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前引

成化二年八月,給事中丘弘言上疏言事,向成化天子朱見深建議,今後兩京文武官員的折色俸鈔,按照錢鈔中半發放,並且一貫鈔充抵四文錢。

成化天子同意了丘弘言的所請,百官無不欣喜若狂。

也許你還不沒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別急,聽筆者慢慢道來。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丘弘言在建議成化天子給大家漲薪。

明代的俸祿低眾所眾知,可具體低到哪恐怕很少有人能說的清楚。

明初朱元璋定百官俸祿,一品大員歲祿九百石、正二品六百石每級各有不同,我們就拿七品官舉例,一年的俸祿在八十石。

按照彭威信先生在《中國貨幣史》裡的統計,明代一石米約等於現在的167市斤,米價在洪武朝大致是0.4兩左右每石,也就是說按照明初的標準,七品官的年薪相當於三十二兩白銀,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呢?按照現在普遍3元一斤的米價,七品官收入相當於今天的年薪四萬多。

當然那時的經濟水平和現在差的太遠,根本不是一個體量級,所以得出的數據其實並不準確,僅作大致參考。

比起宋朝豐厚的薪俸,明朝官員的收入確實不高,但考慮到當時消費狀況,至少朱元璋發給官員的俸祿其實並不低。

明朝俸祿之所以受後世詬病,是因為這些俸米並不是足額髮放,而是分為本色俸和折色俸兩類來發,本色即祿米,折色就是祿米換算成等價的其他實物,以及錢鈔,成化時期折色俸中錢鈔就佔了一大半比例。

按說俸祿折算成錢鈔也沒問題,可坑就坑在,發給官員的鈔是大明寶鈔,這玩意兒從發行之日起就一直貶值,到了成化初年,市面上面值一貫也就是一千文錢的寶鈔,僅值銅錢兩文。

據彭微信先生的考證,在成化朝一貫大明寶鈔,基本上維持在0.9文的實際價值,貶值了整整一千倍!

然而明政府仍按官方價值發給薪俸,更可憐的是官員的折俸率往往高達七成,發放的錢鈔中,還以寶鈔為主,銅錢佔比很少。

這樣一來,大明朝官員們的工資能高嗎?因此在萬曆之前,百官薪俸普遍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成化元年五月,成化天子下詔放棄寶鈔的原本官價,以每鈔一貫折錢四文,雖然仍比實際市價高,但相對接近了。

正是由於大明官方開始承認了寶鈔的貶值,才有了文章開頭丘弘言上疏,建議折俸錢鈔兼半,且鈔價按一貫值四文的標準發放。

薪俸總算恢復到了相對合理水平,你說百官能不拍手相慶嗎?

筆者之所以援引這麼一個故事,其實是為了藉此跟大家聊一聊,導致明朝官吏俸祿低微的主要根源——混亂的貨幣政策。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大明錢路

由於影視劇和小說故事的影響,我們對明代的貨幣通常停留在銀子上面,比如常見的畫面:一位俊朗飄逸的大俠,來到酒店後瀟灑的掏出一錠銀子,大喊:“小二,上酒!”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晚明時期非常常見,白銀帝國的名頭可不是白叫的,但在明朝中期,尤其是早期,白銀支付的情景並不多見,甚至明政府還一度禁止白銀充當貨幣流通。

而大明寶鈔才是明王朝的法定貨幣,至於銅錢,一段時間內也是被列為非法的。

我們根據明代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演變,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一、 銅錢時代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進位吳國公,大明王朝的前身吳政權初建。

在這一年的二月,朱元璋就開始設置寶源局鑄造“大中通寶”,並與歷代舊銅錢一起作為法定貨幣流通使用。

到了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明開國,朱元璋又開始下令鑄造“洪武通寶”作為官方貨幣使用,但銅錢作為法定貨幣的時間很短。

到了洪武八年,明政府開始發行紙幣,大明寶鈔,隨即全國陸續停止再鑄造新銅錢。

這一方面是國家缺銅所致,為了鑄幣,每每需要向民間徵繳銅器,頗為擾民,為朱元璋不喜;另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恢復,銅錢面值太小,並不利於大宗商品交易,而自宋代興起的紙幣就成為朱元璋的首選。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二、 大明寶鈔時期

