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2017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提到:全球每年約有5800萬人死亡。

正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就已經有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可以說,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艱難課題。

它每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影響著我們的一切。

在墨西哥有一個專門為紀念死去的人而舉行的亡靈節。

節日上,不管男女老少,都戴著面具,穿上印著白骨的鬼怪衣服,在街上招搖過市,他們歡樂地慶祝著,表示歡迎亡靈歸來。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然而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死亡一直是最忌諱的話題。

對許多人而言,它象徵著悲傷、離別,甚至是不詳。

我們就像埋頭在沙子裡的鴕鳥,試圖逃避對它的恐懼。

但是,死亡真的那麼可怕嗎?

我想,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死亡。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有位腫瘤科醫生朋友曾和我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90歲的老人癌症晚期入院,經過檢查,他們都認為老人到這個年齡沒必要再遭罪,開點藥,減輕痛苦,回家享幾天福才是最好的。

但是家人心想著盡孝道,為了老人能多活些日子,堅持要讓老人接受治療。

當插呼吸管的時候,老人看上去已經軟弱無力的手,忽然握緊了拳頭,喉嚨裡清晰地發出“不要”的聲音。

然而,他並沒有對自己生命說“不”的權利,呼吸管還是無情地插入了他的呼吸道。

好幾次老人有意識的時候,都哀求著醫生讓他去死。

親人們無法理解,只把這當作是老人的任性和糊塗。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醫生也沒有這個權利,只能眼睜睜看著老人承受無法言說的痛苦。

有人說過,人生結局只有兩種:插管的和不插管的。

對於這種患病老人來說,最不幸的結局,便是插管後漫長而痛苦的死亡過程。

可很多人並不明白當事人的感受,面對瀕死的親人,他們的態度更多是,要堅持下去,好死不如賴活著,你一定要給我戰勝它。

讓人遺憾的是,這一邊是臨死前被病痛折磨得失去意志,另一邊是不甘讓親人就這樣撒手而去。

最後,彼此都沒有溫情的告別,更沒有掏心的談話與暖心的回憶,有的只是彼此的失望和痛苦。

而這,是我們與死亡最大的誤會,也是死亡造就的最壞結果。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關於對死亡最深刻的體會,是我8歲的時候,奶奶腦溢血意外去世。

就在出事前一週,奶奶才剛帶我去了遊樂場,回到家還笑呵呵對我說,下週還帶我玩。

可當我被帶去奶奶病床前時,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奶奶已經生命垂危了,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

我被匆匆帶去,匆匆帶走,根本來不及和她告別。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大人們更像是商量好了一樣瞞著我,他們眼神飄忽,對此避而不談。

以為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卻不知道,傷害我的恰恰是這種做法。

直到最後奶奶遺體被送去火葬場,我自己才真正意識到,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在那一刻起,我再也見不到她了。

再也沒有人帶我去遊樂場,偷偷給我買愛吃的零食了。

即便如此,我一直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那段時間,我經常往奶奶生前住的房子跑,看著她生前的物件,有時候在裡面一呆就是一天。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甚至我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把奶奶遺照大相框藏在書包裡,每天揹著上學,只有這樣我才會覺得奶奶還陪在我身邊。

誰能料到呢,人世間一個離別,我用了20年來接受。

即使到長大成人,我的內心深處,依然對當初父母的做法一直耿耿於懷。

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我視它為最恐怖的惡魔,害怕它什麼時候又突然奪走我親近的人,害怕那時候的我承受不住,隨時都可能會崩潰。

於是我也開始像大人們一樣對死亡絕口不談。

直到前年,我看了《尋夢環遊記》。

裡面提到的Final Death,說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這一點在那一刻深深改變了我。

那一刻我明白我的家人和米格的家人性質上是一樣的,因為自己被某種事物傷害過,就以為讓孩子不接觸這種事物,就是最好的安排。

但正是這樣的想法,讓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走進對待死亡的誤區。

親人離開的事實,我們肯定難以接受,但肉體的離開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懂得,只要對他們的愛還在,逝去的人就不會真正離開。

所謂面對死亡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學會和死亡和解。

就如作家餘華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畢竟那些逝去的親人,也不願意看到我們終日活在懊悔裡,止步不前。

更不希望我們對於他們離開的事實,變得諱莫如深。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很多時候,死亡的可怕之處不是摧毀人們的身體,而是在於人們失去了尊嚴,一個人孤零零地離開。

所以當死亡無法避免時,有質量的離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

我想這也是現在許多臨終關懷機構存在的意義。

在一部叫《生命裡》的紀錄片裡,就展現了臨終關懷醫療站背後不為人們所知的一面。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裡面老教授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他因為直腸癌割掉了直腸,因此日夜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病痛。

可由於兒子不照顧,老伴又不知道怎麼護理造瘻,導致他渾身上下散發著惡臭。

在送來臨終關乎病房時,護工發現老教授的頭髮都黏成一坨,指甲裡都是大便,背上更是長滿了褥瘡。

臨終關懷站的護工給他剪了指甲,仔細洗了澡,換上了乾淨的衣服。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那天下午,老人很開心。

很久不願意吃東西他叫家人給他買了餛飩,而老教授也在吃完餛飩沒幾天後,平靜地離開了。

記得林清玄說過一句話:

如果人能快樂地歸去,死亡就不能殺人,反而是人殺掉了死亡。

因為臨終關懷站的善待,幫助老教授戰勝了死亡,保留了他人生最後一點體面,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其實很多老人除了希望體面的離開外,他們還希望最後的日子有人能陪在身邊。

記錄片裡還有一位名叫汪明昌老人,從知道自己胃癌晚期後,就住進了臨終關懷醫療站。

面對死亡他很淡然,早早就寫好遺囑,並要求家人後事一切從簡。

但令我想不到的是,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最害怕一個人待著。

所以在病房的那段時間,他最期待就是志願者來臨終關懷站的日子。

在這天,平時不太說話的他,會給志願者吹他最愛葫蘆絲,給志願者說他和愛人的故事。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這些志願者的陪伴對他來說就是生命裡最後一道光。

志願者們也在用自己的善意,陪走汪明昌過人生的最後一公里,用行動告訴他:

你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人間值得,你也值得。

如果我們都能學會尊重死亡,尊重當事人的選擇,陪伴他們好好享受人生最後一公里,我想那才是真正告別他們的最好方式。

讓他們可以不留遺憾的離開,更讓他們可以笑著和我們說再見。

“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寫在最後

小時候,我們和父母去參加葬禮,都是躲在大人的身後。

如果我們好奇提一下死亡的話題就會被他們訓斥。

大人們害怕,長大後我們也跟著害怕。

就如《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我們沒有意識到,其實死亡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更是生的補充。

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害怕談論死亡,而選擇去尊重和理解死亡。

去做我們能做的,也懂得放下我們不該做的。

那麼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不會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才能平和的對彼此說一聲:“別難過,讓我們好好說一聲再見。”


End


插圖:網絡


留言聊一聊

#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