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諸葛亮之後為將,曹操之後稱帝,司馬懿之後一統天下「3」

編者:前兩回給大家分享了,諸葛亮和曹操是怎麼教子的,諸葛亮注重品德修養,但在為政、軍事方面缺乏引導;曹操根據兒子的興趣給孩子選擇德高望重的老師輔導,並且提倡文武兼治,在諸兒中引入競爭,通過委以重任錘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然後才選擇合適的接班人。那麼司馬懿在教育這方面怎麼讓自己的後代一統天下呢?且看小編為你慢慢道來。

司馬家族的背景

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代,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承襲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現河南溫縣),漢朝時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馬家族可謂世受皇恩,家庭背景深厚,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所以司馬懿一出生就是高人一等,自然對曹操這個“閹宦之後”比較鄙視了,曹操也多次請司馬懿入仕,司馬懿則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不得不臣服於曹操的帳下。司馬家族雖然世代為官,但是完全沒有“官不過三代”的詛咒,這跟司馬家族的家風和家訓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家族家風家訓

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他有八個兒子,皆因八個兒子的字裡都有個達字,而且個個聰明睿達,可堪造就,史稱“司馬八達”。司馬防做過京兆尹(現相當於北京市長這樣的高官),他目光非常深遠。面對亂世,他沒有利用資財、聲望與智謀攀附董卓,趁亂分一杯羹,而是帶著對大漢的忠誠,攜帶一家大小遠離長安這個是非之地,再審時度勢,尋找出擊的機會。結果,董卓、李傕、郭汜先後禍亂長安,劫持天子,掙功逐利,昔日的關中富庶之地竟然荒蕪人煙,人跡罕見,連洛陽皇宮也被燒燬。關中地區很多世家大族,引冰災禍及,損失慘重,不復往昔。司馬防看似消極避世,實在保存實力,伺機待發。

家教:諸葛亮之後為將,曹操之後稱帝,司馬懿之後一統天下「3」

司馬防的八個兒子中,以次子司馬懿博聞強識,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連素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南陽太守楊俊,在見過司馬懿後,說他是個“非常之器”。在國家搖搖欲墜,朝廷岌岌可危中,司馬子弟都抱著一腔熱血,想為大漢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被司馬防嚴厲的家教壓制,不允許他們當出頭鳥,少管俗務,刻苦讀書。這就是司馬家的家風。司馬防明白在亂世中,一家老小都在朝野上並不是一件好事。後來,鋒芒畢露的楊修,就是個例子,被曹操砍了腦袋。可見,老謀深算的司馬防是很有遠見的,這也深深影響了司馬家族的子女。

八個聰慧的兒子,在父親面前也是唯唯諾諾的,父親叫向東不敢向西,父親不叫進門絕不敢跨越門檻,父親不提問絕不回答,這也養成了他們謹小慎微的性格。細心能辦大事,夾著尾巴好好做人,學會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就是司馬家的家訓。於是,司馬懿隱藏著憂國憂民的大志,伏膺儒教,修習學問,暫且蟄伏。把聰明隱藏起來,才是真聰明,這使他日後騙過了曹魏三代政權,他要做一支暗箭,在適當的時刻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家教:諸葛亮之後為將,曹操之後稱帝,司馬懿之後一統天下「3」

司馬懿的雄圖大計

司馬懿有一個大目標,就是在輔助曹魏政權的過程中,逐步壯大司馬家族的實力,直到有朝一日取而代之,稱霸於天下。而實際上實現這個大目標,不是他一個人或者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二代甚至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自己這一代取得兵權的問題已經不大,取而代之可能就要等待下一代甚至幾代,而兒子這一代能不能成器就至關重要了,他們要青出於藍勝於藍才能又足夠的威望控制整個朝野。為此,司馬懿必須自己躺出一條路來,對於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就要求側忍和更多的歷練。而歷練就是要在戰爭中摸爬滾打,正所謂舍不住孩子套不住狼,置於險地而絕處逢生,這樣的胸懷,恐怕只有司馬懿才有了。司馬懿在要求兒子尊家訓的情況下,還進行了下面這些教育。

司馬懿的教子之道

一、沉浸式教育,分析所以然

司馬懿的沉浸式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大局的分析,每當遇到大事小事,都會把自己和兩個兒子關在房中討論(可能這就是古代智囊頭腦風暴的一種方式了)。比如,每次魏文帝曹丕每次在他完成軍事任務後,馬上又收回兵權,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當然知道這是對他的極度不信任,他便跟兩個兒子分析當前形勢,以及分析曹丕的能力和性格缺陷。曹丕心胸狹窄,一稱帝就把族弟趕出洛陽,並且下令永遠不能踏足京師。比文不及曹操和曹植,比軍事連老爹曹操一半的能力都沒有,而且急功近利,不審時度勢,兩次勞師動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討伐東吳,都無功而返。在結合案例和人物性格,給兒子講解為什麼會失敗,最後代入角色,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這樣的方式在司馬防對司馬懿和司馬朗的教育中,就已經成為了習慣,並引導他們怎麼去取捨,司馬懿受父親的影響非常大。

二、廣施恩惠,積極培養勢力範圍

鄧艾本是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雖然有才能,但要想出人頭地談何容易。一次去洛陽去呈報的時候,遇到了太尉司馬懿,司馬懿欣賞他的才學,後徵召他為太尉府掾屬,後勝任尚書郎。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經過周密的考察後,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瞭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不出六七年時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些糧食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憑著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

家教:諸葛亮之後為將,曹操之後稱帝,司馬懿之後一統天下「3」

司馬懿對鄧艾提的建議,全盤採納並實施。從此淮河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大增,每當東南有戰時,魏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鄧艾只是司馬懿籠絡人心的個別案例,他告誡兒子要不帶有色眼鏡去看人才,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加速實現司馬家的雄圖大計。兒子耳濡目染,所以在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的勢力連曹魏皇帝也奈何不了他。

三、置之險地而後生

現代有一種教育現象:高人教不出好徒弟,勤媽帶出懶閨女。說的就是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子女是長不大的孩子,不懂得放手讓孩子獨自去承擔該有的責任,總但是要時做不好怎麼辦?萬一有危險,怎麼辦?等等。。。但司馬懿不是這樣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馬謖守街亭時,司馬懿紮下營盤,派人去哨探,派的是司馬昭,哨探回來,彙報說有西蜀守軍,司馬懿說諸葛亮神人也,司馬昭說,不是這樣的。然後分析馬謖是舍山下之水而紮營山上,於是兩人設計了包圍山頭的策略,最後大敗馬謖!這種事交給親兒子去辦,不怕風險,並且親自溝通交流討論,拿出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俗語說:上陣不離父子兵。司馬懿為了在戰爭中歷練兒子的戰略、戰術能力,不適將兒子置之險地,虎父教出來的兒子怎麼會是犬子呢。

家教:諸葛亮之後為將,曹操之後稱帝,司馬懿之後一統天下「3」

司馬懿教子除了這些方面,還有就是對待敵人的態度,一個字:狠!玩弄權謀,在敵人背後,不經意間給以最致命的一擊,才讓司馬家族的後代,有了取魏而代之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