻克的難題。 李桂芝:這個中國北方的一些少數部族,它建立的政權,嚴格意義上講,它都是部族制政權,那麼它的特徵呢,實際上是屬於這個部族制的統治方式,那麼從傳統意義上講,就是中國古典文獻上講的國,就相當部落,部落可以稱國,當然那個部落集團也可以稱國,部族當然就可以稱國了,但是它跟中原地區的那個國,含義確實不同,制度也不同。

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年僅十六歲的完顏亶繼位,他是完顏阿骨打的嫡長孫,是為金熙宗,金熙宗在位時期,輔政大臣專權,國君有名無實。當時的金朝完全由權傾一時的兩位大臣所控制,金太宗時期,在燕京、雲中設立樞密院,分別由完顏宗翰,完顏宗望二人掌管,金人稱他們為東西朝廷,其權勢幾乎可以對抗朝廷。完顏宗望去世後,完顏宗翰趁機將兩大樞密院合併,成為太宗朝最有權勢的大臣。

李桂芝:那個朝廷的呢,畢竟是皇權還沒有絕對確立,那麼地方上的這個將領們在前線,他們在就有著軍事權力,那是肯定的了,你那叫人打仗的不給人軍權行嗎,他有軍事實力,但是同時在這個軍事征服地區,他們也要管民,所以這個地方的軍事征伐歸將領管,那麼同樣對民事的處理也歸將領管,所以在當時情況下,就有那個宗翰和宗望兩個人嗎,一個是東朝廷,一個是西朝廷,等於他們就是朝廷。

金熙宗繼位後,力圖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加強以皇權為核心的統治,他採用漢人先進的管理經驗,積極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而當時手握大權的完顏宗翰成為擋在金熙宗面前的最大障礙。完顏宗翰實力強大,金熙宗沒有貿然動手,他以改革官制為由,給完顏宗翰以太保的高位,將其從中原調回朝廷,解除了他的兵權,緊接著又把完顏宗翰的心腹都調入中央,控制起來。等時機一成熟,金熙宗即在完顏宗磐等女真其他權勢的支持下,重擊完顏宗翰的勢力,完顏宗翰憂鬱而死。

周峰:這個金熙宗為了鞏固政權,還是殺了一些宗室大臣,包括他自己的近親,完顏宗磐、完顏昌,完顏俊等一些人。

此時的熙宗已為政治改革掃平了道路,他不再滿足金太宗模仿遼朝漢官制度所進行的改革,而是起用降金的宋代大臣,仿照唐宋舊制,確立了宰輔制度。鑑於權臣當道的教訓,這次改制廢除了女真族的舊制,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參用唐宋制度,創立了以漢法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決定了金朝百餘年間的政治走向。金朝與南宋的戰爭仍然持續了數年,雙方各有勝敗,公元1142年,金與南宋簽訂紹興和議,約定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朝割讓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給金朝,宋朝每年像金朝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雙方因此有了一段和平穩定的時期,金朝不僅獲得南宋的進貢,更重要的是在國內全面發展經濟,北方經濟持續繁榮,金熙宗進一步實行全方位的改革,頒發了統一的法規,擴建了上京,祥定了禮儀,創制了新字,金朝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呈現出一片嶄新氣象。

李桂芝:金熙宗在朝廷裡邊接受的是漢文化的教育,那麼他對漢地的一些禮節,中原地區的一些禮節、制度有一定的瞭解,那麼對他來講呢哦實行漢法就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非常自然的事。

然而看似順風順水的發展中隱藏著種種風險,金朝貴族中的權力鬥爭複雜多變,金熙宗最終無法控制局面,他推行的漢官制度受到重重阻力,自身也被殺害。這裡是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的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金朝初期的都城,這個偉大的王朝,正是從這裡走向繁榮,如今已被厚厚的積雪所覆蓋,很難尋找到曾經的遺蹟。之所以很難尋找,並不是因為年久失修,或者戰亂破壞,而是由於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不僅親自殺掉了堂兄金熙宗後,自立為帝,又在公元1153年,燒起了一把大火,把金上京的整個城池和宮殿都夷為平地,他把都城遷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也第一次成為了王朝的首都。

