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原文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晉獻公與虞公、虢公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筆者解讀

1

西周君主列表

代 諡號統治時期追諡周太王

生前為西伯追諡周王季

生前為西伯追諡周文王

生前為西伯1周武王前 1060 年-前 1046 年為西伯

前 1046 年-前 1043 年為周王

2周成王前 1042 年-前 1021 年3周康王前 1020 年-前 996 年4周昭王前 995 年-前 977 年5周穆王前 976 年-前 922 年6周共王前 922 年-前 900 年7周懿王前 899 年-前 892 年8周孝王前 891 年-前 886 年9‍周夷王前 885 年-前 878 年10周厲王前 877 年-前 841 年

2

國家

晉國: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出自周成王之弟——姬虞。疆域約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將國都定在翼城(今山西翼城)。

曲沃代翼之後(曲沃代翼是春秋時代早期晉國發生的一起同宗相殘血案,最終經過長達67年的鬥爭,被封於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祖孫三代殺逐大宗五位國君,完全滅掉盤踞翼城的晉國大宗,直接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東)。

虞國:周初武王所封諸侯國,出自周太王次子虞仲的曾孫。疆域在今山西省南部夏縣和平陸北一帶。公元前 655 年被晉國所滅。

虢國:西周的重要諸侯封國,前後有四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別被加以東西南北相區別,其國君均為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虢仲封東虢(今河南鄭州西汜水鎮)。

本文所講的虢國為南虢,但由於北虢此時因實力單薄而依附於南虢,故“南北虢實為一虢”。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春秋時期諸侯國地圖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虞國、虢國三國地理位置圖

3

人物

出場人物:殺親滅族晉獻公、不聽人勸

虞國公、盡力就好宮之奇

隱藏人物:料事如神荀息、中國先知周太王、周太王三子:太伯、虞仲、王季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晉獻公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宮之奇

4

解讀

1

原: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譯:(公元前 655 年)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

解:之所以說是再次,是因為晉國在公元前 658 年已經向虞國借過一次道去攻打虢國。這時我們的隱藏人物——料事如神荀息——開始登場。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士大夫荀息

荀息是晉國士大夫,向晉獻公提出請求: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筆者注:這就是宮之奇進諫不能成功的原因)

(晉國的荀息請求用屈地出產的馬匹和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國借路以攻打晉國。晉獻公說:“這是我的寶貝啊!”荀息回答說:“如果向虞國借到了路,東西放在虞國就好像放在外庫裡一樣。”晉獻公說:“宮之奇在那裡。”苟息回答說:“宮之奇的為人,懦弱而不能堅決進諫,而且從小就和虞君在宮裡一起長大,虞君對他親暱,雖然進諫,虞君不會聽從。”)

果然虞公被荀息說動借道,宮之奇進諫失敗,最終晉虞聯軍攻破了虢國的防禦重鎮下陽,虞公得到了許多好處。

2

原: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為甚, 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譯: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表,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車子和車版互相依傍,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係。”

解:清吳楚材 《古文觀止》 評曰:“宮之奇三番諫諍,前段論勢,中段論情,後段論理。層次井井,激昂盡致。”此處即“前段論勢”,是宮之奇針對當時社會形勢所進行的論斷。在這一段諫辭之中,宮之奇“論勢”從兩國的地理位置和假道的嚴重後果上,對社會形勢做了異常透闢的分析,最後引用謠諺作比,說理非常縝密。

3

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譯: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難道會害我嗎?”

解:此處虞公說的宗指的是晉、虞兩國同是姬姓國。讀到此處,我們也許會認為虞公是一個耿直憨厚的呆萌君主,但若你知道晉國上一次借道發生之事,就明白這位虞公實際上已經是利令智昏了。

4

原:對曰:“大伯(也做太伯、泰伯)、虞仲,大王(大王即周太王,名為古公父)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譯: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太王,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勳記載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約的官府。現在晉國連虢國也要滅掉,對虞國又有什麼愛惜的呢?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晉愛惜同宗嗎?桓叔、莊伯兩族有什麼罪,卻以他們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逼到晉侯自己嗎?至親的人,因為受寵而使人感到有威脅,尚且要殺害他們,何況是對一個國家呢?”

