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作者 老石

封圖 | CSDN 付費下載自東方IC

很多世界頂尖的“建築師”可能是你從未聽說過的人,他們設計並創造出了很多你可能從未見過的神奇結構,比如在芯片內部源於沙子的複雜體系。如果你使用手機、電腦,或者通過互聯網收發信息,那麼你就無時無刻不在受益於這些建築師們的偉大工作。

Mark Bohr(馬克·波爾)就是這群“建築師”裡的一員。他現任英特爾資深院士(Senior Fellow),兼任英特爾的半導體科技與製造業務部總監,並在 2005 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在今年,65 歲的 Mark Bohr 宣佈在三月從英特爾退休,並“開啟自己新的人生”。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圖源:Intel



在 40 年英特爾工作生涯中,Mark Bohr 為英特爾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工藝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本文中,老石對他的主要經歷、以及他對於當前芯片產業變革的把握和解讀進行了整理和採編,以饗讀者。為方便敘述,下文都將 Mark Bohr 稱為“波爾”。



延續摩爾定律的人


上世紀 70 年代,波爾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了碩士學位。他滿懷抱負地來到斯坦福大學附近、陽光明媚的硅谷,正式開啟了他的工程師生涯。

“當我知道硅谷和山景城(Mountain View)、聖克拉拉(Santa Clara)和桑尼維爾(Sunnyvale)等城鎮的名字時”,他回憶道,“我真的以為硅谷是天堂”。然而,當他真正搬到硅谷時,他“才知道天堂是由混凝土建成的”。

因此,當加州聖何塞(San Jose)附近的農場和城鎮慢慢變成一片片辦公園區和一條條高速公路時,波爾決定北遷到俄勒岡州。此時,英特爾剛剛在這裡的田野裡開闢了一片土地,並興建了一家半導體工廠。

就這樣,波爾成了當時英特爾的“波特蘭技術集團(Portland Technology Group)”的一員。這個集團是目前英特爾俄勒岡研究中心(Oregon research site)的最初名稱。隨著波爾從一名初級工程師成長為英特爾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這個小小的前哨分支也逐漸成為英特爾全球最主要的研發基地之一。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圖源:Intel)



在這裡,波爾和他的同事們負責了若干代半導體工藝節點的技術研發和突破。2007 年,《紐約時報》將他譽為科技行業的“無名英雄”之一。

波爾是被廣泛公認的不斷推動摩爾定律前進的人。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當前芯片的尺寸已經逐漸接近原子水平。儘管如此,波爾和同事成功的不斷突破物理學的極限,使計算機系統在不斷縮小的同時,性能卻成倍增強。英特爾的半導體工藝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內一直處於世界的絕對領先位置。



10 納米:命運的關鍵


業界公認的是,波爾在半導體領域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兩點:

  • 微處理器半導體材料的重大革新;
  • 晶體管設計的重大變革,即增加了第三維度。

這兩個主要貢獻,都對摩爾定律的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英特爾工作了 40 年後,波爾終於決定退休。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間點,因為現在英特爾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大的挑戰。

在 2017 年九月,波爾曾在英特爾的“精尖製造日”上發表了名為“工藝領導者 – Technology Leadership”的主旨演講。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圖源:Intel)



在這場演講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披露了英特爾的 10 納米工藝路線圖,見下圖。可以明顯的看到,相比前幾代工藝發展的時間節點,10 納米的研發時間會更長,但同時會帶來更高的性能提升,並且在整體上保持摩爾定律的延續。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圖源:Intel)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英特爾 10 納米工藝遇到阻礙已經不是秘密。這也使得那些曾經被遠遠甩在身後的競爭對手紛紛在 10 納米這個工藝節點完成超車,例如,臺積電和三星都已經逐漸將自家的十納米工藝投入量產。

