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百草”香 鄧州市發展中醫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側記

4月20日,在位於鄧州市趙集鎮黑白窪村的鄧州仲景源艾業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一尺來高的艾草一望無垠,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陣陣波浪,艾香撲面。艾田裡,10幾名工人正在進行田間管理。

“我們通過對野生艾草的改良、培育,提高了艾草純度,增加了艾絨含量,逐步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仲景源艾業負責人黑先超告訴記者,該基地研究推行的“野生品種”規模化種植,使得艾草種植產業迅速發展,種植面積目前已接近3000畝,成為南陽區域最大的艾草種植基地,吸納周邊50餘名貧困群眾常年在此務工。

近年來,鄧州市市緊緊抓住國家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機遇,充分利用“醫聖”張仲景故里發展優勢,藉助國醫大師唐祖宣和南水北調水源地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鄧州中醫藥寶藏,大力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有力地助推了健康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扶貧路上“百草”香 鄧州市發展中醫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側記

▲小楊營鎮金銀花種植基地,工人正在採摘金銀花

普及中醫文化 宣傳健康知識

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制定的國家法律,是中醫藥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我為《中醫藥法》頒佈奔走呼籲了30多年,現在終於夢想成真,這是中華民族的喜事,更是中醫人的大事。”談到《中醫藥法》頒佈,國醫大師唐祖宣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2017年以來,鄧州市市選拔100多名合格的中醫師,作為300餘名中醫學習人員的老師,確立了師徒關係。同時,為74家三代以上的“鄧州中醫世家”進行命名授匾,保護中醫藥傳承,在全社會形成了崇中醫、信中醫、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社會風尚。

為大力宣傳中醫診療“花錢少、能除根”的獨特作用,讓貧困群眾選擇中醫治病,近年來,市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市各醫療衛生單位繪製、懸掛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版面1600多塊,共12000餘平方米;印製了《健康知識手冊》、“卡通漫畫”“掛曆”等宣傳品90萬冊(份);舉辦中醫藥學術交流(論壇),開展中醫藥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等活動110多次,對宣傳中醫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扶貧路上“百草”香 鄧州市發展中醫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側記

▲在羅莊鎮艾福健艾產品生產基地,工人正在對艾草進行分揀

發展中藥材種植 助力脫貧攻堅

鄧州市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就有記載。出產的旱半夏,史稱“鄧半夏”,曾被李時珍載入《本草綱目》;盛產的麥冬,個大質柔,氣味香甜,藥用價值極高,在全國中藥材市場上被譽為“鄧麥冬”。據統計,鄧州大地上生長著幾十種具有極高藥用價值的中藥材,鄧州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藥庫”。

“目前,全市種植中藥材98900多畝,種植投資1.9億元,主要品種有白菊、夏枯草、丹皮、玄參、丹參、白芍等43個品種,畝均效益4000餘元,年產值近5億元。”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丁自力十分欣慰地告訴記者。

張村鎮王營村貧困群眾朱桂保,今年種植了6畝地的益母草。4月20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地裡除草。“種子是鴻海藥業免費贈送給我的,這是新品種,種植週期短、回收價格高。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咋種,是鴻海藥業技術員慢慢教我學會的。”朱桂保告訴記者,他種植的這幾畝益母草,再加上收購別人家的,每個月也能掙個2000多元,他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創辦於2009年的張村鎮鴻海藥業,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中藥材種植。經過10年的不斷髮展壯大,公司已成為集種植、加工、經營中藥材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在全市範圍種植中藥材2300餘畝,幫助張村鎮及周邊鄉鎮5000餘戶農民脫貧致富。

“2019年,計劃擴大種植面積5000畝。”鴻海藥業負責人王海華介紹,“下步,我們將藉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良好時機,在張村、張樓、趙集等鄉鎮發展中藥材種植,在原有種植品種基礎上,增加元胡、麥冬等5個新品種,使中藥材品種達到21個,實現藥材種植多樣化。”

記者瞭解到,目前在鄧州市,像鴻海藥業這樣規模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合作社),共有19家,參與農戶3300戶,從業人員2.7萬人。張村、九龍、趙集等13個鄉鎮種植面積較大,羅莊、張村等鄉鎮種植面積超過了5000畝,有效助推了我市健康扶貧工作。

扶貧路上“百草”香 鄧州市發展中醫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側記

▲在趙集鎮仲景源艾草種植基地,工人正在田間管理

建設“國醫堂” 守護貧困群眾健康

4月21日一大早,都司鎮衛生院“仲景國醫堂”前就圍滿了前來看病的人。該鎮大羅村的一位脫貧群眾正在排隊看病,老人告訴記者:“中醫治病花錢少,還能除病根,俺們都喜歡來這兒看中醫。”

採訪中記者得知,如今在鄧州市,肯主動接受中醫治療的貧困群眾越來越多。

近年來,鄧州市積極爭取國家項目,並自籌資金,在全市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26家,基層“仲景國醫堂”中醫綜合服務區覆蓋率達92%以上。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成“中醫特色服務機構”133家,90%以上的村衛生室可為貧困群眾提供中醫治療。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中醫特色服務機構”創建活動,目前已建成村級“中醫特色服務機構”129家。

目前,市中醫藥管理局正採取多種舉措,積極為貧困群眾到中醫診療機構看病創造良好條件,有意識地引導貧困群眾在防病治病上多使用中醫藥。

“中醫診病能為患者省下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費用,降低了治療成本,中醫越來越受貧困群眾認可了。”國醫大師、市中醫院院長唐祖宣說。

(王崇順 鄧州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