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赤壁之戰後,曹操給孫權寫信表示自己大人有大量,想要和東吳重歸於好,但提出來一個條件 ,就是讓孫權把張昭和劉備兩個人交出來,讓他來處置。按照一般的理解,張昭分明是個典型的“投降派”,在赤壁之戰前帶領眾多文臣表示要投降,可曹操為什麼在赤壁之戰後還要孫權交出這個人呢?實際上,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在赤壁之戰之前大力推動投降,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身份之特殊,而戰後曹操仍然對他“戀戀不忘”,也是因為他的身份。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張昭這類人, 在漢末三國時期為數不少。像前期的盧植、王允,後來荀彧、張昭、許靖、劉巴,這類人都是屬於文臣,但是這些文臣與後世那些沉迷於科舉把關的讀死書的書呆子不一樣,他們不但有自己的著作,更有兼濟天下的抱負,尤其是在亂世中的他們更是如此。而且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中國的朝廷的任用仍然沒有形成很好的招攬人才的規章制度,靠的多是察舉。而像張昭一樣的人就是通過出色的名聲才入仕的。當然,在世道不好的時候,這此人也會拒絕出仕為官。這些人大部分都受到了儒家的影響。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當然,在三國時期還有一些名人,當名人當得心安理得,也當得與世無爭,比如賈詡、王朗等人,穩坐三公之位直到退休。與之相比,張昭這類人敢於直言,敢於諫上,敢於發表不同意見,是為了講清楚道理寧可不要命的主兒。這些人有的時候固執得要命,為爭辯出一個是非曲直甚至連老命都可以搭上。例如我們本文所說的張昭,就曾經有多次刀架在脖子上也要勸住孫權的事情,根本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這類人一般都非常自律,也就是所謂的具備君子人格。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曾經有人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在劉備要進位漢中王以及後來要登帝位的時候,在推舉和支持他的大臣裡,有兩個人——許靖和劉巴。而且,讓人很不解的是,這兩個人的排名,甚至在孔明之前,這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原因,有人以為,這是把他們當做政治花瓶來使用的,因為他們同東吳的張昭一樣,有名氣,哪怕是不是很實用的名氣,但是用來充當門面,還是可以的。實際上,這是誤解。首先,這一類人都不是書呆子,他們都是有治世安邦的能力的, 第二,他們的名聲並不是虛的,在那個亂世,他們的名氣會在籠絡人心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劉巴,這個人一開始處處和劉備作對,但劉備還是很想將其納入麾下。劉備在當陽被曹操打敗,當時荊州很多人才都跟著劉備往江南跑,劉巴這人卻跑去見曹操去了。為了招募劉巴,劉備可以說也費了很大的心思。後來劉巴主動向劉備示好,投靠了劉備,也為其出了很多主意。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有人說,劉巴做的這些事情很矛盾?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一類人的一個本質特徵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一點兒也不矛盾。我們先來看看他們之前的關係,最先的交鋒是在曹操南下的時候,當時,曹操南下奪取荊州,在這一時期,劉巴可沒少與劉備唱反調,因為在這個時候,他認為曹操所代表的勢力才是正統,而劉備只不過是小毛賊,因此,他自然是投靠曹操,反抗劉備。後來,隨著曹操的勢力日漸強大,他看出了曹操的謀逆之心,便轉向了劉備,因為,相比於曹操,劉備更加正統。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我們逐漸找到了事情的本質了,也就是有關正統之說的根本問題一直困擾著當時的士人,也讓這些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張昭的態度轉變,與劉巴等人一模一樣。在赤壁之戰前,張昭主張孫權歸附曹操,也是看重曹操代表漢朝廷,並非為了個人私利。後來,孫權在登上皇位的時候,他已經不再看重張昭了,或者說,他當時並沒有給張昭以三代老臣該有的尊重,就是因為在赤壁之戰之前,在勸說孫權不戰而是要和的時候,張昭說了很多的挖苦的話,讓孫權懷恨在心。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那麼這些人為何會如此的認“死理”呢?實際上我們之前已經說過,這些人都是飽讀詩書的士人,在他們眼裡,禮法不可亂,他們繼承了東漢士大夫的傳統,堅決的反對這些反叛謀逆的人。就在歷史的潮流之中,這些人屬於保留漢朝士人風骨的最後一批人,隨著漢朝的壽終正寢,當世上再沒有這樣一類人和這樣一類人的言行的時候,魏國也很快被篡逆了,緊接著,由於沒有形成良好的或者完善的承接下一歷史階段的禮法,便導致了後面短命的晉朝以及分裂長達幾百年的南北朝,五胡亂華等災難也由此出現。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孔孟之學在太平盛世確實是保證國家安定發展的治國良方,是警示亂臣賊子的利器,但是到了亂世,就顯的單薄無力了。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完全可以當一個名臣,可惜,他的私慾以及在這之前並沒有很好的做好思想和理論基礎,因此,在自己的政權日漸強大的時候,早就忘記了那些前朝的政治理想。而隨著王允這一代漢朝老臣的逝去,當時大環境所依仗的漢朝留下的遺產消耗殆盡之後,新的政治制度卻並沒有建立起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覆滅。身逢亂世,靠的是陰謀詭計和不擇手段,那時曹操這類人就派上大的用場了,是當然的英雄和姦雄,而張昭這一類人就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了。

張昭絕不是投降派,他之所以大力推動投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派人告訴孫權,要他交出張昭和劉備,很多人對此表示不是很理解,交出劉備那是理所當然,畢竟劉備專門跟曹操作對,雖然不是什麼名士,但是卻有很大的名聲,一個“皇叔”之名,便讓曹操坐立不安。而對於張昭,他是有名的士人,他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不再孫權之下,而他的存在,就會對曹操潛在的“漢賊”的身份有威脅,因此,籠絡張昭,當然就是消滅掉江南一代維護漢室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