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大学教师范伟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死循环的问题,从历史,人文,职业化,经济,各方面因素都有

1.山西的经济主体因素。山西一直是一个煤炭大省,那么作为省会的太原市也一直是依赖于煤炭经济的发展,在煤炭经济开始下滑的时候,太原以及山西的经济收到了极大的打击,虽然一直在通过调控煤炭市场来缓解就业压力,但仍未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

2.山西的历史因素。在历史上,山西一直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特别是在阎锡山时代,山西以自己的实力,固守于中部地区,这样使得在与外界的沟通以及信息的传达上有一定的落后性,所以在解放后的发展也是以自身资源为主进行发展;

3.山西的文化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民间流传的『山西的娃娃,离不开妈妈』,的确,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愿意回乡,待在父母身边,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种情况近几年有所缓解,但是,省会城市的吸引力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下降,出来打工的人员,更愿意去北上广;

4.太原的经济转型尴尬。太原依托于山西的经济转型力量,在近几年不断的开发旅游,想把太原做成一个旅游城市,但是自身的魅力无法吸引外来游客;同时在整体的市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见机行事,哄抬物价,提高房产,导致很多人才在此过程中处于失望的状态,因而流失;

5.太原的创业潮失败。太原市政府一直提倡人们创业,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让人失望。高新开发区,第一个企业集中的地方,创业者的天堂,但是很多人投机取巧,将办公大楼变为投资大楼,(从开发商手上买下再转租给创业者)大多数人的创业梦因为高额的房租导致破碎,高新区从2013年以后,开始变得荒凉。高新产业园区,这是一个起初免房租的地区,但是刚开始能进去的企业却不是创业企业,是58同城,政府项目等成型企业,最后开始收租时,也让很多的创业者望而却步;创业潮的失败导致2013至今,太原缺失了大量的黄金企业,黄金岗位及人才,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率过大;

6.企业的职业化较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一直属于绝对的重要部门,但是在太原市的大部分企业中,人力资源是归于行政部门,甚至是其他部门兼任,或者老板一人说了算,其实这种情况下也就说明了,这个城市的整体职业化太弱,没有人力资源部门的整合,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整体大环境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家急功近利,所以重视的是成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核心人才,这也是一个企业的通病。

7.地铁及二青会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很多人认为地铁和二青会会给太原带来重生,但是是否会变好不说,且看目前地铁修建及二青会给太原房价及物价带来的影响,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了大多数商家圈钱的噱头,如此情况,如何留住人才,同样的情况,我为什么要在太原?同样的薪资,我为什么要在太原?

归根揭底,太原的人才不是从单方面能认知的,很大程度上是外界因素导致人才本身不愿意留在这里,所以,太原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太原市整体企业及整体经济的未来。


穆头叔叔


我一个高中同学。大学在天津上的,在北京飘了9年,IT行业,每月工资到手2万5左右,房租5000,吃喝拉撒5000。每月至少能攒15000。在北京买不起房。想在太原工作。结果在太原找了份工作到手月薪5000。还经常出差。房租1500,吃喝拉撒2000,每月能攒1500,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干了不到3个月又回去北漂了。哎,这只是个缩影。山西能留住人才吗?


海军825


看到楼主的提问,这个问题看似很大,但是很实际。

作为一名90后,我身边的朋友但凡毕业后待在太原工作的,基本是家里帮忙安排工作,或者在太原先找个工作先干着。

有本事有能力的还是外出了。太原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没有高新的产业来留得住人。像一线城市有很多新兴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试用期就会给员工上社保。找工作可以找到周末双休的,并不难。

另外,有相对合理晋升制度。

太原首先产业主要还是单一,像清控算太原很不错的办公楼了吧,但是在一线城市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办公楼,另外清控有一部分都是山西本土的公司。外来的公司并不多。

一个城市想要留住人才,一定是制度放宽,增加大型企业,一些高科技企业。这样很多从外回来的山西人,能找到合适工作,拿到合适工资,才能吸引人才。

太原,周末双休的工作不多,找到一个都不太容易,试用期有社保的公司还没怎么听说。

很多人,在大城市拿高工资习惯了,可能一下子回来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另外我身边接触的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还是觉得后悔。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安放不了灵魂。就是内心接受现况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Judy朱迪1226


关于这个问题,实事求是讲,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我来仔细分析:

