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系列科普--16、再談食管癌的手術

食管癌系列科普--16、再談食管癌的手術


確診食管癌並不難,一般因為進食哽咽、疼痛等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內長東西了,順便抓幾塊活檢,確診為鱗狀細胞癌。然後網上一查,我靠,這病“如此的嚴重”,著急忙慌的找到腫瘤專業的醫生,醫生也不能馬上告訴該如何治療,開了一堆檢查,包括:胸腹部增強CT、頸部淋巴結超聲,大醫院可能就還需要病人重複做胃鏡檢查,甚至還要加做超聲內鏡,有些醫生還會推薦病人做全身PET/CT、氣管鏡等,先檢查再說吧。這些檢查如果順利做完,基本上需要兩週,這還是排除了預約等待的時間,要知道在一些大型醫院,一個CT可能就需要預約一個月以上。

病人因為進食梗阻的症狀開始出現,到忍著拖著去醫院檢查胃鏡,本身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平均的就診時間是三個月,這三個月裡或多或少都會因為進食量的減少,體重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原有體重的5%左右,來就診時可能只能吃半流食或流食了,而確診後,醫生二話不說,先開具一堆檢查,又要熬上一個月,往往都是不能接受的。

習慣性的把開場白又扯遠了。

以上說的那些檢查是為了對食管癌進行分期,進行可切除性評估,在食管的診療流程裡,可切除性評估是最重要的環節,沒有之一,就是最重要的那個環節,通俗點說嗎,就是這個病能不能手術,我們是多麼希望看醫生的時候,能給句痛快話,能做手術或者不能做手術,單靠胃鏡顯然是不足以作出判斷的,所以胃鏡確診食管癌只是第一步,胃癌、腸癌的診療流程大多都是這個道理,拍CT看腫瘤的外侵程度及轉移範圍成了很重要的後續步驟。

當我們拍好了CT,能否手術取決於幾個因素

首先是門齒距病變上緣的距離,需要超過20cm,也就是說胃鏡上描述的,巨門齒XXcm可見食管粘膜隆起潰瘍病變,阻塞管腔等等,這個XXcm需要大於20cm,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為了給切除食管後留下足夠安全的吻合距離,需要保留5cm的正常食管,而門齒距食管入口(環嚥肌)的距離是15cm,那麼加起來,需要我們的食管癌長在比20cm更遠的地方才能夠手術切除的條件,這個一般通過胃鏡來判斷。

其次

,能否手術要看病變的外侵,在醫學上叫T(Tumor)分期,分Tis(原位癌),T1a(粘膜內病變),T1b(粘膜下病變),T2(侵犯食管壁的肌肉),T3(侵犯食管外膜),T4a(侵犯周圍的胸膜、心包、奇靜脈、膈肌、腹膜等可切除病變),T4b(侵犯主動脈、錐體、心臟、氣管等不可切除病變),Tis一直到T4a都是有手術切除機會的,T4a的病變當然切除起來難度很大,需要找有經驗技術水平高的醫生才行,T4b肯定是不推薦也不能再手術了,T分期有時判斷起來也很麻煩,需要超聲內鏡評估T分期會更準確一些,所以不要責怪醫生為何還要給病人做了胃鏡又要做超聲胃鏡了,疑似侵犯主動脈的食管癌有時候還需要做胸部核磁來判斷,疑似侵犯氣管的要做氣管鏡檢查。

再者,能否手術需要結合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淋巴結沒有可疑的轉移,當然是可以手術的了,如果出現了轉移,評估範圍在可切除範圍之內,當然是有機會手術了,多野的淋巴結轉移並不是手術禁忌,關鍵是要評估到位,切除乾淨,做多野的淋巴結清掃,但淋巴結融合轉移侵犯了重要的結構,也是無法手術的,這也是為什麼醫生要做胸腹部CT、頸部淋巴結超聲,還要做全身PET/CT了。

最後,能否手術,當然都要徵求患者和家屬的同意,且患者的身體能夠耐受手術的打擊,還需要做很多的身體評估方面的檢查,以前的文章裡說過,在此不再贅述。

鑑於食管癌能否手術實在太關鍵,當我們的醫生一遍遍的反覆確認,追加各種檢查的時候,只是為了儘可能篩選出可以手術的病變,請不要覺得那是他們水平不夠,相反他們可能是最專業的那部分醫生。

