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国粹”。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是清末设色绢本京剧人物图包含一百幅京剧人物造型装扮图。此图册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京剧历史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百幅京剧人物图》清末设色绢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