一.客观原因:太原在2012年以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很多。出现高架桥、隧洞这种高大上的立体基础设施也就最近5年的事。这个背景交代一下。吸引或者留住人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传统意义上,大家对人才的定义就是高层次高学历高智商的复合型或者专业性很强的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产业,金融业中。

1. 高校:太原除过理工大学是211,就没有其他学校是211了,压根没有985。高校要发展,需要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院士等正高级教授,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人到了这种价格,抛出橄榄枝的高校数不胜数,山西的高校根本没有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住房、工资等)。这个是客观原因,没办法😭。

2.科研院所:山西境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少之又少,加之科研院所属于事业单位,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优秀科研人员加入,即便有人加入,受不了这种“不务正业”的管理方式,也黯然出走。

3.互联网企业,除过快递,外卖这种低端企业外,找不出一家响当当的互联网本土巨头。诸如阿里,腾讯,百度,网易这种企业大咖,在太原哪怕三级分公司也没有设立,非常被动啊。

4.高科技产业,高科技公司,创新是第一的。创新就不能拘泥于传统固有模式。要思维活跃,敢闯敢拼。晋商以前汇通天下,享誉中外,现在的山西人把晋商精神丢了,所以很难产生本地变革性的高科技产业。外省高科技产业,由于受本土官本位思想掣肘,不想来😭

5.金融业,各大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倒是有,但那是行政业务。像股票,外汇,期货,蚂蚁金服这种类型的金融业,山西很有局限,没有形成规模。

上述客观原因还是太原发展先天不足,不具备优势和魅力,吸引不住优秀人才。

二.主观原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喊了几十年,山西并没有彻底解放思想。只要条件具备的,绝大多数都想进体制,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体制,求稳定的多,求变革的少。这是山西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顽疾,只要不进体制内,在眼中都不是正儿八经得工作。但社会发展,政府只是引导,搞好服务,真正推动社会向前的是无数的小微企业和公司。可有学历的都想进体制,求稳定,谁去创新创造啊?还有政府服务意识有待解放,不能让来并投资企业觉得办事太难。一个靠关系看背景靠人脉才能办事的城市,肯定干不过靠能力靠本事多劳多得创新活跃的城市,因此,太原创新发展与中部的武汉,郑州,合肥都渐行渐远,更不能跟广州深圳杭州上海北京相比。

这都是太原乃至山西吸引不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希望多学学沿海发达城市,多学学国外发达国家,把思想解放了,认识变革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需要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套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慢慢求索吧😄


并州蜗牛


太原就不需要人才,或者说这里就没有人才生存的土壤。太原主要人群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官僚机构。这些地方不需要人才,人才也不会去这种地方。前段时间山西事业单位招人竟然要研究生学历,太原事业单位待遇可以普遍不到3000的工资,这就是太原招揽人才的诚意?十几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是为了来这些单位坐禅的吗?民间力量主要从事一些中小型服务业,主要以餐饮为主,这是个聚集人才的地方吗?显然不是!既然太原乃至山西上下都是这种格局气候,我想山西估计是不需要人才,这里与人才应该是有点误会。虽然有批判性,但我说的是实话。


用户275259882


太原留不住人才是个经常被大伙讨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说法不同,无所谓对错,都有道理。对此,我也有一些个人的几点认识,仅供参考。



首先,所谓人才的标准应该以开放的角度来看待。现阶段对于太原来说,一味强调985、211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全国前三的专业排名等条件,不一定是先进的理念。说实话,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个别效益好的国营企业能容得下、养的起一部分高学历人才,太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放眼望去,太原的引进人才政策不错,待遇不低,可是门槛还是太高。太原难道比无锡、西安、郑州等地区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吗?这可是经历尴尬的二次修订的标准。

太原至少得让在山西读书的大学生(包括晋生和非晋生)和在外地读书的山西人也能享受一些政策优惠吧?

第二,太原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期,虽然说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本质在短期内难以蜕变,但必须加快各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引资工作。没有大的工业实体项目,仅靠拆迁建设和基本不招工的老态龙钟的企业,如何能留住人才?

最起码也得让外地读书的山西人愿意回来工作,在山西读书的大学生可以在太原找到就业岗位吧。总得有个生活来源养家糊口吧,太原做不到的话,只能客走他乡了。

第三,太原人力部门和一些老牌的大中型企业也得在人才使用上进行对标,思想上有所转变才行 。再也不能动不动口出"一毛钱能买十一个大学生,一分都不值"的言论;另外要用好人才。再也不能出现"一年进五个博士,五年内基本走光"的尴尬情况出现。



现在各大城市都在抢人而不是抢人才,人口红利对当地经济拉动十分显著。一个老动者能落户扎根在太原,就意味着不仅有用工充足,而且大量的资金将涌向太原,并且是长久效应。反观目前太原人大量在北上广等地打拼,有一部分人就要购房和生活,繁衍后代,那几个家庭,几代人的积蓄就得给北上广等地贡献了,太原岂不是越来越穷吗?