後續的問題又來了,如果一開始評估了病變可切除,那麼是否直接手術更好呢?顯然並不是。如果病變侵犯到了食管外膜(T3或T4a),或者出現了淋巴結轉移(哪怕只有一個淋巴結轉移,那也是N+),推薦先做術前的新輔助治療再進行手術。術前的新輔助治療包括兩種方式:同步放化療,化療。至於能不能只做術前放療,就手術,顯然循證醫學證據給出的答案是不行的,大概在20年以前,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0. p. CD001799這篇meta分析總結了之前存在的5項隨機對照研究,比較單純放療後手術與單純手術的效果,認為術前放療並不帶來生存獲益,從那以後,食管癌手術前只做放療的策略就銷聲匿跡了。那麼術前可以做同步放化療,也可以只做化療,兩者又該如何選呢?對於食管鱗癌來說,目前還沒有足夠高級別的證據給出建議,隨機對照研究正在開展,所以遵從我們所選擇手術醫生的建議吧。從現有的數據來看,著名的CROSS研究對比了同步放化療後手術與單純手術之間的差異,認為前者的中位生存時間是48.6個月,而單純手術只有24.0個月,對於鱗癌來說,差異更顯著,食管鱗癌做了同步放化療再手術,中位生存時間是81.6個月,單純手術為21.1個月,可見術前的同步放化療給食管癌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生存獲益(N Engl J Med 2012;366:2074-2084./Lancet Oncol 2015;S1470-2045(15)00040-6)。至於術前化療,也會給食管癌手術患者帶來生存獲益,隨機對照研究的證據顯示化療後再手術與單純手術的食管癌5年生存率分別為23.0%和17.1%,生存還是有明顯差異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9 , 27 (30) :5062-5067)。

上面一段可能看的有點暈,但客觀的數據和證據如此,必須呈現出來。以前的文章也提到過術前治療的問題,我們中國的醫生更喜歡只做術前化療,但是從生存數據上來看,同步放化療似乎才是王道。然而,同步放化療對醫生和病人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需要更嚴格的流程把控,也需要忍受更多的副作用和手術併發症。付出與收益比,到底該如何取捨,仍然是一個待討論的命題。不管怎樣,術前的放化療或化療,給食管癌手術帶來了更好的切除率,帶來了病人更好的生存,目前我所在的團隊,比較推崇化療後再做手術,這部分患者術後的5年生存率是46.0%。

以前的文章裡,食管癌的微創手術並沒有細述,因為技術的進步,目前所有的食管癌手術都推薦儘可能做微創,因為微創手術給患者帶來更小的刀口,更快的術後康復和心理感受,至於病變的切除範圍和根治性,那不是微創手術考慮的範疇,所有的手術都應該達到足夠的切除範圍和充分的根治性。微創手術可不是不開刀哦,只不過刀口小一些而已,所謂的“打洞”,“打眼”,那只是進入胸腔或者腹腔的路徑不一樣而已,真正的切除操作由疾病本身決定,而不由主觀要求微創所決定。目前微創手術給生存帶來獲益的證據並不很確切,還需要積累足夠多的數據,但是微創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和理念,已然是大勢所趨,也是所有醫生的必修內容。當我們還在猶豫要不要微創的時候,更新的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已經在悄然影響著所有的外科醫生,手術絕不僅僅是進入手術室躺在床上的那幾個小時,而是與術前術後所有的措施渾然一體,是個全流程多環節的整體,微創手術不過是其中較小的一部分而已。關於ERAS,我想以後還會專門敘述。

最後,再重申一下,可切除性評估是食管癌診療流程最關鍵的環節,需要找到正兒八經具有高水平的胸外科醫生,而不是腫瘤內科醫生,也不是放療科醫生。

結合著以前的食管癌系列科普文章再看這篇似乎更好一些。

如果要諮詢病情,建議使用“好大夫在線”搜索李少雷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