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朱元璋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杀人无数,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个官员死刑以后,在行刑前朱元璋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下面听听有书君的介绍。

有书君先简单的还原事件的原委。该事件中的犯人名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当时朱元璋时期,范文从担任御史一职,为人性子急,又总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讳。总所谓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没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气之下,将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亲临现场,在审阅其卷宗的时候,看到其籍贯和姓名,便问他: “你祖宗是谁?”范文从说:“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写了五副字,送给了范从文,并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免死五次。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杀此人还重赏?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元末时期,吏治败坏,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作为底层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动乱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的统治期间,只要有官员贪污超过了八十贯就会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为北宋的名将,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报复,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朱元璋自然也对其深深地敬佩,出于对名将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范从文。

2.给自己整顿吏治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统治者,朱元璋经历过底层社会的疾苦,他意识到社会的稳定需要有一个廉洁的思想觉悟和为百姓做事的决心。于是便大力整顿吏治,但光严查贪污腐败喊口号还不够,他还要证明给大家,告诉大家他并非只是嘴上说说。

这时,范文从的直言不讳,以及其祖上的优良品质,正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从侧面证明朱元璋是个可以接受意见和建议的明君。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虽杀伐无数,但还是个愿意接受意见的明君。同时,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所积累下来的福德,对其后世子孙们也是一种庇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石头说历史


先来说这个人的身份吧,他叫范从文,祖宗是北宋很有名气的范仲淹。

至于范从文为什么被定了死罪呢?还得从他的性格说起。范从文是一个性格非常直率的人,而且乐于上谏自己的意见,说话还不懂得润色,所以虽是好意,听在别人耳中却很是刺耳,朱元璋也是正常人,自然不喜欢天天被说坏话。

一开始还好,可是后来有这样一件事,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是起义得到的皇位,他小的时候家里边情况非常困难,究其根本,是因为他家里那边的官员贪污了不少朝廷拨下来的银子,因此,朱元璋可以说是对贪污的人零容忍。很多人贪污了几十两银子就要处以死刑,而且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旧部,朱元璋是丝毫不念旧情,这也看出来朱元璋对这件事情是看重程度。

而范从文是一个非常直肠子的人,他觉得这样做不好,有些人罪不至死,所以就上奏希望朱元璋可以改变一下这个政策。这可是触到了朱元璋逆鳞,谁不知道朱元璋一向对贪污的事情深恶痛绝,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就定了范从文死刑。

在执行死刑之前,皇上是要看一遍死刑者的籍贯姓名的,而这一看,皇上便好奇了,问范从文“你可是范仲淹的后人”。范从文回到“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世孙。”得到这样的回答,皇上思考了一下,让人拿来了布帛,在上边亲笔写下来了范仲淹的传世名言,还亲口承诺了范从文,以后你可以凭这五块布,免除五次死刑。

大家到这里可能好奇了,范仲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其实还算因为范仲淹做官的时候,是少有的清官,想着百姓的利益,是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的偶像,他十分敬重范仲淹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亲手杀死他的后代。

范仲淹在做官的时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不管是对外的解决了西夏的来犯,守住了边疆;还是对内的提倡新政,在所任地方官的地方修筑堤坝,解决水患,都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功绩。更何况范仲淹为人清廉,一心为国为民,从不想着自己的私利,是得到朝廷承认的一代好官。

他的后代因为他而免除死刑就也算是好人有好报了。还有就是当时朱元璋也在笼络民心,这样赦免了范仲淹的后代,更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尊敬贤才的好君王的形象,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而这个时候,可能还要人说,五张免死金牌欸!说送就送,这朱元璋也太大手笔了,但是这只是做给世人看的,真正的生死大权还是掌握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毕竟相信大家也听说过,朱元璋发下去免死金牌的几个人没几个有好下场的,皇权社会,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喽,皇上真的想杀你了一百张免死金牌也保不住命啊。

更何况,这件事情还有可能是假的。原因在一位叫做赵吉士得到幸运的官员身上,因为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有记载的是他写的《寄园寄所寄》,而他所在的年代距朱元璋有300年了。而他曾经因为勘探河槽出了错被康熙罢了官,在这之后,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朝廷又补给他了国子监学正的官职。

而这件事情让他感触颇深,他写下来这个故事可能也只是为了借古喻今,说一下自己重新有了官职的感慨和变相的夸一下皇上的深明大义,聊表一下自己的心情罢了。所以这样看来,这件事情虽然很有传奇色彩,但是的确,可信度不是很高。