茗茶泉水


太原之所以留不往人才,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好多人才回来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老王的孩子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学的化学分析,很优秀,想回太原发展,但找来找去,硬是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单位,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工资待遇低的可怜,无奈去了东莞。二是太原人的观念还是比较封闭落后。对人才引进还是不太重视,既使人才进来,也有一种排外,妒忌思想,没有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大显身手的环境。所以太原要想大发展,没有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是绝对不行的。


二牛144548898


“太原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啍,你压根就不是太原需要的人才!

举个例子,太原某企业研究出的高分子碳纤维材料,你能研究出来吗?那个企业也不乏211、985毕业的青年俊才,他们乐于事业、热爱研究,不攀比,不计较,敬专业,立志为国争光。

学了几年it啥的,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如果想挣比地区平均工资高的高薪,你去那些地方的产业链条上挣得了,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仅仅高薪就能决定的。

龙城太原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也记录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真正的人才对太原的贡献。

你真要是创新创造人才,太原也一定会对得起你。


元来木土1


这就要说明一个现实,全国大部分城市都留不住人才,国家也留不住人才,跑到了美国。

我还要跟题主说明,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局部现象,没有数据不能说明太原留不住人才。但我还是想具体说下这个问题,引申一下。根据题主人才的定义,应该就是指本科及以上学历,这要从资本视角,宏观微观两个角度。

第一,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在我国属于超前教育。大学教育发展源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科研需求提高,从而提高高校数量。这是发达国家在产业资本转移出去进入金融资本阶段时,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目前处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跨越阶段,也就是俗称的中等收入陷阱时期。特别是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产业资本国家,产业工人需求占主要地位。大学扩招生产出的人才一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为没有那么多岗位。结果就是高端大学都成了留美预备队,出现科研劳动力过剩和科研资本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

第二,因为我国开始向金融资本过渡,国内也出现大量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使很多大学生毕业有地方可去,留学生和海外人才也愿意回国。但这些产业往往集中在一线城市,所以无论资本还是劳动力都在往一线集中,使一线城市又出现科研劳动力过剩的结果。

再从微观角度去看太原,太原本身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以重工业企业为主,比如太钢太重晋机焦煤等,但还是不够,特别是相当部分企业严重亏损,劳动力承载衰弱,包袱重。

在缺少高新技术产业加持下,大学生往往陷入毕业即失业,拖关系找稳定工作的窘境,通常都会离开太原去一线城市。可我前面也说了,一线城市劳动力过剩,竞争压力巨大下又会挤出大量人才回乡。结果就是大部分北漂都会黯然回家拖关系找个稳定工作,留在一线城市的大部分还都是女孩。

目前看这种一线城市吸纳并排挤其他城市人才的现象会一直持续,改善这种现象很简单,就是大量资本投入。但现阶段太原财政主要精力集中在基建,综改区能走多远任重道远,可能需要省里和中央的全力扶持。


卧家人


要留人才至少也该出台一些留人政策。

1.最简单的,留住高新企业,留下科技企业。在全国地价高的环境下,我觉得太原应该积极拉拢科技企业,出台政策,为企业减少用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2.同时要为留下人才做准备,为他们提供特惠房,住房补贴等,有了企业,有了人才,还愁发展不起来吗?

3.别每天就知道城建,拆房,拆除一堆“拆二代”,“败家子”,只会扰乱社会风气。城建好了,有高架桥,有快速路,有地铁。如果住的都是地痞流氓,住的都是“拆二代”。那这种城市可以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4.做好维护好治安的攻坚战。看看太原平阳路的交通,乱死了。人行道停着车,人们走在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在机动车道。更有甚者,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

5.太原应该好好想想如何进行城建规划。别就知道买地皮,拉财政。大部分小区外面没有停车位,没有公园,没有学校。人们买着高价房,生活基本需求没保障。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科技人才,说到底是人,也需要生活。你们领导卖地时,少卖点儿,或是做一下协定,不许要求建菜市场,学校,或者小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