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撰稿 | 藍河

華為的“第二次革新”

2019/4/30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在過去短短十年的時間裡,我們親眼見證了智能手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歷史,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真正生存下來的,已經屈指可數了。

回望“智能手機”之前的那個時代,我們驀然發現,那個曾經無比榮耀輝煌的手機品牌和系統,不知何時就這樣被歷史所堙沒。究其原因,是它無法捨棄既有的利潤空間和市場份額,總是選擇“適當地改良”,而卻步在了“時代改革”的關口。

十年過去了,站在當前的節點,我們又將面對一次“改革”的考驗,這一次等待著並且需要突破的,是安防行業。這也意味著,安防行業將步入全新的未來。

2萬名員工,千億資金,華為又想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安防的新時代使命

我們總說安防行業是一潭死水,為什麼?

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壯士斷腕”的勇氣,也就是“改革”和“創新”。

這也就使得當前傳統安防行業依舊停留在“算力低”、“算法落後”以及“數據不互通”或是“傳輸受阻”的現狀。而這些現狀所導致的問題就是安防攝像頭單體抓拍能力不足,對抓拍物識別範圍有限,只能通過增加安防攝像頭的數量來彌補前兩者能力上的缺失。

一來效率低下,二來浪費資源,更不要說“數據孤島”所產生的影響——單就北京市18個行政區,彼此之間所採集的視頻資料都有可能出現無法互通的情況,嚴重拖累“安防”一詞對於“安全”和“防護”的要求。

但是,就像IoT時代海量的物聯網設備湧入整個社會,“碎片化”成為了質問IoT安全最大的難題一樣。伴隨著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發展和普及,安防行業也在面臨相同的考驗——區域面積不斷擴大、設備數量瘋狂增長、安防場景日益複雜,以及數字化所產生“非接觸式”的網絡犯罪倒逼安防進行數字化的轉變。

這一切的問題最終給安防行業指向的出路是什麼?就是“智能安防”。

隨著AI(人工智能)的流行與普及,安防攝像頭也由過去的“看得見”升級成為“看得清”,安防行業也由“看見”,進入到“洞見”再“預見”的時代。而推動時代前進的,除了技術本身的更迭以外,還有用戶的期望與需求。

大到一座城市,我們要的是不論白天黑夜,都能夠看清每一個角落,抓取更多的數量,識別更多的物體,打通區域間的壁壘,不分你我,形成聯動,預見未來的風險和態勢,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小到一個家庭,我們要的是全天候的陪伴,讓我們知道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動態,掌握屋內屋外發生的每一次狀況,守護生活的平安。

但是,正如手機廠商微觀地“改良”一樣,傳統安防行業也由於“既得利益”的桎梏,使得“智能”更多的只是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一頂時髦的帽子,是既得利益者用新瓶灌裝的舊酒。

要知道,在當前安防攝像機的項目和建設當中,真正能夠稱之為“智能攝像機”的比例連10%都無法達到,當“人工智能”改革的風口來臨之時,大多數人的想法依然停留在“改良一下”。

可是,歷史的長河告訴我們,“改良”是無用的,改良式的“弱智能”更不可能將安防帶入真正的“智能”時代。

智能安防的“三座大山”

為什麼傳統安防行業更傾向於改良這種“溫和”的改良方式,除了因為既得利益而弱化了“用戶需求”以外,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技術上的限制”。

什麼樣的安防才能稱之為“智能安防”?以智慧交通為例,當前一臺安防攝像頭的抓拍能力在20張到30張之間,這算不上智能;如果一個算法需要數億張圖片耗時數月才能迭代,這樣的效率算不上智能。

如果安防攝像機從出生開始,它的能力、智力水平就被固定了,不會學習、無法升級,這也算不上智能;如果區域之間數據不流通,肇事司機從北京的高速公路逃逸到了天津,而北京交警無法調看天津的監控,這更算不上智能,或者說,還遠達不到能夠稱之為“智能安防”的程度。