无笔史官


朱元璋从小就历经磨难,他的爹娘死在了贪官污吏手中,他为了能有口饭吃,他去放牛、当和尚、要饭……他最终当上了皇帝,所以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一上台就马上拿贪官污吏开刀。


老朱在这方面精心设计、深思熟虑,他曾说:“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他还说:“大明之所以得治天下,夫有法度。”老朱刚建国就授意丞相李善长拟定《律令》,经过7年的反复修改,以《大明律》的形式昭告天下。后来为了防止一些漏网之鱼,他又亲自编写四篇《大诰》作为《大明律》的补充。


四篇《大诰》共有二百多条,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是针对贪污、受贿、索贿科罪量刑的,例如去膝、断手、挑筋、剁指等。他还嫌不够严厉又想到了剥皮之刑,例如御史周士良、刘志仁受命到地方巡查时,收受的贿款达两万多贯钞、三十多两金子、一百多两白银,结果被朱元璋查处,周、刘两位御史及所有行贿之人皆被凌迟示众。就连他的女婿当朝驸马欧阳伦犯了事,也被他处死,大大震慑了贪腐分子。他明确规定,贪污超过十两就处死,凡是贪污超过60两白银的,一律剥皮实草。





范从文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他在朝为官,官位御史大夫,专门掌管监察执法的官员,他的职责主要是进谏、弹劾官吏。他为人处世非常低调,作风严谨,性格刚直。据说当时范从文另外被要求审阅各贪官案件,他说出了有些犯了罪的官员其实不应该死,更不应该被施行酷刑。因此,有人便举报他包庇罪犯,违反了皇帝的命令,应该被处死。老朱一听竟有人敢拦阻法令的实施,龙颜大怒,直接把他下到大牢,准备即刻问斩。


处死人员的档案在朱元璋这里做最后的复核,老朱看到范从文的祖籍苏州吴县,上面写有他的简介,从小刻苦读书,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偶像范仲淹,老朱佩服范仲淹,范仲淹家境贫寒,从小死爹,母亲改嫁,范仲淹的后爹也姓“朱”,范仲淹四岁随母改嫁,他改姓名叫朱说“悦”。他刻苦读书,一天只用一小把米煮粥,待其凝固,划小块,吃一天。考中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把母亲接回抚养,改回本名。他所受的磨难和老朱的遭遇很像,艰苦的环境更加磨练了范仲淹的心性,他变的更加坚韧,后来当上了宰相。他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老朱选拔人才有心灵的触动。


范仲淹不仅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与造诣,而且还是老百姓心里的好官。他的文才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他的治国之才更让老朱心服口服。范仲淹不慕权贵,对百姓,尽心尽责,老朱更羡慕宋仁宗能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敢于直谏,他做梦都希望自己身边能有一个像范仲淹这样的大臣,老朱又敬佩范仲淹被发配流放到边远之地,依然不免对朝廷的拳拳之心。特别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老朱的座右铭。

想到这里老朱立刻命人把范从文带过来,仔细盘问,无巧不成书,范从文就是范仲淹的直系后代,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老朱想起范从文敢于直言进谏,也确实有范仲淹的家风。老朱连忙亲自给他松绑。立刻命人拿出五个免死金牌,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口承诺范从文无论犯多大的罪过,都可免死五次。

参考文献(《樵书》)《朱元璋传》

《明史纪事本末》(《菽园杂记》)


小姐姐讲史


相传在明初年间,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现了一个不怕死的御史,当着许多朝廷大臣的面,赤裸裸的指出了朱元璋这的缺点,那的不足。这可让两面性格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很是尴尬。

朱元璋大怒,作为一国之君,怎能让人如此侮辱。

于是,朱元璋命人把范文从拿下,拖出去斩了。当士兵要将范文从带下去时,他仰天长叹:“我范文从只望皇上能明察秋毫,我死而无憾。”

朱元璋一听他姓范,于是就叫左右放下他问道:“你和范仲淹有关系么?”

