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1) 軍紳政治史(1912-1927)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青澀老男人”

01

空白

——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的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還想象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哈耶克。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一、預備立憲:

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清政府已經控制不了輿論思潮,維新變法和君主立憲等各派人物、各種觀點,你方唱罷我登場。晚清後十年清朝的政治在輿論潮流的逼迫下,少見得清明瞭幾許。要不是慈禧自作聰明選擇“預備立憲”作為緩衝,如果搶先仿效歐洲實現君主立憲,之後的歷史還很難說。


1905年10月,清政府派載澤、端方、戴鴻慈、李盛鐸、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憲政。同時,作為一心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黨人吳樾覺得如果讓清政府實現君主立憲了,就缺少了推翻清政府的理由,遂決定暗殺五大臣。


陳獨秀時年20歲,與吳樾相爭刺殺五大臣,竟至於扭作一團、滿地打滾。疲甚,吳樾問:“舍一生拼與艱難締造,孰為易?”陳獨秀答:“自然是前者易後者難。”吳樾對曰:“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 吳樾引炸彈專列,重傷清二臣後而就義。


1906年開始的預備立憲沒有挽救清政府,但是政治思想被隨後北洋政府一脈相承,不過是從君主立憲到共和:君主變為總統,資政院變為國會,責任內閣變成了國務院。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02

空白

二、共和初現: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倒臺,英國式君主立憲已經成為過去,當時成熟的政治體制是:

1、美國式總統制:議會與司法三權分立的共和制;

2、法國式政內閣制:架空虛置最高權力的集體協商、署名限權的法國式責任內閣制;


孫中山主張美國式總統制,提出“三年軍政,六年訓政,然後進入憲”;但1907年黃興與孫中山發生衝突後,宋教仁對“做事近於專制跋扈”的孫中山不放心,堅持用架空最高權力的責任內閣制。


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後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佈贊成共和,他馬上辭職,並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接承諾後,逼迫清廷退位,通電宣佈支持共和,同時,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


接著的南北議和,由於不再是針對南京臨時政府的內部限制架空,而是要針對即將接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很快在袁世凱接任大總統的前兩天,1912年3 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表決通過了“臨時約法”。 而宋教仁則主張跟袁世凱合作,並參政用內閣制限制總統權力。


3月10號袁世凱接任大總統後,面對這樣的限制:根據“臨時約法”,內閣上面有總統,但內閣直接向議會負責。大總統政令由內閣總理副署才有效,政治運轉以內閣總理為樞紐。在《臨時約法》下,中國實際上已變成各省聯邦。


雖然南方政府趕在袁世凱接任前,用《臨時約法》給袁世凱下了一個套,但《臨時約法》破天荒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列舉了:“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有居住和遷徙之自由”、“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等十項“自由權”。


隨後的1913年3月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在宋教仁部署下,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取得重大勝利。


1913年3月20日晚上有望出任內閣總理的宋教仁,應袁世凱的邀請去北京,商討政體大事,帶著一懷躊躇滿志政治抱負的宋教仁,卻在上海滬寧火車站遇刺。


宋教仁之死,其實是毀滅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接近憲政的夢想,宋教仁的才華橫溢、宋教仁的領袖風采,以及宋教仁毀黨建黨並在國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那種在逆境下鋒芒畢露的政治才華,宋教仁如果不死,將是孫中山無法逾越的高山。 他的死,讓自己的戰友和敵人都長舒了一口氣,但他的死,也是自己戰友和敵人同樣所無法彌補的損失,然而,只有那些真正擁有超然政治智慧的人,才能容忍他、釋放他,可是他卻帶著最美好的政治夢想,在去赴袁世凱邀約時候在革命軍大本營上海遇刺身亡。