洪武七年,朱元璋設寶鈔提舉司,開始籌備印製紙幣。次年,也就是洪武八年,“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大明寶鈔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它無比糟心的歷程。

為了保證寶鈔的市場流通地位,明政府下令嚴禁金銀,並且還不許民間進行以物易物的實物交易。

不光如此,朱元璋還裁撤了寶源局,官方不再鑄造銅錢,使大明寶鈔成了唯一的法定貨幣。

可在沒有健全的財政制度下,缺乏實價貨幣作為準備金,朱元璋發行的這種單純紙本位為基礎的大明寶鈔,終歸是理想化的產物,註定是要淪為失敗。

洪武二十三年,戶部尚書趙勉上疏稱,兩浙地區開始出現,面值一千文的一貫鈔只抵二百五十文錢的情況。

這時距寶鈔發行不過才十五年,就已經貶值了足足四倍!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寶鈔貶值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兩浙富庶地區,一貫鈔僅值一百六十文錢,福建、兩廣、江西等地也是差不多同樣情形。

大明寶鈔濫發的何種地步呢?我們今天可以從《大誥續誥》中一窺究竟。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造鈔起,至十二月天寒至,盡力所造鈔六百九十四萬六千五百九九錠。

也就是說僅洪武十八年,明政府就造鈔694.6599萬錠,一錠是五貫,即3473.2995萬貫。

按照之前我們估算的明初物價,一石米值銀0.4兩,等價0.4貫鈔,按照今天普遍米價,那時一兩銀子大概是現在的1250元(只低不高)。

所以換言之相當於洪武十八年發行了四百多億人民幣!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195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六百多億元。

明朝初期的經濟體量才多大,僅一年就發行了遠超當時國內財富總量的紙幣,通貨能不膨脹,紙幣能不貶值嗎?

雖然筆者估算的數據與實際差別很大,但也依舊能看出,明代的寶鈔毫無計劃的濫發到何等觸目驚心的地步。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三、 貨幣混亂時期

<strong>由於大明寶鈔貶值嚴重,民間交易開始專用銅錢,進一步排斥了寶鈔的合法地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明政府不去反思寶鈔貶值的原因,反而簡單粗暴的認為是銅錢的使用,干擾了寶鈔的流通。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發佈這樣一道詔令:國家造鈔,令與銅錢相兼行使,本以便民,比年以來,民心刁詐,乃以錢鈔任意虧折行使,致令鈔法不行,甚失立法便民之意,宜令有司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銅錢行使。

這是從國家層面,用行政力量強行禁止銅錢流通,推行寶鈔,如此違背經濟規律的蠻橫行為,勢必造成市場的混亂,導致商品買賣不暢,民間一度恢復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時代。

明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民間偷偷用錢、用銀者多不勝數,有司衙門也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儘管朱元璋屢下禁令,也不能禁止民間自發的交易行為,反倒促成銅錢、寶鈔、白銀三種貨幣同時使用的情況,這種現象從建文朝開始就愈發明顯。

永樂皇帝在位時,又重申禁銅、禁銀禁令,為了保證鈔法順行,永樂皇帝聽從左都御史陳瑛的建議,以“戶口食鹽法”為突破口,在向民間派鹽時徵收寶鈔,來回流紙幣,從而減緩寶鈔的貶值。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此舉的確是一個保障鈔法穩健流通的方法,只是明代的“戶口食鹽法”是官支官售的鹽法,因為開中法的通行,商運商販開始成為主流,這樣的回籠紙幣的辦法,逐漸廢止。

雖然明代對門肆商稅、關稅等也徵鈔,但杯水車薪,洪武、永樂以來舊鈔因汙損折價比新鈔更低,市場更歡迎新鈔,明政府沒有完善的紙幣管理辦法,不得不印製新鈔,反而加劇了鈔法的壅滯.