范文从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子。”

朱元璋很惊讶,范仲淹乃宋代贤臣,他从心里一直很敬佩这位宋代的大臣。于是,朱元璋决定赦免范文从,甚至还赏给他一块可以赦免五次的金牌作为奖励,鼓励范文从以后继续直言进谏。

这则记载不见于《明史》或者其他正史资料中,出自明清交替时代的文人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可以归为野史一类。

赵吉士出生在明朝天禧、崇祯交替的1628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他在清朝的中央和地方都曾任职,参与过清朝朝廷组织的史书编修项目,是一名很有正气的官员,在清朝官场任职三十多年,了解清朝官场的内幕,目睹了官场上的起起伏伏,非常痛恨官场上的贪腐行为,敬佩古代朝堂上那些为国为民的清官廉吏。

赵吉士生活的年代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已经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三百年后的赵吉士怎么能够知道三百年前朝廷的事情呢?另外,在别的书籍上没有找到类似的记载,只见于赵吉士的这本笔记。三百年来没有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为何到了明末清初却突然蹦了出来呢?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编造的可能性很大,完全是赵吉士对内心话语的一种宣泄。

赵吉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明末官员贪腐,政治黑暗,天下的百姓是多么希望那些贪官能变得好一些,赵吉士童年目睹了明朝官府的堕落,深恨那些不作为只贪钱的官场蛀虫。

古代文人多喜欢托物言志,借一件事情或者历史上的人物来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赵吉士通过这一个小故事,呼唤朝廷中多出一些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官吏。

赵吉士写作本书的时候,清朝统治中原的时间并不长,正是重整江山,意气风发的创业时期。可是清朝的官吏并没有比明朝强出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大清每个衙门中都能找出几个喝民血吃民膏的腐败官吏。

清朝朝廷提高了明朝官员过低的俸禄,清朝的官员除了按时领取的工资,还有一笔养廉银,最高的一品官员领取的养廉银可达16000两,最低的六品官员的养廉银也有1200两,日常所用的粮食也由朝廷供给,可谓是高薪养廉。

可是,即便这样的优厚待遇并没有控制住官员的贪欲,清朝的官员还是能贪就贪,清朝官场的风气江河日下。

赵吉士希望清朝的皇帝也要学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整治吏治,打击贪腐,多多鼓励和宽容朝廷中的廉吏,给朝廷中那些如范仲淹的廉洁能干官员更多的空间,贬斥那些已经堕落无能的官吏,即使有人敢于批评皇帝,说出皇帝的不足,皇帝也不要记在心上,广开言路,免于惩罚那些直言进谏的正直官吏,如同文中的朱元璋赦免范文从,朝中不会出现因为直言皇帝而付出代价的官吏。

同时,赵吉士希望官员们能够向范文从学习,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官吏,不要害怕因此得罪了皇帝。如果真的是忠心为朝廷着想,皇帝不仅不会刁难那些为国为民的官吏,还会像文中那样给于范文从免死金牌,让正直敢言的官吏在皇帝的手下获利。


参考文献:明末清初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


小小嬴政


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断的君主,对于贪官污吏他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有多少杀多少,谁犯事杀谁。老朱为了整顿吏治,惩处贪腐,他把他的侄儿杀了,把女婿杀了,把两个儿媳妇也杀了,想从老朱手底下犯事后再逃命,难于上青天。由于朱元璋杀伐酷烈,大臣们每天上朝都得跟家人诀别,安排好后世;御史范从文见老朱杀伐过重而怀柔不足,于是劝谏老朱要少杀伐,多怀柔,否则社稷堪忧!老朱闻言大怒,下令将范从文打入监狱,严刑拷打之后枭首示众。


不久刑部官员将范从文的判决书送到老朱手中,判决范从文枭首示众之刑,请皇帝核准。老朱心血来潮,他亲自去大狱之中审问范从文,想设法救下这位敢于谏言的御史,仵逆龙颜就让他受受皮肉之苦罢了。老朱问范从文祖上何人,回答说他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三代孙,老朱听闻后立即释放了范从文。原来老朱从小穷困,最敬仰范仲淹这样的官员;他当了皇帝后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大增,更是对范仲淹推崇有佳!因为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十三代孙,故朱元璋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字条给范从文,并鼓励他以后仗义执言,多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这个字条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人们都说“君子之泽,三世而逝”,但是范仲淹想不到他的福泽都泽及第十三代孙子了,可谓福泽悠长!其实朱元璋也只是给范从文找一个借口免除死刑,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当时虽然震怒,但是事后觉得御史依法谏言无可厚非,所以他才在核准死刑之时亲自去审问。当年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共颁发了34个丹书铁券给有功大臣,说大臣们可以凭此铁卷免除一死;后来很多功臣骄横不法,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处死,可见丹书铁券也不能保命。老朱给范从文的字条可免五次死刑,但要是范从文以此为凭再次冒犯朱元璋或者贪赃枉法,要他三更死,他一定活不到五更!