解:這段話隱藏著大量信息,要徹底明白這一段話,非要進行層層剖析不可。

(1)昭穆之分:古代宗廟神主排列分昭、穆兩行,昭左穆右。始祖(周太王)後第一代為昭,第二代為穆。太伯、虞仲、王季為周太王之子,為昭;東虢、西虢的始封君虢仲、虢叔為王季之子,為穆。

(2)周太王為何選三子王季作為繼承人?隱藏人物——中國先知周太王——這麼選擇必然有其原因,周太王本名古公父,是周族的一位承上啟下的領袖,他德才兼備,具有普世的仁愛主義,而他

選擇三子王季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自己的一句預言:

“我世有當興者,其在昌乎?”

而王季之子就叫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聖人, 《周易》 大部分出於他的手筆,自孔子以降的聖人都對姬昌頂禮敬服。古公父不僅能夠預言孫子將興旺發達起來,還預言孫子會得到一大賢人的輔佐,後來姬昌見到姜尚時就說:“吾太公,望之久已。”姜尚也因此被人稱為太公望。這些預言都驚人地得到驗證,不能不說古公父有先知之明瞭。

值得一提的是,“太太”的由來也與周太公有關:周太公的妻子叫太姜,兒子季歷的妻子叫太任,孫子姬昌的妻子叫太姒。佛門高僧印光大師曾說:“查太太二字之淵源,遠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皆是女中聖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太伯、仲雍、季歷三聖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孫三代聖人,生祖孫三代數聖人,為千古最盛之治。後世稱女人為太太者 ,蓋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觀之,

太太為至尊無上之稱呼。”

(3)虞國和虢國哪一國與周王室更親?首先,周文王第三子王季繼承王位,虞國是出自王季兄長的後代,而虢國是出自王季的後代,自然是虢國與周王室更親。所以宮之奇才說:“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4)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族人與晉獻公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曲沃桓叔之子是曲沃莊伯,曲沃莊伯之子是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晉武公之子是晉獻公,所以桓叔、莊伯與晉獻公是爺孫關係。

其次由於曲沃代翼後,新晉多用桓莊之族,這夥人由於屢立戰功,多有分封,勢力極大。雖與晉獻公同族,但時刻逼脅君位,獻公深為憂慮,於是採納了大夫士蒍的計策開始清理桓莊之族,桓莊之族多數都被殺,殘存者逃往虢國。所以,晉獻公確實是一殺親滅族之人,但身處上位,許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己。

(5)總結:這段話是宮之奇的第二番諫諍,即“

中段論情”,批判了虞公迷信宗族關係這一點。宮之奇從血緣關係的親疏方面勸說,推理嚴密,不容辯駁。同時,唯恐虞公不信,又舉出晉獻公殺盡桓、莊一族這一歷史事實證明,晉國為爭霸是不會考慮宗族親情的,“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明確地告訴虞公他的想法是極其幼稚的。說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這就是“中斷論情”,這一段論情逼迫虞公無話可說。

5

原: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譯:虞公說,“我祭祀的物品豐盛潔淨,神一定保佑我。”

解:虞公說的這句話簡直在無理取鬧,宮之奇說的在情在理,虞公依舊充耳不聞,利令智昏的他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晉國是友好的,有這樣的君主,何愁國家不滅亡?

6

原: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譯:宮之奇回答說:“下臣聽說過,鬼神不是親近個人,只是依據德行。所以 《周書》 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又說:‘祭祀的穀物沒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說:‘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當祭物。’這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的,就只在於德行了。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而以光明的德行作為芳香的祭品奉獻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

解:面對虞公的詭辯,碰上這麼一個君主加發小,宮之奇可以說簡直快要吐血,只好耐下性子引經據典進行“論理”。他三引 《周書》 ,無可置疑地告訴虞公“神所馮依,將在德矣”。這一段論理不但讓虞公啞口無言,也可以看出宮之奇真可謂是頂級智者了,他的預見洞若幽冥,他的諫辭無論是立、是破,均是邏輯縝密,說理透闢。林紓先生評價其:“文字精透極矣,詞鋒亦便利極矣

