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向煤礦工人致敬!——600米礦井下采訪手記

有著“烏金之海”之稱的烏海,因煤而建,因煤而興。幾十年來,一代代煤礦工人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記者一行滿懷著對煤礦工人的崇敬心情,來到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烏海能源公司黃白茨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深入到井下600米、徒步2.5公里的綜採工作面,進行了一次難忘的體驗式採訪。

黃白茨煤礦於1958年建礦,最初的名字為東方紅煤礦,是烏海市最早開採的煤礦之一。最初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120萬噸,目前年產量是90萬噸,預計生產年限還有20年。這裡現有工人916名,平均年齡為41歲。

絨衣、絨褲、長襪、外套、水靴、安全帽、礦燈……穿戴一番,記者們已經是滿頭大汗。“井下常年溫度是15度,而且比較潮溼,需要多穿一些。咱們下去的時間為中午的檢修時間,浮塵也會少些。”帶領我們採訪的綜掘二隊黨支部書記賈軍虎對大家說。

就要下井了!太激動了!在井口,心潮澎湃的記者們卻被工作人員攔下了。“請檢查一下,各位身上是否還有電子設備。黃白茨煤礦屬於高瓦斯煤礦,任何沒有防爆功能的電子產品都有可能引發事故。”短短的一句話,瞬間將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攝影記者王曉博的心情則更為複雜,直呼不能拍到井下的畫面太遺憾了。正在這時,烏海能源公司新聞中心工作人員遞上了一臺防爆相機。正是依靠著這臺相機,記者一行拍下了終身難忘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乘坐著“猴車”(架空乘人裝置),記者一行開始了7分鐘的井下文化長廊之旅。“爸爸,注意安全,我和媽媽在家等你。”“老公,一定要按照規定作業,下班第一時間就回家。”……長廊上粘貼的一句句標語,以及呈現礦工們文化生活的照片,讓這個幽暗潮溼的巷道顯得十分溫馨。

下了猴車,就來到了1002大巷的入口。這是一條長為1050米的巷道,巷道中間為輔助運輸軌道,兩側為人行道,每側可容納2人通行。人行道因建設的時間久遠,已經有些坑窪不平。

一行人走了25分鐘,終於抵達1002大巷末端,進入到912軌道上山入口。相比之前的1050米,這段路程光線更加微弱,路面更加坑窪。依靠著頭頂礦燈散發出的光芒,一行人屏住呼吸,有些吃力地行進著。

15分鐘後,大家終於抵達綜採工作面,見到了切割煤炭的龐然大物——採煤機。檢修班班長張新慶談到井下工作,黝黑的臉上露出了白白的牙齒:“每天生產前必須要檢修,弟兄們的命就在我們手裡,不能有絲毫馬虎。”

告別張新慶,記者一行又採訪了變電工張廣紅、乳化液泵站工王學軍、安檢員王玉祥,瓦檢員王立虎,他們都是吃過早餐後於7點46分下礦。在井下工作8個小時,他們才能回到井上吃當日的第二頓飯。

約定時間已到,記者一行結束了採訪,開始返程。細心的賈軍虎很快發現了兩位同事走路有些異樣,關切地說:“腳不舒服吧?磨出泡了吧?井下的工作就是很辛苦,大家剛來的時候都不適應,我剛工作下井的時候,一個月就瘦了20多斤。”

從下井到回到地面,不過3個小時的時間。記者一行穿著的嶄新工服已經覆蓋上了黑黑的煤灰,白白的手套也已經髒得不像樣子。再看著彼此熊貓一樣的面孔,大家卻都沒有笑出來。“向勞動者致敬!向煤礦工人致敬!”大家異口同聲地呼喊出此時內心最想表達的話語。(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丁燕 於海東 薛來 王曉博 郝飈 高晨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