大秦铁鹰剑士


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最恨的就是贪官们,而对于那些一心为国,护着国家的忠诚之人,他还是很欣赏。在一些书中记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有一位监察御史曾经出言顶撞过朱元璋。身为帝王,被下面的大臣顶撞,自然气愤不已,立刻下令侍卫将他拉出去杀了。结果侍卫将他拉出去的时候,他大喊着,臣范文从来就不惧怕生死,只是恳求皇上能够三思而后行。



听到他说出不怕生死的话语,又正好姓范。朱元璋叫手下先暂时放开他,然后走上前询问他的名字籍贯,这位大臣说他姓范名文从,家是苏州吴县的。朱元璋一听,眉头一跳,又接着问道,你和范仲淹有关系吗?范从文回答他说,范仲淹是他的老祖先。听了这样的话,朱元璋一下就乐了。不仅马上放了范文从,还连忙写下了5条条幅,上面都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着他把这些条幅赐给了范文从,并对他说,凭借这些你有5次免死机会。


原来在朱元璋的心里,他一直非常敬佩范仲淹。认为他是一位为官清廉之人,是一位忠于国家,爱戴百姓的好官。既然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那想必他的家风也是不错的,朱元璋也愿意相信这是一位忠心为国之人,因此才会当场赐予他5次免死机会。

不过,上面这个故事应该只是虚传的,因为没有任何的正规史料中有过明确的记载。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说里面才有这件事情的人,这个故事应该只是寄托写文之人的一种心情,他们希望在官场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明事理的帝王,希望能有官员像范仲淹以及范文从那样,能够敢于说话,能够不畏强权,能够清正廉明。



历史中的确有一位范文从,但是在现实中他可并不像故事中那么幸运。他的确是担任了朱元璋执政时期的监察御史,但因为他被人陷害,故而获罪而被抓了。可他凭借祖先范仲淹的名声,这才被让他逃脱了死罪,但还是被发配到了边疆。这个所谓免去5次死罪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想想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历史上范文从能凭借着范仲淹的名头免掉死罪也算是一件让他意外的事了吧!从这也能看出,朱元璋对于范仲淹是有着敬佩之心的。


紫禁公子


祖宗积德,阴庇子孙,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不,明朝一个官员犯罪,竟然靠着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当于得了五张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别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对普通官员、宫女、百姓、和尚也不发过,动辄发怒杀人,但实际上朱元璋是很有数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记载了一个朱元璋赦免官员死刑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话说一个叫范文从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官拜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顺带监督批评皇帝的,这个范文从是个很耿直的人,因忤逆圣旨,犯罪下狱,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阅检查死刑案卷时,又看到了范文从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脑袋里灵光一闪:范文从,苏州吴县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苏州吴县人?难不成这个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范文从狱中提出来,当面问他:你难道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范文从不明就里,当场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命人取来五尺布帛,挥毫泼墨,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千载名句。

朱元璋把御笔亲书赐给范文从,并下旨说: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网开一面赦免范文从死罪,还免他五次死刑(相当于赐给五张免死金牌),主要是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后世视为官员士大夫的榜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因此便对范仲淹的后人开了绿灯。

这个并不是作者瞎编,原文如下: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从法治角度来讲,这个处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是名人之后就有死刑豁免权,甚至免死五次,这种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风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说了就算,老朱一时兴起非要这么干,谁也阻止不了,但不足为后人之训。

这段记载最后还有一句话:“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意思是说,大家知道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宽厚,并感叹名臣贤德,泽被后世。

这才是这则故事的真实意图——教育官员做忠臣贤者,为子孙积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讲这个典故之前,杨角风先讲一个前两年去南京旅游时,导游讲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后,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够坚固,于是决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钱和用人。

于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前来修城墙,而且每块城砖都有制作者的姓名和相关信息,一旦这块砖出了问题,那么制造这块砖的,运这块砖的,砌这块砖的人都将受到株连。导游讲到激动处,不忘夸赞一番,这种方法有力的杜绝了吃私贪污,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汤,至今仍然坚固无比。

随后话题一转,又讲到了南京城一只鸡都没有哦:

还是修城,因为太费钱,朱元璋就打了当时江南首府沈万三的主意,说的是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里面的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朱元璋打算借沈万三的聚宝盆一用,约定的还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鸡叫为准。

结果朱元璋为了霸占聚宝盆,当天就派出多路人马,大肆杀鸡,于是整个南京城的鸡全部被杀光,从此之后南京城再也没有鸡叫过,而聚宝盆,也就再没还给沈万三。

当然,导游这样说,主要还是推销她手中的“南京板鸭”!