提高抓拍能力,要求的是“算力”,提高算法迭代的效率,要求的是“算法”,而消滅“數據孤島”,則要求的是“大數據”。

因此,阻礙安防行業向“智能安防”發展的三大難題,也就是橫在我們面前的“三座大山”,就是“算力”、“算法”和“大數據”。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支撐“算力”的背後,是攝像機芯片,從2016年至今,算力分別經歷了0.3T、0.66T到4T的更迭,據悉,今年二季度將達到16T的算力。

雖然算力在不斷髮展,設置在安防攝像機裡的芯片卻大部分依舊停留在0.66T算力的狀態。目前4T算力的攝像機可以同時識別幾百張人臉,而0.66T算力的攝像機就只能識別二十張人臉而已。

應用在城市安防領域,一旦犯罪嫌疑人流竄入人群擁堵的場所之中,那麼同時抓拍幾張甚至上百張人臉並進行識別,只會讓“腦容量”有限的0.66T算力攝像機“腦袋炸了”。

再者,當前的安防攝像頭主要功能用於“識人”和“識車”,想要在複雜的場景精準定位,就需要更多“維度”的畫像,比如某個人的髮型、衣著、飾品或是手持的物件,但是我們的安防攝像機還“看不懂”這些東西,也就是沒有相應的“算法”。

這就需要一個開放的算法訓練平臺,可以讓智能安防系統不斷“學習”,具備除“找人”和“找車”以外的更全面的識別能力,而這正是公安機關所需要的智能安防新時代的算法。

當前對於安防攝像機來說,有一個“視頻雲”的概念。傳統的安防廠商認為,所謂“視頻雲”,是基於一個巨大的中心,連接所有的視頻。

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個誤區——雲服務器必須要部署在有足夠權重的地方,以公安系統為例,最起碼是省廳或者市局。

但在安防領域,“視頻雲”所提到的“雲”更應當理解成一種技術,只要能滿足數據的共享和整體的架構,保證互通,那就是“雲”,這跟部署在哪裡,是大是小,沒有關係。

這是一朵“物理分散但邏輯統一”的雲,而背後所依託的就是健壯的“大數據平臺”。

而只有當翻越了算力、算法和大數據這三座大山以後,我們才有可能走向智能安防的新時代。

幸運的是,華為在這個關鍵的拐點站了出來。

華為的“靠山”

其實早在2012年第十一屆安博會上,華為就已經宣佈“正式進軍安防領域”,當時還被業界笑稱“狼來了”。

但一直到去年的第十四屆安博會上,華為才放出了全棧全場景AI,告訴業界,華為安防真的“狼”來了。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在這“銷聲匿跡”的六年裡,華為做了兩件事:強化自己、等待時機。

“強化自己”,我前面說到,4T算力的芯片已經成熟,當前更是突破了16T的瓶頸,恰巧的是,這兩個級別算力的芯片都是由華為實現的。

在2018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首次發佈了“昇騰310”和“昇騰910”兩款芯片,前者是16T算力的“極致高效計算低功耗AI SoC”芯片,後者在16位情況下算力可達256T,8位更是能夠達到驚人512T,並且可以做到1024個昇騰910芯片的集聯,當前單芯片計算密度最大,適合於大規模分佈式訓練。

這兩款芯片意味著什麼?過去,算法的迭代可能需要數月時間,而有了高算力的芯片以後,這個時間將會縮短到幾分鐘之內。同時,過去人像抓拍的數量大概是20到30張,現在保守測試達到了300張,而且算力還有充裕,一下子將數量提升了十倍。

有了強大算力的支撐,華為開始在“智能”和“算法”上做文章。

我們所說的“智能安防”,並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安防攝像機都需要使用智能攝像機,也不是說當前智慧城市所既有安裝的普通攝像頭都需要全部報廢淘汰。如果真是這樣,這對資源是極大的浪費,也配不上“智能”一詞。

華為當前實現的,是對普通攝像機的“同化”。也就是說,智能攝像機,只需要一根網線的聯通,就可以幫助三臺甚至以上的普通攝像機實現“智能化”,以“1拖N”的方式,將普通攝像機平滑升級成智能攝像機,並且隨著算力的進一步升級,這個“N”還會放大。

當前不論任何行業,都在強調“軟件定義”的概念。在華為看來,“軟件定義”代表著未來,代表著行業,代表著生產力。只有將攝像機“軟件定義”,它們才會擺脫“出生定終生”的枷鎖,做到自我學習、成長、進化,並且根據需求靈活定義,迭代算法。