宋教仁被刺殺後,微皺著眉頭斜靠在椅子上的遺像,讓無數後人唏噓不已的哀痛畫面,可以說,宋教仁不死的話,中國的歷史會改寫。 我們現在之所以對宋教仁之死有著這麼深的傷痛,就是因為我們在1913年那個年代,我們曾經與自己的民主政治曾有那麼一線之遙的期待。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宋教仁之死引發了孫中山的二次革命,使得國家重新分裂為南北兩個政府,軍閥混戰開始。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索性廢棄《臨時約法》,解散了國會,頒佈《中華民國約法》,改為總統制。規定大總統任期10年,不限制連任,取消立法機關對大總統的彈劾權,取消副總統的繼任權。


所以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按舊《臨時約法》請副總統黎元洪接任大總統,這時有個問題:袁時代的新約法是總統制,舊約法卻是內閣制,制度上差異的不同解讀,也為後來府院之爭埋下伏筆。

03

空白

三、小站練兵:

如果說民國曆史就是從小站練兵開始的,小站在天津鹹水沽南約10公里。甲午戰爭之後,甲午一戰,淮軍慘敗,舊式軍隊已不足恃,所以袁世凱受命按德國軍制訓練新兵。

袁世凱受命伊始,因感恩袁世凱知遇之恩的徐世昌放棄翰林院編修的高位來輔佐,同時北洋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也成為袁世凱主要助手。小站練兵的袁世凱、馮國璋、徐世昌 、曹錕這四位總統、以及唐紹儀、徐世昌、段祺瑞、趙秉鈞、王士珍、靳雲鵬、 薩鎮冰、張紹曾、杜錫珪九位總理,都出自小站練兵。

1900年聽說袁世凱小站練兵,皖系助段祺瑞三造共和的徐樹錚,就偷拿了家中的一點錢財,準備投奔小鎮練兵的袁世凱,不料才走到江浦,就被母親坐著騾車追回,為了拴住徐,家裡立馬幫其娶了妻,以為從此後“英雄氣短,床間情長”,誰知道金鱗本非池中物,新婚三天再去投奔袁世凱的新軍,正逢袁世凱正服母喪,便由名士朱鍾琪面試,結果印證了文人相輕之言,一個傲慢,一個狂狷,於是徐樹錚憤憤而出,但仍不甘心,在客棧裡寫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悲憤,仍在等待機遇。

以前的酒館和客棧,都是識英雄重英雄的場所,那時候,無論貴賤,大家都擠在相對開放性的客棧,人際間接觸很容易,不像現在,飯店是包間,酒店是一個個小匣子,只有大堂check out 等待時刻,才有十來分鐘的與外人交際空間。段祺瑞那時候正好來客棧訪友,結果遇到徐樹錚,據段回憶道:“至旅店拜客,過廳堂,見一少年正寫楹聯,字頗蒼勁有力。時已冬寒,尚御夾袍,而氣宇軒昂,毫無寒酸氣象。因詢之,謂投友不遇,正候家款。問以願就事否?則答以‘值得就則可就’。餘心奇之,約與長談,深相契,遂延攬焉”,從徐樹錚“值得就則可就”這句就可以看出即使落魄,也是傲岸異常,這種傲氣,在袁世凱處就碰了釘子,但在善用才的段祺瑞來說,正對其胃口,從此徐受段重用,從此結了二十五年的合作緣,後來徐樹錚被馮玉祥暗殺的時候,正是段祺瑞準備再次東山再起的時候,聽到徐樹錚死信,段祺瑞頓時雄心全無,從此隱退江湖。

直系第一戰將吳佩孚中過秀才,但是卻是個無賴秀才,整天大煙館抽大煙,一次煙館滿坐吳大煙癮發作,跑到當地土豪翁欽生的雅座求個地方躺下過把癮,結果翁呸了一下,一腳踢了出去。吳佩孚心中大憤,找個當地9 個出名的惡秀才,於是大家商量好了,在翁老太太過壽時候,闖入戲臺,對著在座女賓大作流氓舉止,結果翁欽生大怒,讓家丁抓了其中三個,吳佩孚被通緝被迫離開了家鄉。