對此,波爾承認“我認為,我們在 10nm 技術上有點‘衝動(overshot)’了”。他認為,“也許我們應該下調一些我們的目標,這樣的過渡就會容易得多”。

但波爾堅稱,英特爾已經從 10 納米制程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訓,並在通過使用更加智能的設計方法和製造工具,以不斷恢復和加速創新的步伐。在 2019 年初,痛定思痛的英特爾一口氣發佈了四款基於 10 納米工藝的芯片產品,涵蓋了個人計算平臺、數據中心、5G 網絡等多個應用領域,並將最快於年底正式出貨量產。


英特爾資深院士馬克·波爾的傳奇人生 | 人物誌

(圖源:Intel)






創新是一項團隊運動


在波爾 1978 年正式加入時,英特爾才成立了 10 年。當時,這家未來的芯片巨頭正在努力創造一項能讓計算機不斷普及的技術。像很多年輕公司一樣,當時的英特爾也是一個以嚴苛和充滿對抗而著稱的地方。

“我剛加入英特爾的時候,同事們在會議上進行激烈爭論、甚至偶爾拍桌子都是很常見的。” 波爾回憶說,“我認為,當時的那種爭鋒和對抗已經消失了,但另外一種形式的對抗,我稱之為軟對抗,在這裡仍然存在”。

這種所謂的軟對抗,其實正代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與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芯片技術變的極其複雜,使得沒有任何一個工程師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內容,因此也不會通過比嗓門大小來決定技術問題。在很多時候,成功的取得,需要通過不同專業和背景的同事之間精誠合作,也需要同事之間不斷傾聽,以取長補短。

“我現在把創新看做是一項團隊運動,”波爾說,“僅僅有一兩個聰明的工程師認為他們有最好的想法是不夠的。你真的必須能夠讓整個團隊一起工作。”



“我做了四十年研究生”


作為英特爾最大和最先進的研究中心之一,俄勒岡研究中心僱傭了超過 2000 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然而,波爾並不是其中的一員。自從 1978 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碩士學位後,波爾就再也沒有返回學校獲取更高的學位。

相反,他在工作中學習,事實上,他所從事的科學領域正是他自己一點點發明創造出來的。也因此,波爾在 2005 年被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在集成電路領域擁有 81 項專利,並發表了 50 餘篇論文。

波爾說,“這就是我從事了四十年的研究生研究”。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取得了博士學位,證明他有著為了科學的獻身精神和雄心壯志。另一方面,波爾也通過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證明,獲取博士學位並不是證明一個人獻身科學的唯一途徑。

“你必須有著對成功的極度渴望”,波爾說,“你必須要不斷學習和提高,同時必須學會和其他人相處和合作”。

波爾談吐得體、舉止低調。由於有著深厚的積累,波爾能夠深入淺出的闡述半導體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因此,他經常作為英特爾的“代言人”出現在鎂光燈前,向公司高管、投資者、各界高層,甚至是美國總統講解英特爾的技術創新。在 2011 年,奧巴馬訪問了英特爾的 Hillsboro 研究中心,見下圖,期間就是由波爾進行的主要講解。



新人生篇章


在為英特爾服務 40 年後,波爾意識到他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甚至沒有好好探索過俄勒岡這個他住了四十年的州。波爾說,他計劃徒步和揹包旅行,並花更多時間享受所住的城市 Aloha。

在一年前,波爾就開始計劃退休的相關事宜。他把自己的工作時間減少到每週三天,其餘時間則在醫院做志願者。

波爾從來都不是未來主義者,他承認自己沒有料到智能手機或者社交媒體的出現,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由他發明的芯片技術將如何被使用。他笑稱,似乎使用這些技術的人也並不會思考這些技術來自哪裡。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輕薄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技術,而且實現這些技術一定很容易。我已經見過太多這樣想的人了”,波爾說,“但這些人並沒有看到工程師為了實現技術投入了多少工作,也沒有看到有多少科學家為此的辛勤付出”。

“儘管我希望人們熱愛和崇拜工程師,但我並不認為這會發生”, 波爾說,“有時我們只是靜靜的在幕後工作,這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足夠好了”。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單位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