李桂芝:但是從統治的角度考慮呢,他統治的範圍越來越大了,那麼官員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了,機構也越來越多了,上京那個地方偏於一隅,水路運輸都不方便,那麼糧餉供應都顯得有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呢,當然要考慮一個交通方便,便於得到糧餉補給的地方,同時呢,他統治的地區呢,重點他也要,他有一個理想,就是要統治統一全國,那麼他要統一全國呢,那上京那是太遙遠了,所以他必須要遷到一個你比較中心地區,發達地區。

北京作為都城,大家記憶最深刻的應該是元明清三朝,如今的北京已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成為了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而金朝時期的都城幾乎已被人們所遺忘,那座北京最早的都城到底在哪裡呢,找到金朝都城的遺址,成為了北京市考古工作者們的共同夙願。曾擔任過北京考古所所長的齊心,也是眾多考古工作者的一員,尋找金朝都城遺址,幾乎耗費了她的一生。就在1990年,他們在豐臺區的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

齊心:這是金代的水關遺址,金代、金朝就是說,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她那個800多年前,金中都南城牆下面的流水的涵洞,也叫水關。

如今,這裡依託這個遺址,建立了遼金城垣博物館,根據現存遺蹟的判斷,當時為了建築水關,使用了大量的木石、鐵沙石等建築材料,光木樁就打了1800跟,從這一宏大的工程可以遙想到12世紀金朝京城的繁華。而作為考古專家的齊心,並不希望依靠著殘存的水關遺址去遙想當年的繁華,據史書記載,海陵王為了防止女真貴族再回上京,把皇陵也遷到了北京,於是尋找金朝帝王陵的考古工作也隨之展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房山區九龍山附近,找到了金陵的遺址,這座北京地區的首座帝王陵寢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認為,金朝疆土廣袤而京師偏出一隅,不合時宜,他在大多數漢族官員的支持下,準備把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但海陵王的遷都之舉在當時受到女真貴族的強烈抵制。他們不願意離開故土,矛盾衝突一觸即發,海陵王快刀斬亂麻,破釜沉舟的將始祖以下十位皇帝的陵墓,遷到燕京附近的大房山地區,同時將金上京會寧府夷為平地,這樣的做法使金宗室、貴族無法返回上京,只能跟隨海陵王遷來燕京,從此燕京改稱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金朝的統治中心由東北內遷到漢族地區,這也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王朝首都,從而將女真地區和漢族地區一同置於自己掌控之下。為了加強統治,海陵王專注於熙宗未竟的事業,加強中央集權,實現政令統一。公元1156年,海陵王下令廢掉三省制中的中書、門下二省,僅留下尚書一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以尚書省左右丞相為宰相,和樞密院執掌朝政,他還廢除了金初期根據風俗不同而設定的南北選,專以詞賦開科選拔官員,完善了官吏選任機制,在地方行政上,他確定了金代由五京14總管府所轄19路地方行政區的政區格局,他還廢掉了金初為安撫中原百姓設立的行臺尚書省,行臺的取消,使海陵王將河北、河南及中原這一生產最發達的地區,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結束了金朝分散的局面,最終實現了金朝的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實現政令統一是海陵王戰略的強化君主專制的一個政治手段,而滅亡南宋,實現全國統一則是其戰略目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進行了第二次遷都,將都城遷往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

齊心:他就是個有大一統的思想,一統天下,那我就不滿足我在這個華北地區,我得往江南走,一統天下,那當然我越走,我到那個河南這個地方,離這個南方更近一點,所以我便於管理,便於權力集中,所以才要搬,所以他很快,他就派人去修當年那個汴京的宮殿等等。最後他自己因為還要打仗,又去打南方的南宋,他為什麼不識時宜,他剛剛1513年才遷都,1155年又遷陵,這1157年又是搗毀他的上京,一系列的他都沒有休息,馬上沒有幾年就往南方去,修這個汴京,然後要出兵打仗,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力量,在經濟上也沒有很好的充實起來,所以,他這個估計情勢不足的。

