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五箭齐发抢抓东北振兴政策红利

香港商报网讯】4月26日在辽宁省委网信办组织的网络媒体行第四站来到了鞍山,鞍山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鞍山的发展情况做出了五个方面的情况介绍。

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方面成果显著,2014年国家启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政策以来,鞍山市铁西、立山老工业区成功纳入东北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项支持范围,争取的7亿元振兴资金给鞍山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民生发展方面,累计改造32个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居民楼800栋,建筑面积377万平。修建小区道路51.8万平,新建人行道板39.7万平、改造绿地面积56.25万平、修复排水管线4.7万米、为小区安装配备了路灯、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一批便民设施,惠及居民6万户,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方面,目前,改扩建道路25.5公里,新建改建换热站5座,改造配水、燃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管网38.9公里,有效改善了工矿区对外连接通道。搬迁企业18家,规划安置居民2576户,将极大改善了百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随着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深入开展,将加大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综合整治和恢复自然环境,推动大孤山工矿区持续健康转型发展。

在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方面名列前茅,目前,鞍山市共有75家企业、6所中职院校参与试点。试点专业15个,涵盖了鞍山市装备制造、交通物流、电子商务、医疗卫生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特别是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开设了激光设备操作与维护、工业机械人装配与操作专业。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共有161名专业教师参与试点工作,在试点企业遴选了200名企业培训师。试点专业招生654人。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机制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体系,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元培育「鞍山模式」,在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获批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市以来,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建成「企业之家」服务平台,注册企业2万户。建立中小微企业金融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在线融资16.8亿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审批服务办理时限压缩68%,审批环节压缩54.9%,政务服务事项进厅率达到79.8%,「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93.5%,审批环节压缩了54.9%,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在辽宁省率先实现「32证合一」营业制造,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成为辽宁省在该领域唯一获得表扬激励的城市。同时,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0.8万户,约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7%。后英、紫竹两户民营企业进入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行列,博亿印染入选全国轻工百强企业,七彩化学和亚世光电成为2018年以来东北三省仅有的两家A股新上市企业。2018年民营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25.5%,占全市比重达52.1%,鞍山民营经济拉动力显著增强。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加速提档,鞍山市制定出台《鞍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方案》,探索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和模式。构建以鞍山高新区、鞍山经济开发区、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核心载体的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体系,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加快钢铁、菱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2018年钢铁产能减量置换和装备升级全面启动,「双鞍」融合取得积极进展,共同推进鞍钢钢丝绳制品生产线等7个项目试生产,钢铁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菱镁产业综合整治推动了优势企业效益提高。后英集团等6家企业菱镁矿浮选项目达产。菱镁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装备制造业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福鞍集团10兆瓦燃气轮机组试制,宏成电力世界首条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中德汽车配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激光、电子信息产业深入推进,鞍山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1亿元东北振兴新动能培育资金,为示范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国家、省、市三级研发机构梯队,鞍山市研发机构总数达到491家,拥有省级产业专业技术(综合)创新平台26家,院士工作站20个,成为鞍山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姜堃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