在算法層面,華為先是推出了“非約束算法”——突破過去不能戴墨鏡、口罩,端正擺拍才能識別的落後算法,在非約束場景裡,無論目標變換怎樣的裝束、身形和移動方式,都可以完全識別。

現在又第一個提出打造“算法商城”的概念,可以對某些特定物品的算法通過類似APP方式的按需加載,將通用攝像機變成專有攝像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用戶的寵物丟了,根據成熟的“找寵物”算法,一臺通用攝像機就能變成專門用來找寵物的專有攝像機。

而對於大數據,當前有很多企業表示,通過開源的方式,自己擁有了大數據。但是以安卓手機為例,我們不難發現,安卓手機總是會出現使用卡頓的情況,並且會隨著使用時長的增加而變得愈發明顯。這就是因為安卓是開源系統,開源的就意味著“代碼寫標準”,但顯然,並不是所有的代碼都是可用的。

所以,從mate9手機開始,華為就已經源於開源、優於開源並且迴歸開源,做“非傳統意義上的開源手機”。同理於大數據也是一樣,華為要自己來做開源社區的主力貢獻者,摒棄“拿來主義”。

這樣一來,與傳統安防廠商處理單一視頻數據不同的是,基於自研的大數據平臺,華為可以做到視頻和景物全數據的融合,分析能力強於了業界整整100倍。

最終,讓數據從端到雲完整貫穿,再依託強大的大數據平臺,實現警務工作流程從過去發現案件、調取監控、分析、追查到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潛在風險並提前布控,完成從“洞見”到“預見”的變革。

簡單來說,就是做到了“算力普惠易得,充裕且經濟;算法持續演進,豐富求聰明;數據多維融合,標準且安全”。而這橫在行業裡成為阻擋他人前行的三座大山,反而在技術實現突破後,成為了華為的三大“靠山”。

隨著自身在算力、算法和大數據能力上的不斷提升,華為終於在2017年底找到了真正切入安防領域的最佳時機,經由董事會決定把智能安防作為華為的新方向,因此也就成立了華為中國企業安平系統部。

這是一個時代的呼喚,要的是智能安防所需要的全部核心技術,這當中包括了AI芯片、聯接技術、傳輸技術、IT基礎設施、雲計算、大數據產品以及高效的能源和光伏產品,而這些,華為都有。

不僅如此,從決定投身安防事業開始,華為就已經為此在智能安防產品線準備了1500人的研發隊伍,在這背後還有聚焦在雲和大數據上總計1.5萬人的研發隊伍,以及每年1千億人民幣以上的研發投入,最終服務智能安防行業。

智能安防的“三點倡議”

針對智能安防當前存在的“三座大山”,華為中國地區部副總裁、安平系統部總裁嶽坤在4月11日舉行的“2019中國智能安防行業峰會論壇”現場提出了“三點倡議”。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華為中國地區部副總裁、安平系統部總裁嶽坤

第一點倡議:把智能推向“全境”,實現真智能。

這叫做“全智能”,是華為堅定的追求,總加起來可以將其理解為三句話。

首先,從前端的攝像機到邊緣、到雲側,實現全部的智能進化,將算力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實現普惠AI。

其次,全智能是圍繞端邊雲完全協同的智能,不會像傳統安防一樣,彼此割裂,不僅可以實現算力的共享,更能夠實現算法和任務的協同。

最後,全智能還是基於貫穿端雲的大數據平臺,可以實現多維數據的融合,讓數據“慧”說話,實現從預判、預警到預防的全閉環流程。

基於“全智能”,安防行業會有怎樣的改變?