不久,海陵王不顧國力疲弊和民心所向,一意孤行,全線發兵,出兵南宋,海陵王的窮兵黷武,造成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種種後果都極大地喪失了民心,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在海陵王進攻南宋的同時,後方發生了兵變,信誓旦旦要統一南北的海陵王在瓜州前進慘死於部將之手,落了個亂箭穿身的下場。

周峰:我覺得海陵王應該是功大於過,包括他的很多措施,包括遷都、遷陵啊,南遷猛安謀克啊,這些改革官制,這些種種制度,我覺得都是等於奠定了以後的大定盛世,所以完顏亮應該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

完顏亮死於非命後,發動奪取皇位的新皇帝將會撥亂反正,將帶領金朝走向鼎盛,他就是金世宗完顏雍,他在大臣們的建議下,再次將都城遷往中都,就是現在的北京,金世宗以中都為統治中心,號令天下,繼承和完善了海陵王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任用新人的同時,繼續留用海陵王時期的部分上層官員,甚至不計前嫌的任用曾經敵視他的大臣,他還非常注意任用非皇族的女真官員和契丹,渤海、漢族官員,其寬宏大度的作風,贏得了各方面力量的擁戴,中央政權平穩過渡,統治階層出現和諧局面。

李桂芝:社會不能老是處在戰爭狀態,那麼他在這個扭轉了這個形勢之後,他就開始整頓吏治,而且他自己那是以身作則,就是他首先是呢自己到處去尋訪,自己親自去了解社會上存在什麼問題,地方官員政績的好壞,那麼都是他可以自己去親身走到那個地方去了解,然後隨時教育這些官員,要怎麼樣把這個國家治理好,要怎麼樣自己要清正廉潔,這是他一直在從從他繼位開始到最後一直在堅持做的事情。

鑑於海陵王伐宋帶來的後果,金世宗決心營造和平的鄰國關係,他主動與宋議和,雖然南宋發動了北伐戰爭,但金軍在獲勝後並未繼續南侵,雙方最終達成了隆興和議,又稱乾道之盟。由此,金宋雙方進一步確定了西以大散關,東以淮河為界,金宋疆域從此穩定下來。此後的40年間,雙方再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金朝的國力也在和平安定中邁向鼎盛,大定是金世宗的年號,在位期間,金世宗繼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從而出現了朝臣守職,上下相安的全盛局面,史稱不數年間,倉庫充實,民物殷富,四夷賓服,以致大定30年之太平,歷史上,人們把這個時期稱作大定仁政,金世宗則被譽為下堯舜。

李桂芝:金世宗他是在金史裡面有小堯舜之稱,他是被稱為小堯舜的,那當然有他自己對金政權的貢獻了,或者說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吧,一個是安定的秩序,一個是繼續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就是他能夠結束戰爭狀態,把發展生產社會穩定作為他的治理目標,那麼這個呢,就使得這個社會發展走向正軌。

雖然已進入中原地區,並與鄰邦和平相處,境內局勢安定,但是金世宗始終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他繼續順應歷史潮流,讓大批女真人遷居漢地,汲取漢族乃至契丹族的先進思想,加強王朝的統治,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又要不忘女真族自己的優點,特別是保持尚武勇敢的民族傳統。為此,他在下令設女真進士科,女真國子學,女真太學,規定女真貴族不能閱讀女真文經書者,不能承襲猛安謀克的同時,還要求自己的子孫必須習武。公元1185年,已經年邁的金世宗親自前往上京,宴請宗室、大臣和故老,席間,金世宗深情的唱起了女真歌曲,感慨偉業之艱難,當唱到慨想祖宗、宛然如睹時,成就一代偉業的金世宗生髮無限的感慨,慷慨悲咽,舉座無不感動,這既是金世宗對過去的懷想,更是對未來的優思,而數十年後,事實也正好證明,金世宗的優思不無道理。