幾經顛簸從保定和天津投奔軍營,這時候也有個叫不第秀才郭緒棟,跟項羽一樣:學文不成,學武也失敗,就在天津巡警營當“文案師爺”,被英雄重英雄的郭緒棟另眼相看,帶著吳佩孚一起去軍官食堂吃飯,結果軍官們一看一個低級吳佩孚也坐在軍官飯堂,個個覺得受辱全部罷吃。郭緒棟感嘆說:他們恥於呢為伍,其實他們哪配得上與你平起平坐?不過話說回來,這裡也不是棲鳳之地,於是向上司段芝貴推薦吳佩孚,使得吳進入開平武備學校, 一直到1906年投奔曹錕,才成為直系不可或缺人物。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袁世凱小站練兵後,在全國的軍政系統影響舉足輕重,袁世凱死後,北洋系也因為沒有這樣的鐵腕人物而四分五裂,但袁世凱做得嘴昏頭的一件事就是,1915年12月12日稱帝。


袁世凱稱帝后,因為當時共和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即使是北洋內部的親信也反對袁世凱稱帝;徐世昌勸說未果,23日具呈引疾辭職;段祺瑞幾次勸說未果,即稱病退居北京西山。


馮國璋甚至起草了一份聯合山東將軍靳雲鵬、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和湖南將軍湯薌銘的“五將軍密電”,在密電中,馮國璋公開宣佈與袁世凱決裂,號召南方各省“捍衛共和,誓死討袁”。


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當即做了回應,宣佈雲南獨立,武力討袁。發起了護國運動,袁世凱內憂外患下,83天宣佈退位。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比家族沒有活過60的傳統多活了六歲去世,從此民國進入軍閥割據時代。


04

四、府院之爭:

民國曆任總統脈絡如下:

臨時大總統孫文,1912年1月至1912年4月;

大總統袁世凱,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

大總統黎元洪,1916年6月至1917年8月;

代理總統馮國璋,1917年8月至1918年10月;

大總統徐世昌,1918年10月至1922年6月;

大總統黎元洪,1922年6月至1923年6月;

大總統曹錕,1923年10月至1924年11月;

攝政段祺瑞,1924年11月至1926年4月;

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1927年6月至1928年6月;


第一次府院之爭:

袁世凱擔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一個非北洋派系的副總統,硬是在沒有兵權的前提下,幹得有聲有色,而一當袁世凱稱帝后,黎元洪拒絕冊封,以辭職抗議。所以袁世凱死後,1916年當仁不讓地被段祺瑞推舉為大總統。

時值一戰爆發,結果為了是否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導致總統府和國務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堅決不同意,段祺瑞為了對德宣戰的政治主張,把手下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形成督軍團恐嚇黎元洪,逼使黎元洪在對德戰書蓋總統印章後,又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大加干涉引起眾怒,這時候恰好私自想日本借款一事暴露,黎元洪再國會支持下將段祺瑞罷免。


段祺瑞憤而去天津,丟下話說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於是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進京調停。

在罷免前兩天請手下只有兩萬多辮子軍的張勳召集十三省督軍議政大會,中心議題是發揮北洋軍人作用積極干預中國政治,當黎元洪罷免段祺瑞消息傳到徐州時,軍人炸開鍋,認為是對北洋軍人的挑戰。

本來段祺瑞的態度是你復辟我就打你,並派徐樹錚趕去徐州參加張勳的各省督軍會議,徐樹錚自作主張對張勳說,段祺瑞的意思是為了驅趕黎元洪可以不擇手段,等於給張勳一個錯誤的方向。

徐樹錚出來後大笑對人說:“張勳是個復辟腦袋,先讓他去做,我們的機會就來了。”於是迴天津見到段說服其暫不發表任何聲明,給張勳一個錯誤信號。

結果張勳率5000“辮子軍”進京受黎元洪之邀來“調停”所謂的“府院之爭”,卻先進宮對溥儀三跪九叩,恭請“皇上覆位”,把黎元洪勸退復辟了。

張勳復辟通電一出,段祺瑞立刻開始討逆,張勳傻眼了:你們當初不都是默認的嗎?由此,段祺瑞完成三造共和。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第二次府院之爭:

南北對立:

