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以後“白名單”校外培訓機構價格一路漲

校外培訓機構整治以來,經營門檻一再提高、要求一再從嚴。但與培訓機構同樣感到非常不適應的還有付費家長。由於辦學成本提高,轉嫁到家長身上,使得學生的課外補習費用不斷攀升。

專家認為,“堵式減負”很難讓渴望孩子獲得升學優勢的家長情緒得到疏解,要儘快將治理重點轉移到需求端上,多措並舉、疏導提質,真正把補習熱降下來。

今年2月份以來,全國各地分批次公示了當地的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記者採訪瞭解到,由於培訓需求仍舊旺盛,有資質尤其是被列入“白名單”的機構招生價格出現了普漲。對此,經營者理直氣壯,教育部門束手無策,家長們欲哭無淚。

有關專家認為,“堵式減負”很難讓渴望孩子獲得升學優勢的家長情緒得到疏解,要儘快將治理重點轉移到需求端上,多措並舉、疏導提質,真正把補習熱降下來。

漲價、囤課、佔坑

校外培訓機構整治以來,經營門檻一再提高、要求一再從嚴。從中央到地方,政策明確了“不得一次性收費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生均面積不低於3平方米”“從事學科培訓的教師須有教師資格證”等一系列細則。

在江蘇某地級市,當地晚報2月份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大部分“白名單”培訓機構已經漲價或正在醞釀漲價。市民王旭算了一筆賬:“1對1產品每個年級提價10元每課時,比如,原本初一年級1對1單課時費用為110元,提價後為120元。”除了漲價,還新增了一項綜合服務費,每人500元,“按照每週兩節課來算,加上綜合服務費,一年要增加1500多元”。

多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專項治理行動開展一年半以來,全國共整頓27.3萬所違規機構,完成整改率已達98.9%。各地教育部門通過辦學許可證把監管的主動權掌握到了手中,扭轉了過去工商部門管不好、教育部門管不了的窘境。

線下涼涼,線上火爆

在嚴管線下的背景下,線上培訓日趨火熱。諮詢機構L.E.K.近日發佈《2019年中國教育市場投資展望》認為,中國消費者已形成“在線優先”心態。從增長空間來看,國內超過85%的用戶願意為在線產品增加額外20%至25%的教育支出。

推進彈性離校以來,多地依託學校開設多種興趣培訓班吸引了大批學生。南京市近期推出彈性離校升級版服務,赤壁路小學過去只有100多個學生報名彈性離校,增加到700多個。江寧實驗小學放學後,60多個校內社團舉著牌子領走2000名學生,場面壯觀。

培訓機構在整治過程中也舉步維艱,漲價只是其洗牌過程中的表現形式之一。

“堵式減負”,治標不治本

有關專家認為,部分培訓機構破壞教育秩序,加劇教育焦慮,助推了培訓熱,但從整頓效果來看,市場供給端趨於規範的同時,在需求端,家長渴望孩子獲得升學優勢的願望仍然強烈。

如果不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減少家長的教育培訓需求,培訓熱會長期存在。而在培訓價格高企的背景下,無證無照或有照無證的機構必然會伺機反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針對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開設重點班、組織“秘考”選拔學生、以校外培訓機構“統測排名”作為升學依據等違規行為,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避免課外輔導學習替代中小學日常教學。同時,要不斷改善學生評價體系,讓單一評價變成分期、分權的評價體系。

南京市教育局初教處負責人建議,一方面要優化校內供給,探索重構學校課堂體系,在標準化課程基礎上增加豐富多樣的課程,滿足家長對兒童全面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發揮教育部門的主導作用、學校的主渠道功能,引導家庭看清需求,推動全社會教育理性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