以當前的16T算力為例,華為可以在某個地區部署1000臺智能攝像機,並通過1拖N的方式,將該區域其他3000臺普通攝像頭平滑升級成智能攝像頭。最終實現的是全智能縣、全智能區、全智能市,最終一定是全社會。

同時,軟件定義攝像機,用戶通過加載算法,讓攝像機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靈活變化,並且打通數據,實現雲邊端的數據協同,做到真正的“真智能”。

第二點倡議:將解耦進行到底,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智能安防生態體系。

解耦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以安防行業為例,包括應用、硬件、平臺、數據在內,各個領域都應該由擅長和專業的廠家來完成,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實現以大數據架構為整個行業構建分層解耦的生態體系。

事實上,現在行業中存在很多“假解耦”。比如,在前端這一層是解耦的,在視圖庫裡面是解耦的,但是在中間層是沒有拉通的。真正的解耦是要以雲計算、大數據為底座,把硬件、平臺、數據、算法應用分層做到解耦。

華為的倡議是,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體系。因為只有客戶認同的體系,才能稱之為“生態體系”。華為的所有方案,從攝像機到警務雲平臺、智能大數據雲平臺都是標準的雲架構,所以華為安防的解耦是徹底的,這叫做“全棧雲”。

第三點倡議:將智能平臺場景化,戰果快、易部署。

傳統的安防服務,就像是幾十年前的商品房一樣,尊崇著“毛坯房+定製化裝修”的模式。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肯定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於選擇“精裝修+業主軟裝修”的模式,因為這不僅可以加速工程建設的進度,對於用戶來說,選擇更多,也更加可控。

所以,智能安防要做的,是“全場景”的服務。以交警執法為例,在當前的執法過程中,實際有30%-40%的案例是通過後臺執法進行的,細分到不同的省、市、地區,不同的時間、天氣、街道、車輛和人,千變萬化的場景已經無法用數字來進行計算。

這時就要求一套標準化的安防體系,從前端採集到傳輸再到業務平臺,實現全面覆蓋,至少在面向公安客戶的時候,華為可以在任何場景滿足安防所需要的解決方案。

而當這“三點倡議”全部實現以後,我們的安防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就是:不再有區域間的劃分,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使用需求,打破煙囪林立的行業現狀,給未來一個開放的環境,支撐安防應用的百花齊放。

為什麼是華為

華為為什麼要佈局安防?用華為智能安防產品線總裁段愛國的話說就是“對業界太不滿意了”。

他疑惑,為什麼攝像機需要有線的供電和回傳?為什麼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無法形成網狀的立體結構?為什麼只能對每一個個體進行簡單的識別,而無法實現整個物理世界3D的重建?

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安防行業並沒能誕生所謂“真正的大廠”。

就以“智能視頻雲”為例,華為第一次對視頻雲進行調查時發現,整個業界都還以華為在SDS傳輸時代的思考模式,做著華為在2G時代所做的產品。

具體來說,就是“一種業務一種設備,不同行業不同業務”。解析人臉需要單獨的算法,解析車輛有需要另一種算法,並且每一種算法都需要使用不同的服務器。這在華為看來,完全還停留在2G時代的水平。

華為要做的是什麼?就像5G摺疊屏手機帶給全行業的震撼一樣,要把5G時代的技術應用到智能安防行業。

除此以外,華為還能給安防行業帶來什麼?也就說,我們為什麼要選擇華為?

首先,自主可控。華為為安防行業提供全系列自主可控的芯片,這是深入骨髓的安全,不僅能夠確保安防本身的安全,上升到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以及公共安全,自主可控的芯片都可以保障這一點。

最後,開放黑土地。華為入局安防,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和一方田地,而是整個行業。華為要做的是高舉開放黑土地的大旗,以一家之力,通過洞察公安客戶的需求,整合平臺,進行標準化和規範化的革新,打造真正面向未來的黑土地。

寫在最後

如果說5G手機的問世,是華為在手機行業取得的一次優異的成績,也宣告著華為“第一次革新”的告一段落。那麼入局智能安防,將會是華為未來的“第二次革新”。

也許業界會有聲音質疑——華為在建立“華為系”。但其實,華為所倡導建立的體系,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智能安防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華為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可替代”的,嶽坤也表示:“如果華為做的不好,隨時歡迎取代。”

而現在,華為作為“黑土地”,不會自己種植莊稼,而是要將土地的肥力和支撐體系建好,無論是算法、應用還是服務,擁抱所有業界夥伴的接入,最終實現百花齊放。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最終會長出健壯的枝丫,也會結出累累的碩果。

華為的     “ 第二次革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