李桂芝:金世宗因為他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所以社會財富有了相當的積累,社會財富積累了以後呢,這個原來女真人的那種勇武好戰,吃苦耐勞這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影響。

公元1189年,金章宗完顏璟繼位,改元明昌,章宗是世宗的孫子,從小就學習漢文經籍,他本人就崇尚儒雅,當時名士輩出,執政大臣多有文采,學問可取,金章宗時期,金朝上下已受中原文化影響極深,金章宗同時繼承了他祖父的政治策略,用整治吏治上入手,任賢任能,賞罰有序,裁汰冗員,還限制官員的頻繁流動,繼續完善中央集權制度。這是首都博物館舉行的金中都建都860週年特別展,在展出的大量金朝文物中,有一件極為特別。它就是出土於北京市白紙坊的銅坐龍,與金上京遺址出土的銅坐龍已有很大不同,此時的銅坐龍雖然還成距坐式,但更多地吸收了中原地區的龍形特點,加上了羽翼。金章宗在位期間,吸收了大量的中原管理理念,在位的20年間,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可觀,金朝似乎達到了鼎盛,但危機也正在醞釀。

因為金章宗是緊隨金世宗的一個皇帝,所以,金朝當時國力已經達到頂峰,當時包括整個朝野,有些就是不思進取,整個社會追求奢靡浮華,這樣一種社會風氣。

災難相繼降臨北方大地,黃河大堤三次決口,百姓受災嚴重,流離失所,而金朝權貴卻只知粉飾太平,以權謀私,導致吏治日趨腐敗,貪汙鶴然成風,這樣的政權註定會危機重重,社會矛盾加劇,民族矛盾激化。與此同時,外敵已經強大,內憂外患的加劇顯示著金朝開始走向衰亡。興起的蒙古,註定是金朝的一個強大對手,早在金熙宗、世宗時,蒙古就頻繁騷擾北部邊境,金章宗泰和六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隨著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助力量的逐漸強大,章宗的繼任者面臨更大的危險。

公元1209年,金章宗臨終前立下遺詔,以完顏永濟為新皇帝,完顏永濟既是衛紹王,史書稱他柔弱,鮮智能,沒有多大本事。當蒙古大軍圍攻西夏都城時,西夏向金求援,衛紹王拒不出兵,遂使附金抗蒙,改為附蒙抗金。西夏本開一作為金朝牽制蒙古的重要力量,現在卻因為衛紹王的短視,成為蒙古攻打金朝的盟軍,金朝局面更加不堪。而衛紹王在位五年,即被部將脅迫出宮,隨後被殺死,此時的金朝已是四面楚歌,蒙古大軍幾乎踏遍了黃河以北的金朝領土,這令剛剛繼位的金宣宗完顏珣坐臥不安,他準備再一次遷都。

李桂芝:因為他對情況太不瞭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自己又沒有那種像海陵王那樣的當機立斷的能力,所以他在受到這個蒙古的壓力的情況下,蒙古圍城的情況,那麼當時就是談判了,和平談判,最後算是蒙古撤軍了,但是他不相信這個蒙古撤軍,真的能夠不再來呀,那下次再來我怎麼辦,所以他採取的不是組織軍民力保都城,不是這種辦法,而是離開都城逃避這個蒙古的軍事壓力。

公元1214年,金宣宗把都城遷至汴京,今開封,所謂遷都,其實就是南逃,金宣宗一走,人心瓦解,中都迅速陷落,山東、河北地區爆發了金朝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起義,金宣宗試圖向南發展,這樣又與南宋交戰,他本以為南宋不堪一擊,沒料到金軍已今非昔比,安逸已久、失去尚武精神的將士,明顯力不從心,雖有小勝,但在城池的爭奪戰中,雙方始終處於拉鋸戰的狀態,金宣宗試圖迫使南宋議和,而南宋對金朝卻更加敵視,金朝周邊處處為敵。此時北方各地出現了許多結寨自保的勢力,金朝妄圖藉助他們的力量攻擊蒙古大軍,恢復故土,分封了九人為公,史稱九人封建。但這種承認地方割據的辦法並未起到多大作用,很快金宣宗恢復故土的理想便如肥皂泡一般破滅了,金宣宗病死在汴京,金朝的命運也即將走到盡頭。