段祺瑞趕跑張勳後,黎元洪由於自己引狼入室以及被迫解散國會的重大失誤,堅辭總統之位,按《臨時約法》,由副總統馮國璋接任大總統之職,1917年8月6日馮國璋通電全國就任代理大總統。

這時候面臨一個問題:黎元洪解散國會後,國民黨的議員已經南下,而民國才六年,國會居然兩度被解散,應該說被段祺瑞推出的馮國璋共和意識比黎元洪倒退,跟段祺瑞商量後,拋棄南方國民黨系議員,重組爐灶,成立新議會。

而聞訊後唐繼堯率先發懟,孫中山以北京政府不恢復國會為由,由“非常國會”成立中華民國臨時軍政府,由孫中山被推舉成為集黨政軍大權一身的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

這大元帥制,使得擁兵自重的滇系唐繼堯、桂系陸榮廷成為配角,引起他們不滿,經過一番勸說,二人勉強就職。之後,南方政府的新任督軍莫榮新跟孫中山意見不合,孫中山下令炮擊廣州督軍署。

征伐湖南:

孫中山南方另組政權,引起總理段祺瑞不滿,下令開始南征。這時候第二次府院之爭開始了,段祺瑞堅決主張武力統一,而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並且經常拒不簽字等手段阻撓。

南北戰爭期間:除了傳統的直系、奉系和皖系外,直係軍閥江蘇督軍馮國璋、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結成聯盟,稱“長江三督”,可謂是第四勢力。

南北戰爭時,作為緩衝的湖南湖北是南方和北方必爭之地,同時由於桂系和滇系加入南方陣營,所以南北勢力都圍繞佔四川以圖雲貴,佔湖南以圖兩廣這麼展開。(下圖彩斜條區域就是南北軍爭奪區域)

民国史(1) 军绅政治史(1912-1927)

第二次府院之爭使得以後叱吒風雲的軍閥開始嶄露頭角:主站派在湖南展開軍事進攻後,主戰派曹錕手下大將吳佩孚成為中流砥柱,一舉攻克嶽州;


與此同時,桂系軍閥陸榮廷提出恢復國會,並主張停戰,擁護總統。馮國璋發出停戰公告並責成南北兩軍停止敵對行動。

而馮國璋認為,北軍對南應該以嶽州為止,而桂系又願意講和;而長江三督王佔元、陳光遠、李純也通電主張撤兵停戰改組內閣。

由於馮國璋的不合作,南方護法軍收復長沙。迫於戰事不利的內憂外患下,2017年11月15段祺瑞被迫向馮國璋辭職,由王世貞接任總理一職。雖然段祺瑞下臺,但依然指揮著南征事宜。

而局勢發生改變是1917年12月3日天津會議,安徽倪嗣沖、山東張懷芝和河北曹錕發起,奉系曹錕會議上改變了和平的方針,轉向激烈的主戰派。同年12月31日段祺瑞策動包括直系將領曹錕在內的北方十督電請馮明令討伐西南,成為新成立的參戰軍首領,馮國璋只能讓步。

這時候,奉命援閩的旅長馮玉祥開到浦口不前進,通電說:“或罷兵,或殺馮玉祥以謝天下”,馮玉祥是受陸建章的授意,陸建章甚至並把段祺瑞支持者倪嗣沖打得一敗塗地。

段祺瑞對馮玉祥忽然主和非常震動,決定矛頭直接對著幕後主使馮國璋,派

徐樹錚跟張作霖交易,1918年2月25日,奉系的張作霖跟徐樹錚達成協議後,奉天部隊開進河北圍困京城兵諫馮國璋,要求回覆段祺瑞內閣,並要求撤換李純和討伐馮玉祥。

在張作霖的逼宮後,1918年3月23日,段祺瑞水到渠成地再次當上總理。有了直系和奉系的大力支持,段祺瑞可以放開手南征,實現統一南北的理想。

這時候的南方政府,1918年5月,由於南方軍隊的連續失利,“非常國會”將大總統制改為“七總裁制”,由岑春煊、孫中山、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唐紹儀、林葆懌7人為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孫中山憤而辭職。

