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我們的物質水平較之過去已經有了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精神文化卻不免變得匱乏起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傳統文化,希望能通過閱讀古文,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增進自己內心的修養。

王右軍在他名揚千古的《蘭亭集序》裡,寫了這麼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古文、學古文呢?那是因為,通過閱讀和學習古文,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古代大家在文章中的謀篇佈局、煉字煉意,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借古觀今,對眼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有深度,從而讓自己內心的格局更加宏大開闊。

這本書的作者鍾叔河先生乃是一代編輯名家,更是我國文化界久負盛名的出版大家。他所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計36種、800萬字,更是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讚譽,更是承蒙錢鍾書先生親自作序——要知道,錢老生平主動願為作序者,唯鍾先生一人耳。而這本《念樓學短》,則由楊絳先生題序,足可謂“雙序珠玉交輝”,乃是文學界的一段佳話。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鍾老的寓所位於長沙市的一幢20層樓上,由於“戶戶外貌鹹同”,鍾老就在自家門口掛了一塊竹牌,上書“念樓”二字,以示區別。念樓者,廿樓也。這套古文選本正是在鍾老的念樓所編纂完成的,故稱《念樓學短》。

鍾老選編的這些古文,本來就是準備為他的外孫女們準備的,因為考慮到今天的年輕人普遍認為文言文晦澀難懂,敬而遠之,因此所選文章標準有二:一為短小精練,每篇不足百字。二為質樸生動,文字微言大義。

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鍾叔河先生開宗明義,提出“學其短,是學把文章寫得短。”寫作一事,最講究練字,而要論練字之妙,又莫過於古代大家所作的文言文,堪稱字字珠璣,一字不易。

現在我們雖然不會再去寫文言文了,但是文法相同,我們的現代文也是自文言文中脫胎而來,因此根基是相通的。今人慾求為文之法,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自古文當中探索尋求。

現在有一個名詞很流行,叫做“底層邏輯”。在我看來,

天下的好文章,究其底層邏輯,無一不是自古文中來。無論是《鄭伯克段於鄢》當中的謀權與心機;還是《過秦論》當中的氣勢鋪陳、鞭辟入裡;抑或是《項脊軒志》當中的用情至深,都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除了“文短質樸”之外,鍾叔河先生選編的這套《念樓學短》,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的選文之精妙。

與《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主要從經史子集中選題的傳統古文選本不同,《念樓學短》當中所選的文章,可謂包羅萬象,妙趣橫生。觀其內容,橫跨多個領域,涵蓋各種文體,無論是四書五經、筆記小說,還是序文題跋、文論詩話,抑或是名人酬唱、日記書帖,可謂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更妙的是,書中選文篇篇短小精悍,句句朗朗上口,讀來並不覺生硬艱澀,反而饒有趣味,蘇軾、陸游、張岱、鄭板橋等等,這些在歷史中風乾的名字,通過他們靈動幽默的文字,其形象一時間也變得鮮活起來。我們會覺得,原來這些才子文豪,也會嬉笑怒罵,也有七情六慾,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比如說,現在興起的誇誇群,群裡用各種姿勢誇別人。但是你知道嗎?蘇軾老夫子誇起人來,不知要比你們高出多少個段位。你看,他在給老朋友寫的信中就這樣誇對方:“獨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絕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你的好友蘇誇誇對你說:“兄弟,你那一往無前的凌雲之氣,還有那清新雄健的絕世好文,以及超凡入聖精妙無雙的書法,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再次見識一番,好洗淨我身上的陳年汙穢呢?”

還有那位“難得糊塗”的鄭板橋,他的《前刻詩序》是這麼寫的:“餘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習氣。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餘付梓。自度後來亦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啥意思呢?鄭板橋在自己詩集前的序言中說:“我知道自己的詩格調不高,不止一個朋友批評我了,但也有人建議我把我的詩印出來,我前思後想,覺得自己的水平就這樣了,也提高不到哪去了,於是沒有聽從批評,反而聽從了建議。”

鄭板橋實在是一個真實又可愛的老頭,而這樣的序言,讀來更是風趣幽默、別具一格啊。

再比如,書中選的那篇《唱龍眼》這樣寫道:“ 龍眼枝甚柔脆,熟時,賃慣手登採。恐其恣啖,與約曰:“歌勿輟,輟則弗給值。”樹葉扶疏,人坐綠陰中,高低斷續,喁喁弗已,遠近聽之,頗足娛耳。土人謂之“唱龍眼”。”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嘿,原來那些工人們邊唱民歌邊採龍眼的習俗,是因為果農怕工人在樹上偷吃太多龍眼,因此要求他們上樹後必須不停地唱歌,不唱不給錢。原來那些動聽的山歌和民歌背後,還有這樣的曲折,簡直無法再直視了好嗎?

在《念樓學短》這本書裡,除了選文以及白話解析之外,每篇文章之後還有一小段“念樓曰”。所謂“念樓曰”,實際上就是鍾叔河先生自己結合古人的文章,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正如鍾先生在自序中所說的那樣:“這幾百篇,與其說是我譯述的古文,不如說是我作文的由頭,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

而在這些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文字當中,不乏點石成金的連珠妙語。

例如,鍾老在《禮記·檀弓·杞梁妻》一文後評點曰:“杞梁妻便是後世的孟姜女。專制君主越熱心打仗的,越能青史留名,至於東征西討要死多少個杞梁,有多少杞梁妻要哭之哀,唐宗宋祖們是不會怎麼考慮的,但老百姓心中是有數的,於是創造了哭倒長城的孟姜女。”

可以看出,老爺子對秦皇宋祖這些雄主的武功是頗不以為然的,反而對那些創造了歷史的平凡的人民懷著深切而悲憫的感情。

再如,在《齊民要術·餅炙》這篇短文之後,鍾老詼諧地寫道:“我也鄭重其事親自下過廚,手翻菜譜,最感為難的就是料酒五錢、胡椒粉一分……心想還不如以容量計數好,就用一湯匙、一茶匙計量也更易操作,在這方面還真該學學《齊民要術》。”

寥寥數語,生動詼諧,我們不難想像出這位慣用筆墨的老爺子,在廚房裡一籌莫展的窘態,不免會心一笑。

無論你是成年的大朋友,想要涉獵古文,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悠長韻味和中正雅意,還是中學的小朋友,想要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和寫作能力,《念樓學短》這本書,都將會是你最好的啟蒙讀物。

書中的悲喜起落、哲理道德、人間百態、風物雅緻,都會讓你心中生出別樣的體悟。

相信讀罷這本書後,一扇新的大門,將在你眼前緩緩開啟。在門後,是五千年來先賢們發出的黃鐘大呂之音,和精微獨到之理。一詞一句,盡是時光積澱,一文一章,皆為血脈傳承。

這部堪比《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是孩子接觸古文的最佳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