齊心:金朝是在上京是40年、38年,到北京的62年,到這個汴京應該是20年左右了,那時候因為,為什麼在宣宗的時候已經完全不行了呢,一個南宋給他的銀兩不給了,原來納貢,紹興議和不是要給他納貢嗎,現在不給了,到這時候也南宋也起來了,我不給你了,另外蒙古就進來了,所以它簡直經濟上各方面都做了弱了。

公元1123年,金哀宗繼位,他剛繼位時,力圖扭轉這種局面,當時,成吉思汗正忙於西域的戰事,金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機會。金哀宗首先停止了侵略南宋的戰爭,同時與西夏議和,並起用了一些抗蒙有利的將領,這些都稱得上是有為之舉,但當局面稍有轉機,金哀宗又苟且偷安,很快沉湎於追求安逸享樂的生活之中,後宮干政,皇族營私,賄賂腐敗的風氣仍在朝野蔓延。蒙古的軍隊則仍在壯大,就像當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時期的軍隊一樣,現在的蒙古騎兵已在銳不可擋的馳騁於戰場。蒙古首領窩闊臺,即位大汗後,發動了對金朝的最後進攻,在河南禹州境內的三峰山,金軍的主力被託雷率領的蒙古軍打敗,金朝大勢已去。

公元1232年春季,蒙古大軍攻克洛陽,進圍汴京,金哀宗毫無鬥志,只知整日與后妃廝混在一起,以淚洗面,幾次想要自殺。當城中瘟疫發生時,金哀宗將防務交給大臣,自己戴著護從逃了出去,汴京很快失陷。

李桂芝:金哀宗上臺以後,還是有一個想把這個局面挽回的想法,那麼他首先調整了跟西夏的關係嗎,這樣一來呢,他至少可以減少一方面的壓力,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是獨木難支的欲傾大廈。

這裡是河南的蔡州,當時成為了金哀宗最後的藏身之所,公元1234年,金朝最後的陣地蔡州被蒙古與南宋聯軍合圍三個月後,城破國亡,金哀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此時的金哀宗已無路可逃,他臨終前卻保住了女真人原有的氣節,身邊的大臣勸阻他自殺,但金哀宗憤然說道,亡國之君總是受盡恥辱,我不願如此,朕意已決,隨後在一片哭聲中自縊於幽蘭軒,年僅37歲。

金以兵得國,亦以兵失國,完顏阿骨打以幾萬兵力迅猛崛起,與金軍節節勝利,固然與遼宋統治者的腐朽無能有關,而女真人艱苦卓絕,英勇善戰的性格也至關重要,但將女真的猛安謀克遷移到農耕地區從事屯田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追求安逸享樂的社會風氣蔓延,讓他們逐漸失去了尚武精神與勇猛作風。如此,在聲勢浩大的蒙古鐵騎的衝擊下,戰鬥力江河日下金朝很快就敗亡了。金朝是一個乾坤急轉,榮枯驟變的朝代,輝煌的迅猛,滅亡的也急速,和遼、西夏相比,金朝是最為強盛的一個王朝,卻又是壽命最短的一個王朝,他嚴厲風行的滅掉了武功赫赫的遼朝、文治卓越的北宋,自己卻僅僅延續了120年,它已經很成功的融入了先進的文明,卻沒能汲取其最積極的精神,用以強心國體,長治久安,更重要的,是,當它完全失去自我,將自己本身的優點強勢丟失的一乾二淨的時候,最終的失敗也必然快速降臨,這就是歷史給金朝安排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