1918年6月14日,徐樹錚忽然自作主張為段祺瑞在天津誘殺了陸建章,但陸建章是北洋軍閥前輩,還是馮玉祥的舅舅,此事件嚴重影響了曹錕對段祺瑞的態度。


在北洋軍閥時期,殺降或者擅殺高官都犯忌諱,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孫傳芳殺施從濱,被其女兒施劍翹刺殺身亡;張宗昌殺鄭金聲後,被其子鄭繼成刺殺於濟南火車站。破壞了規則的徐樹錚,最終又被馮玉祥廊坊截住正要出行的專列,被自稱為父報仇的陸承武的名義暗殺了,實際下手的是馮玉祥的下屬張之江。

就在這北盛南頹的關鍵時刻,吳佩孚忽然電告直系上司曹錕後按兵不動不肯南征,還擅自與南方軍隊達成協議,吳佩孚高調主和在全國輿論引起一片喝彩,段祺瑞也無法使其南進,於是兩年的南北戰爭就這麼戲劇性不了了之。


風雲再起:

時間點又到了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恰好五年期屆滿,需要重新選舉的時點。段祺瑞心腹徐樹錚特意為選舉成了“安福俱樂部”,在徐樹錚卓有成效的操作下,選舉結果安福系大獲全勝:470席國會議員中,安福系控制了342席。

這時候,馮國璋忽然宣佈退出大總統選舉,這使得操作安福系控制國會的段祺瑞成為眾矢之的,為平息輿論和不滿,段祺瑞也宣佈退出大總統選舉。 國會選舉結果是徐世昌成為大總統,同時段祺瑞也辭去總理職務,第二次府院之爭,以馮國璋和段祺瑞雙雙辭職告終。


五、一國兩會:

1818年10月10日段祺瑞辭職後,大總統徐世昌將副總理位子虛位以待,以示誠意與南方政府和談,在曹錕和長江三督的推動下,1919年2月20日南北和會在上海召開。


但和談問題僵持在以下兩個問題:

(1)段祺瑞借參加歐戰為名成立的護國軍該不該解散或者改編?甚至在和議期間,這隻隊伍也沒有停止陝西福建的進攻。

(2)是否雙雙取消廣州政府和北京政府的兩個國會重組新國會?


段祺瑞下臺後仍舊倒行逆施影響和談,引起曹錕和吳佩孚的反感,同時,段祺瑞也與張作霖關係惡化了,這都為隨後的直皖之戰打下伏筆。


法統重光

1922年6月1日,以王家襄、吳景濂為首的150多名舊國會議員在天津開會,通電全國,即日行使職權,取消南北兩政府,另組合法政府,把徐世昌給逼下臺。


隨後,曹錕、吳佩孚擁黎元洪覆職大總統,同時孫中山也被陳炯明逼出廣州。黎元洪上臺即下令撤銷1917年6月的解散國會令,半數以上的舊國會議員隨後興高采烈聚集北京,準備恢復舊國會,恢復舊憲法,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法統重光”。


總體看,從1916-1928年,南北雙方各有一個政府和議會。這段時間是兩個政府並存。


六、聯省自治:

聯省自治是1920 —1922年6月期間,先由譚延闓、趙恆惕提出的“聯省自治”得到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浙江和奉天等省區地方軍閥的響應,在直系吳佩孚推行以武統的壓迫下,西南各省區軍閥都高唱“自治”自保。


湖南一馬當先,在驅除張敬堯後,湖南政權想退出南北之爭,1920年7月湘軍總司令譚延闓曾號召“湘人治湘”,後又通電主張“聯省自治”提出聯省自治。


同樣飽受護國戰爭和南北戰爭拉鋸的四川。也提出聯省自治理由:“吾川介在南北,為雙方所爭,當局者時而託命中央,時而附和護法,或南或北,徘徊莫定,一誤再誤,民不堪命矣。惟及今力圖自治,則戰端可由之而弭”。1921年四川宣告“四川完全自治”,並趕走在川滇軍。


七、共和終結:

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下令取消法統,同時取消《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告國會時代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