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为何多数王朝立太子均平稳过度,康熙却因九子夺嫡焦头乱额,他错在何处?

青灯问史


立胤礽为太子,因为胤礽是嫡长子,按照汉族文化特征,这是完全合适的。所以周培公一句话,康熙瞬间就能答应。因为立了太子,就有了国本,就能稳定朝局,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康熙的做法也是可取的。

无论怎么说,立太子是始从于康熙,也结束于康熙,因为晚年的康熙没有把握好,产生了九子夺嫡的情形,让康熙焦头乱额。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立太子者也产生过内乱,但是为数不多,康熙可谓千古一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葛尔丹,都没有难倒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可为什么就这件事让他焦头乱额?

他究竟错在何处?

康熙是满族出身,对汉学文化特别好学,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然而要顺利实现嫡长制需要什么条件,大清朝的条件是否具备,康熙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汉族帝王立嫡长子为储君,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形成了约束力,所以行之有效,但也还是出现不少乱子,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要实现嫡长子继承制,有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一是皇子们不干预朝政,以避免皇子与太子的矛盾。立了太子,就要维护其权威,就不应当让其他皇子参与政务活动,否则这些皇子就会从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与太子形成对抗的局面。

二是太子本身也不能干预朝政,避免储君与皇帝发生权力冲突。古代专制独裁政体,皇帝大权独揽,要是太子干预朝政,就必然分皇帝的权力,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政见,容易因此变得水火不容。康熙立胤礽为太子,没有对太子和诸位皇子形成约束制度,于是相互争夺,势必反目。

清朝始于努尔哈赤的女真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到皇太极,到福临,都不是按照嫡长子制度继承而来的,换句话说,这个少数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嫡长子制度的观念,让皇子参与政务,却是大清朝的传统政策,也因此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康熙以前,清室诸位皇子领兵从政,各显神通,为国立功,那个时期,不立太子,让有功德者为君。这种皇子从政的传统,康熙很自然的就继承下来了,并因此也让成年的皇子们参与各项政务,皇子从政的弊端,在康熙之前,是没有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所以,就算是康熙,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储位斗争是古代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在未确立继承人之前,皇子们之间只是兄弟关系,只有长幼之分,一旦立了储君,成为皇帝,就属于君臣关系了,那差别就大了,正是这个缘故,争夺储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种争斗,导致皇帝无法确定太子,就算是李世民,也曾经因此郁闷得想拔刀自刎。

立一个什么样的储君,在于皇帝一人说了算,立得好,便万事大吉,立得不好,大厦也将倾倒,比如隋文帝立杨广,结果隋朝灭亡,一旦立了储君之后发现问题,想改正过来,也是难上加难。当康熙对做了四十年的太子胤礽不满的时候,便出现了一废太子,这时候,诸皇子发现,太子原来说废也可以废,大家都有机会上位,于是加速了九子夺嫡的恶性循环。

归根结底,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是造成九子夺嫡的根源。康熙时代的太子问题,就是专制主义皇帝制度下,康熙不合满族传统的立嫡方针和没有正确对待太子与诸王的政策造成的,它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


青灯问史


政策有惯性,在中原王朝,老皇帝死,新皇帝继位,为了保持皇权稳定交接,研究出一套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到清朝时,这套制度运行了一千多年,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套制度很好使,能有效保证皇权平稳交替。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有一个最大缺点,嫡长子是天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嫡长子英明神武当然好,嫡长子是个“阿斗”你也要受着,你要是有换太子的想法就会生乱。



赵武灵王因喜爱小妾吴娃而立其子赵何为接班人,废掉了太子赵章,结果生乱,一代枭雄被饿死在“沙丘”。中国古代这样的教训很多。在血的教训中,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制度,时间长了就有了制度惯性。按这个制度来,政权基本都能顺利交替。

大清起源于后金,后金不是正统的中原王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政权交替采取的是“贵族公推制”,这一制度的主旨是选贤任能,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很突出。因为人才标准很难把握,有点能力的人都觉得自己适合,竞争十分激烈。又因为皇权诱惑力极大,竞争更是残酷。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主要是多尔衮)三朝的征战,到了康熙朝,大清大一统王朝基本成形,皇权平稳交接的重要性体现出来。积极接受汉文化的康熙,选接班人当然会想到“嫡长子继承制”。

康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了两岁的胤礽为太子。“嫡长子继承制”有缺陷,你用这个制度就得容忍它的缺陷。可是康熙偏偏不能容忍。他嫌太子不合格,不是他理想中的接班人,于是废了太子。

康熙废太子,实际上就相当于告诉大家,试行“嫡长子继承制”失败了,汉人的制度不用了,还得回到后金的老路上,实施“贵族公推制”。事实上,康熙在复立太子时的确上演了“公推太子”的闹剧。



既然要回到老路上,继续实施“贵族公推制”,那有资格的人,康熙的皇子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张旗鼓的表现,争取当继承人呗,争上争不上另说,争还是要争的,这本来无可厚非。

康熙孩子很多,有三十五个,成人的二十四个。这么多孩子,而且,康熙重视皇子培养,投入精力多,方法得当,皇子们个个都很优秀。既然给机会,当然要争取,其中有九个皇子争得比较厉害,就是有名的“九子夺嫡”。

参与争夺的人多,个个都很优秀,争斗起来就很热闹。没有现代的民主制度约束,人的劣根性就表现出来,不人性的手段就会用在竞争上,这些皇子都是康熙的儿子,为了争皇位打得你死我活,康熙怎么能受得了,怎么能不焦头烂额。



康熙想尽快结束这种争斗,于是提出了复立太子。复立太子就是回到“嫡长子继承制”上来。复立太子,争斗止住了,但是康熙实在受不了太子分他的权,又一次废掉太子。

废掉太子,皇子们还是会争斗。康熙如果另定太子,那就不是嫡长子了,不管定谁,别的儿子都会不满康熙,我也很优秀,为什么不选我?为什么选他?你偏心!康熙无论选谁都会引起别的皇子们的不满,他们可能会合起伙来对付康熙选定的接班人,这样,斗争还将继续。

康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默定储君。至于他默定的储君是谁,到死也没公布。不过他这一招真挺好使,皇子们都有希望,也就不再斗了,康熙也算省心了不少。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