7

原: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古代年終時的祭祀)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譯: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解:不聽勸告的虞公最終還是同意了晉國的借道,而盡力進諫的宮之奇此時也對虞公心灰意冷,也看到了虞國最後的滅亡結局,而自己若是再呆在虞國,自己的家族必然也要為虞國陪葬,經過權衡利弊之後,宮之奇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家族,放棄了自己的君主和發小,任其自生自滅。由此看來,可以說至少在春秋時期,家族觀念就已經存在了。(筆者問:倘若君是宮之奇,會如何選擇呢?)

8

原:冬,晉滅虢。師還,館(住宿修整)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譯: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班師,在虞國住下修整,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之,俘虜了虞公。

解:不知宮之奇此時是在嘆息還是在冷笑呢?嗚呼,傷心人以嘆息當痛哭,以冷笑代嗚咽也。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PS:“中華第一劍”竟在虢國?

1990年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三門峽市的上嶺村中,突然傳來幾聲槍響。原來,幾天前,當地公安局接到報案,稱有人在夜裡盜挖古墓。警方在此駐守幾天後,終於在這天夜裡,成功抓捕了盜墓賊。

天亮以後,考古專家對盜墓現場進行搶救,他們在現場發現了一個深達11米的盜洞,而距離盜洞30釐米的地方,竟然藏著一座巨大的古代墓葬。經過清理,考古專家初步判斷,這是一座西周晚期的墓葬。

在墓室的角落,考古專家發現一把殘損的短劍,這把劍由於埋藏時間過於久遠,劍身已經斷為兩截,劍鞘也因鏽蝕而與劍身粘在一起,無法剝離。該劍全長33釐米,由劍身、劍柄、劍首等幾部分組成。劍身插在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跡。劍柄為和田玉材質,玉質細膩,溫潤光滑,且劍柄為中空,裡面插有銅芯,連接著劍身和劍柄。劍柄前端呈圓弧狀,表面有斜豎紋和平行線紋飾,劍首則呈正方形,有四瓣花萼的浮雕裝飾。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考古學家工作中

讓人疑惑不解的是,西周處於青銅器時代,從這把劍鏽跡斑斑的殘損部分來看,它顯然不是青銅器。考古專家發現,這把劍的材質實為鐵、銅、玉的混合體。

由此可見,早在2800多年前,西周的工匠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原始的冶鐵技術。此外,工匠在製作這把劍時,還使用了套接、鉚合、鍛造、鑲嵌等金屬加工工藝,極為精湛。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中華第一劍

值得一提的是,劍的玉柄與劍身相連處,鑲嵌著條狀的綠松石片,藉以顯示擁有者的威儀和富貴,截至目前,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玉劍飾,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那麼,這把劍的主人是誰呢?根據墓中出土的其他青銅禮器,例如七鼎、六簋、六鬲等,再按照西周時期的禮制推斷,這座墓的主人應為一國之君。

此外,考古專家還發現,墓中的35件禮樂器上均帶有“虢季”二字的銘文,因此考古專家認為“虢季”為墓主人的名字,他是西周晚期虢國的君王,這把玉柄鐵劍正是他的佩劍。

此劍製作精美,是中國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它的出土,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古文觀止——宮之奇諫假道

虢季陪葬車馬坑

上圖是虢季陪葬車馬坑,其中南北長61米,東西寬21米,隨葬戰車46輛、戰馬60餘匹;而在虢國國君兆域區內,考古學家經過鑽探,已發現大型車馬坑12座、中小型車馬坑20餘座,戰車150-200輛、戰馬300-500匹。

這種兵強馬壯的場面,正是虢國軍事強國的寫照。另外虢從字面上看,即徒手搏虎,虢地百姓是非常英武善戰的。也就是說,有這般的軍事實力,有這般的鐵血戰士,若非是虞國君主昏庸無能,利令智昏,借道於晉,晉國能否攻克虢虞兩國還在兩說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