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辦公巨頭WeWork確定上市

聯合辦公巨頭WeWork確定上市

根據聯合辦公巨頭WeWork透露:其已在去年12月的時候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上市申請,公司估值為470億美元。

聯合辦公巨頭WeWork確定上市

此前,日本軟銀對WeWork的投資,給出的估值是470億美元。這也使WeWork成為美國由風險投資支持的私人公司中排名第二的私人公司。而有意思的是,今年,這些公司都將緊跟排名第一的全球打車軟件公司Uber一起上市。其中,Uber已確定將在5月上市,Uber目前市值高達900億美元。

換句話說:現在,排名第二的美國私人公司也確定要在今年上市了。

聯合辦公巨頭WeWork確定上市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對Wework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因為長期以來,Wework一直都受到房東、分析師以及許多技術投資者的關注,而很多外界輿論認為:如果與類似房產公司做對比,那麼,WeWork公司的估值顯然是過高了。

簡單講,Wework的模式是:專注於房地產的租賃,它對租來的房產進行翻新、設計和改裝,然後,再把這些辦公室進行分割,並短期轉租給其他的公司、機構或是個人。

不過,Wework首席執行官亞當.諾依曼(Adam Neumann)則一直表示:自家公司其實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投資者,也應該把WeWork視為是一家科技公司。

是房地產公司還是科技公司?

實際上,Wework的首席執行官亞當.諾依曼經常把自己的公司,類比為是Uber或者Airbnb。

他認為:這三者公司估值的飆升,前提其實都一樣,都是因為背後的技術平臺,而不是因為Uber涉及到出租車行業,或是Airbnb涉及到酒店行業,或是WeWork涉及到傳統辦公樓業。

如果我們進一步來理解為什麼說WeWork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話,這裡面,其實有非常多的名堂。

首先,WeWork利用目標鄰里的業務組成數據,來解決選址的瓶頸問題。

他們與位置數據商合作,基於周圍是否有咖啡店、購物大廈、餐館、酒吧、酒店和健身房等設施和商業地點或和這些設施和商業地點相距多遠來審核。

而在一個新地點被審查後,最快4個月內,它就可以接受租戶(平均值是9個月)。而一旦開始建辦公樓,它的技術優勢又發揮作用了,目的是提高收入。

而在2015年8月和2017年6月的時候,WeWork還收購了Case和FieldLens這兩個公司,這兩個公司的人後來變成WeWork的物理產品團隊。

被收購前,Case是建築行業的技術諮詢,專門從事信息建模(BIM),會掃描建築物並把它顯示在3D中,然後快速提供項目完成需要的時間和預算;而FieldLens做了一個平臺,專供建築業的相關者在上面實時交流和進行流程管理。

所以一旦WeWork拿到地,第一件事就是進行3D掃描,並繪製空間。而為了能夠做到效率的最大化,他們還使用了機器學習,創建了一個神經網絡,以決定要造多少個會議室。據說測試之後,這個程序比人類設計者估計的準確度,要高上40%。

所以WeWork一直吹噓,他們在兩件事上積累了大量數據:第一是,什麼是好的辦公地點;第二,怎麼優化室內空間。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兩方面數據,也越來越強。

當然應該說,Wework的出現,也得益於時代風潮,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這種辦公方式,他們稱讚WeWork前衛的設計和產品。

讓人驚訝的上市決定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用一位知情人士的說法:已經計劃於下週上市的Uber,將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IPO,而今年截至現在,也就是在Uber的IPO之前,已經有Lyft、Pinterest和Zoom等科技公司上市。

聯合辦公巨頭WeWork確定上市

而WeWork計劃申請首次公開募股的決定,確實也讓很多觀察家甚至是投資者感到驚訝。

因為WeWork採取的方式可能不是傳統的上市方式,而是跟隨了歐洲音樂流媒體公司Spotify的上市步伐,在沒有銀行家幫助的情況下,採取了不同尋常的上市申報步驟。

另外,WeWork的財務情況也很值得關注,它是一系列IPO候選公司中虧損巨大的最新一家,其成立了九年時間,去年的財報顯示,WeWork公司收入18億美元,虧損19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