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诸葛亮之后为将,曹操之后称帝,司马懿之后一统天下「3」

编者:前两回给大家分享了,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教子的,诸葛亮注重品德修养,但在为政、军事方面缺乏引导;曹操根据儿子的兴趣给孩子选择德高望重的老师辅导,并且提倡文武兼治,在诸儿中引入竞争,通过委以重任锤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然后才选择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司马懿在教育这方面怎么让自己的后代一统天下呢?且看小编为你慢慢道来。

司马家族的背景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代,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承袭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现河南温县),汉朝时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马家族可谓世受皇恩,家庭背景深厚,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所以司马懿一出生就是高人一等,自然对曹操这个“阉宦之后”比较鄙视了,曹操也多次请司马懿入仕,司马懿则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不得不臣服于曹操的帐下。司马家族虽然世代为官,但是完全没有“官不过三代”的诅咒,这跟司马家族的家风和家训有很大的关系。

司马家族家风家训

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他有八个儿子,皆因八个儿子的字里都有个达字,而且个个聪明睿达,可堪造就,史称“司马八达”。司马防做过京兆尹(现相当于北京市长这样的高官),他目光非常深远。面对乱世,他没有利用资财、声望与智谋攀附董卓,趁乱分一杯羹,而是带着对大汉的忠诚,携带一家大小远离长安这个是非之地,再审时度势,寻找出击的机会。结果,董卓、李傕、郭汜先后祸乱长安,劫持天子,挣功逐利,昔日的关中富庶之地竟然荒芜人烟,人迹罕见,连洛阳皇宫也被烧毁。关中地区很多世家大族,引冰灾祸及,损失惨重,不复往昔。司马防看似消极避世,实在保存实力,伺机待发。

家教:诸葛亮之后为将,曹操之后称帝,司马懿之后一统天下「3」

司马防的八个儿子中,以次子司马懿博闻强识,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连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在见过司马懿后,说他是个“非常之器”。在国家摇摇欲坠,朝廷岌岌可危中,司马子弟都抱着一腔热血,想为大汉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被司马防严厉的家教压制,不允许他们当出头鸟,少管俗务,刻苦读书。这就是司马家的家风。司马防明白在乱世中,一家老小都在朝野上并不是一件好事。后来,锋芒毕露的杨修,就是个例子,被曹操砍了脑袋。可见,老谋深算的司马防是很有远见的,这也深深影响了司马家族的子女。

八个聪慧的儿子,在父亲面前也是唯唯诺诺的,父亲叫向东不敢向西,父亲不叫进门绝不敢跨越门槛,父亲不提问绝不回答,这也养成了他们谨小慎微的性格。细心能办大事,夹着尾巴好好做人,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这就是司马家的家训。于是,司马懿隐藏着忧国忧民的大志,伏膺儒教,修习学问,暂且蛰伏。把聪明隐藏起来,才是真聪明,这使他日后骗过了曹魏三代政权,他要做一支暗箭,在适当的时刻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家教:诸葛亮之后为将,曹操之后称帝,司马懿之后一统天下「3」

司马懿的雄图大计

司马懿有一个大目标,就是在辅助曹魏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司马家族的实力,直到有朝一日取而代之,称霸于天下。而实际上实现这个大目标,不是他一个人或者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二代甚至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自己这一代取得兵权的问题已经不大,取而代之可能就要等待下一代甚至几代,而儿子这一代能不能成器就至关重要了,他们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才能又足够的威望控制整个朝野。为此,司马懿必须自己躺出一条路来,对于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他就要求侧忍和更多的历练。而历练就是要在战争中摸爬滚打,正所谓舍不住孩子套不住狼,置于险地而绝处逢生,这样的胸怀,恐怕只有司马懿才有了。司马懿在要求儿子尊家训的情况下,还进行了下面这些教育。

司马懿的教子之道

一、沉浸式教育,分析所以然

司马懿的沉浸式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局的分析,每当遇到大事小事,都会把自己和两个儿子关在房中讨论(可能这就是古代智囊头脑风暴的一种方式了)。比如,每次魏文帝曹丕每次在他完成军事任务后,马上又收回兵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当然知道这是对他的极度不信任,他便跟两个儿子分析当前形势,以及分析曹丕的能力和性格缺陷。曹丕心胸狭窄,一称帝就把族弟赶出洛阳,并且下令永远不能踏足京师。比文不及曹操和曹植,比军事连老爹曹操一半的能力都没有,而且急功近利,不审时度势,两次劳师动众,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讨伐东吴,都无功而返。在结合案例和人物性格,给儿子讲解为什么会失败,最后代入角色,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方式在司马防对司马懿和司马朗的教育中,就已经成为了习惯,并引导他们怎么去取舍,司马懿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大。

二、广施恩惠,积极培养势力范围

邓艾本是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虽然有才能,但要想出人头地谈何容易。一次去洛阳去呈报的时候,遇到了太尉司马懿,司马懿欣赏他的才学,后征召他为太尉府掾属,后胜任尚书郎。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正始(240—249)初,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经过周密的考察后,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出六七年时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

家教:诸葛亮之后为将,曹操之后称帝,司马懿之后一统天下「3」

司马懿对邓艾提的建议,全盘采纳并实施。从此淮河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大增,每当东南有战时,魏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邓艾只是司马懿笼络人心的个别案例,他告诫儿子要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人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加速实现司马家的雄图大计。儿子耳濡目染,所以在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的势力连曹魏皇帝也奈何不了他。

三、置之险地而后生

现代有一种教育现象:高人教不出好徒弟,勤妈带出懒闺女。说的就是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子女是长不大的孩子,不懂得放手让孩子独自去承担该有的责任,总但是要时做不好怎么办?万一有危险,怎么办?等等。。。但司马懿不是这样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马谡守街亭时,司马懿扎下营盘,派人去哨探,派的是司马昭,哨探回来,汇报说有西蜀守军,司马懿说诸葛亮神人也,司马昭说,不是这样的。然后分析马谡是舍山下之水而扎营山上,于是两人设计了包围山头的策略,最后大败马谡!这种事交给亲儿子去办,不怕风险,并且亲自沟通交流讨论,拿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俗语说:上阵不离父子兵。司马懿为了在战争中历练儿子的战略、战术能力,不适将儿子置之险地,虎父教出来的儿子怎么会是犬子呢。

家教:诸葛亮之后为将,曹操之后称帝,司马懿之后一统天下「3」

司马懿教子除了这些方面,还有就是对待敌人的态度,一个字:狠!玩弄权谋,在敌人背后,不经意间给以最致命的一击,才让司马家族的后代,有了取魏而代之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