当然,朱元璋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比如路边吃西瓜还杀人故事,比如因为宫女脚大也要杀事件,总之,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着杀人。

结果,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这一次朱元璋又要杀谁呢?

这个故事的出处不得而知,总之流传比较广,说的是一个叫范文从的人,至于这个人是通元啊,还是因为冒死上谏啊,还是因为当面揭龙鳞啊,总之,得罪了朱元璋,后果很严重!

而这个朱元璋要杀所谓的御史范文从时,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来姓范:

“难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

这个范文从估计也是聪明盖世,一看有戏,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传人!”

朱元璋一听,拍了一下龙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念完诗文,估计已经双眼含泪,朕就是这样的人啊,这首诗写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断不能杀!

不仅不能杀,还得让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了,至于真伪,显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无外乎凭借这种造假传递自己的一种主张。

一种是宣传大家要学习范文从的精神,勇于进谏;另一种也是为了宣传朱元璋虽然杀人无数,但是也不是滥杀;亦或者为了表明朱元璋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吧。

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杨角风发作


朱元璋“免五次死罪”的故事,还要从宋朝讲起,说起来这家人和朱元璋还是颇有渊源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很不幸,这名婴儿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不幸去世。他和母亲谢氏,又为苏州的族人所不容。孤儿寡母,贫无所依,谢氏被迫带子改嫁给了时任苏州推官(管法律的官员)的朱文翰,男婴也改名为“朱说(通假读悦)”。

朱姓,难道是朱元璋的远祖?非也,但也有了同姓之缘。

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辞别母亲,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因为所带学资有限,只能寄居寺院,终日读书,饮食也比较节俭,到了“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每天只煮一锅粥,与腌虀(读音饥)菜(一种酱咸菜)一起,分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粥)”。苦读三年之后,终成正果。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之名,一举登科,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掌管诉讼刑狱的司理参军。因为其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很快被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宋真宗天禧元年,其归宗复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修筑海堤,治理水患,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不但能文,还会武,曾带兵驻守西部边境,抗击西夏数年。和其同时镇守西部边境的就是北宋名将(相)韩琦,而其继任者是更加有名的将领狄青和种世衡。

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后,主持了宋仁宗时期所谓的“庆历之治”的新政改革。由于范仲淹过于刚正,得罪了不少朋党,最后被罢免,放官于地方。最终于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拥有这一谥号的人,整个有文字以来的史料记载中,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寥寥数位罢了。

到了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相比范仲淹,更是苦寒出身,所以,比起范仲淹,对待百姓是更加的宽厚,而对待官吏却十分的苛刻。朱元璋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安抚民生,迎来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但是,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皇权,确实有点杀戮过重。

曾记否,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后,曾将数量不少的“丹书铁券”赐予了开国功臣,持铁券者可免死一次。包括胡惟庸案中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是铁券的持有者,不过最终都未能逃过一劫。

而范仲淹的后人,虽没有“丹书铁券”,却被朱元璋开恩,免罪释放,并且还给了“五次”的免罪指标,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敬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苏州人范文从,乃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孙。洪武年间,被拜为御史,就是言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大小官员,甚至皇帝的。

范文从颇有其先祖范仲淹之遗风,竟然敢忤逆朱元璋的旨意,认定朱太祖的旨意就是不对,结果因忤逆罪,被下狱,依律当诛。

朱元璋的勤奋,以及精力旺盛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谓是事必躬亲,批阅奏折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天,太祖检视案件,忽然看到了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沉思片刻后,让人将范文带来,问道:“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道:“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朱元璋听完后默然片刻,突然命左右拿来帛布五方,并于每方之上,御笔急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大字。朱元璋写好后,将帛布赐予了范文从,并下谕旨曰:“免汝五次死”。

范文从死里逃生,还获得了五次免死的机会,被后世传为佳话。后人皆慨叹,贤者遗泽久远,太祖感贤者之风,而显仁君之范。这件事,实在是要给范文正公和朱太祖,每人一个大大的赞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