正統元年,為了保證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等不通舟楫地區的稅糧繳納,英宗同意大臣所請,准許那些地區按照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的比價,折收白銀,這就是“金銀花”制度。

“金銀花”的出現,是明代首次以官方層面認可了白銀的市場地位,銀禁因此廢弛。

到了天順年間,英宗又開放了錢禁,銅錢、寶鈔、白銀又一次成為官方默認的合法貨幣。

但此時情況又有了新變化,由於錢禁,且明政府很少鑄造銅錢,反倒使民間私鑄成風,帶來的惡劣影響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銅錢的價值大幅度貶值。

私鑄銅錢的現象在成化年間達到高峰。

成化十二年(1476年),當時工部尚書曾上書皇帝:近年以來,鈔法壅塞,銅錢盛行,甚便於民情乎?頑民無知,盜鑄日甚。臣愚以為京師輦轂之下,盜鑄者尚不知警懼,況四方萬里湖海之間,盜鑄豈不甚尤乎?

這一時期,原本800文錢就可值銀一兩,貶值為1300文值銀一兩,跌幅達到六成以上!

百官的俸祿剛提高沒多久,就再次被打了折扣,一時哀鴻遍野。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這也倒逼著明朝政府將白銀提升到主流地位,也是從成化年間開始,關稅、商稅、鹽課等大宗稅收,開始折銀徵收,白銀的地位有了歷史性的提高。

四、 白銀時代

嘉靖四年開始,嘉靖皇帝“令宣課分司收稅,鈔一貫折銀三釐,錢七文折銀一分”,稅收的專用銀,使白銀的貨幣化完成了銀兩制的轉變。

從嘉靖年間開始,一方面是鈔法完全壅滯不行,另一方面也是土地兼併的形勢愈發嚴峻,國家財賦不足。

面對內憂外患,國困民窮的凋敝局面,有識之士開始謀求變法。

嘉靖九年(1530年),內閣大學士桂萼開始首次提出“編審徭役”的主張,戶部尚書梁材以此制定了“通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的賦役政策,便是後來的“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核心就是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改變了歷朝歷代徵收糧食等實物的傳統,將農業正賦也貨幣化、白銀化,可謂是開歷史之先河,意義重大。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海外貿易開放,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此時正值美洲殖民、開發時期,大量銀礦被西班牙人發現開採。1571年,隆慶五年,西班牙人殖民呂宋,在馬尼拉開港建立府,並和大明有了頻繁的貿易往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據學者的不完全統計,僅馬尼拉一處在明朝後期七十多年裡,共流向大明4000多萬兩白銀。

海外貿易的興盛,使大明的白銀存量充裕,成為後世熟知的白銀帝國,白銀也躍居成為大明貨幣的主導。

尤其隨著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的完全施行,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明代貨幣政策徹底白銀化,銀子成了人們生活中最為普遍的支付貨幣。

從明代著名小說《金瓶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無論官庶,白銀已經在經濟活動不可或缺了。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結語

明初發行紙幣,大明寶鈔,其本意是好的,但缺乏完善的財政制度,且沒有有效的迴流途徑,盲目濫發帶來的惡果,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經濟活動。

縱觀明代白銀的貨幣化,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它改變了國家財賦的徵收方式,不再以實物為主,而是轉變為白銀貨幣。這就讓原始的農業經濟開始市場化,白銀成了經濟主導,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秩序,市民、商人階層開始興起,促使明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儘管白銀貨幣化的意義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白銀普及,拜金風潮興起,明晚期鋪張浪費、禮樂崩壞、為錢是舉、貪汙腐敗的情況成為常態,反而加速了社會的墮落。

更為嚴重的是,明廷依舊沒有形成健全的財政制度,隨著對白銀的依賴日益加劇,明末時期歐亞美大三角貿易衰落,白銀流入減少,又因社會風氣影響白銀倍受崇拜,多被窖藏,使得市面流通的白銀銳減,處於末世的大明王朝一度鬧起銀荒,更使得國力窮困,亂象叢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明廷的崩潰,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從禁用金銀到白銀帝國,看大明王朝的“錢”路艱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