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戲曲需要年輕人,而是年輕人需要戲曲。

根據當時孔向東參加此次比賽的資料我們瞭解到,在晉南地區一帶的地方戲為什麼叫“蒲劇”,京劇、川劇、豫劇等等這些都是以地方命名的劇種啊,後來參加《伶人王中王》節目錄制開始才瞭解到蒲劇是因為興起,山西古蒲州一帶,就是現在的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引發很多人對歷史、地理方面知識的探究,同時也說明了蒲劇的悠久歷史。

不是戲曲需要年輕人,而是年輕人需要戲曲。

孔向東妻子,孔向東

蒲劇唱腔也可以像意大利歌劇一般圓潤,從前聽說過很多戲曲演員的“聲帶壽命”並不長,孔老師在這種不斷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取長補短革新唱腔的方法使“藝術生命”得以延伸,贏得滿堂彩。

藝術要紮根基層、服務百姓,孔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穿梭在百姓間的蒲劇名家,上得高雅的劇院,下得田間地頭,為百姓們的文化生活添磚加瓦,在節目錄制的過程中,總有戲迷不遠千里來到霸州,給孔老師帶來蜂蜜、土特產,為孔老師加油喝彩,在演出現場叫好真是過癮。

不是戲曲需要年輕人,而是年輕人需要戲曲。


創辦孔向東藝術學校,孔老師不只收有戲曲天賦的學生,還收窮苦孩子,把戲傳承下去,教家庭困難的孩子一門技藝。在當地辦電視欄目“蒲鄉紅”、下鄉唱戲吧戲傳播出去,孔老師一直都在他所執著追求的戲曲夢上追逐著,從不止步,也從未止步。這樣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人身邊有很多支持他的鐵桿兒朋友,有的在他資金困難的時候不計回報的付出,有的在他顧不上家中瑣事的時候積極幫忙,好人身邊都是好人。

一個正能量滿滿又有活力的鹽湖蒲劇團走到哪裡都是給大家帶來歡笑的團體,一個個質樸的面孔,一次次認真的排練演出,他們之間的高度默契給大家帶來了視聽盛宴。


白燕升老師曾說過:“不是戲曲需要年輕人,而是年輕人需要戲曲。”從老師們的為人到技藝,深刻地體會到戲曲中充滿了歷史、人文、民俗、中華美德等多方面的內容,既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體系,又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戲曲印刻著中華文化的DNA。

戲曲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都很遙遠了,試問為什麼會這樣,“快餐文化”就是這樣一種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現象,我也身在其中,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簡版,學東西只想報速成班,又有多少人能祛除浮躁的心態,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瞭解歷史背景、民俗文化後看一場全本戲呢?我想這樣的人並不多。

面對戲曲的博大精深,愈發感到自我知識淺薄。戲曲有一種令人著迷的氣質,這是一種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氣質,是多少年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結晶,很多年輕人在瞭解後已深深被戲曲折服了,戲曲大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