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貴州黔東南風格的趕場,就逢三逢八來從江下江的老街轉轉吧


對於居住在農村的人來說,趕集就是他們生活中最開心也最不可少的事情,不管是北方叫的“趕集”,還是南方叫的 “趕場” 、“趕街”、“趕山”、“趕墟”、“趕鬧子”等等,這種鄉下老百姓定期舉行的集市確實是瞭解當地民風民俗和鄉土文化的好地方。

從江的下江鎮據說是從江人口最多的一個鎮,因為地處都江、榕江的下游而得名,和從江的其他鄉鎮一樣,下江也是五天趕一次場,而下江趕場的日子就是農曆的“三”和“八”了。

趕場的日子鄉親們三五成群地從附近村莊趕來,有的來賣自己多餘的農產品,有的來買自家所需的東西,也有的趁便約親朋好友辦事聊天,還有的人就是去場上看看熱鬧的......但因為民風不一樣,哪怕同屬大西南,貴州從江的趕集和重慶四川雲南都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作為從江人口最多的一個集鎮,下江的“趕場”就非常具有貴州黔東南本土的特色,個人也準備把這裡當成今年我的“趕場”系列的一個重點來報道吧,這裡就是集市的入口,一個穿著民族服裝的老爺爺正在挑選剃鬚刀呢。

街口有一家銀匠鋪,簡陋的爐子已經生了火,一位看著眼熟的哥們正坐在門口休息。

幾個婦女聚在一起擺攤賣早餐,賣的都是當地人最喜歡吃的烤肉、糯米飯和牛羊癟之類的東西,價格應該也不貴。

走到十字路口,一個沿街叫賣蟑螂藥老鼠藥的正在向一位大姐推銷著,他的小拖車上還掛著不少風乾的老鼠。

街邊賣葉子菸的比冬天時少了很多,這位仁兄看起來正在“試抽”呢......

上次那個賣竹編“筲箕”的老爺爺依然在那裡擺攤賣貨,面對正選貨的幾個婦女,老爺爺似乎不怎麼熱情啊。

兩個穿著民族服裝揹著娃娃的婦女從街邊走過,那揹帶還真挺好看的,小吳告訴我說這幾個人是水族。

這位賣菜的大媽穿的就是苗族的服裝了,我們買了她幾把鮮筍,大媽很開心的給我們裝好。

那條主要賣“女性用品”的小街那天的人不多,街口有一家賣布的......

在從江的集市上都能看見這個,我開始以為是梭子,後來才知道這種東西叫做“扣”,是當地的婦女們織布用的。

一位老爺爺對著這些苗銀的首飾看了又看,一直捨不得走的樣子,不過最後還是什麼都沒買。

這個帶著苗族帽子的大姐這次換了個地方,來到最熱鬧的大街上擺攤了。

這種在重慶趕場天最常見的“賣打藥的”終於也來貴州“治病救人”了,這還是我第一次在貴州趕場見到這些“神醫”呢,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