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為什麼好人似的領導,和對子女付出最無私的愛的長輩,在做了非常長時間的辛苦努力後,還要面對下屬失敗後的埋怨,子女長大以後可能出現的冰冷無情呢?

我家的一個表叔,家裡面兩個孩子從小到大照顧的無微不至。大女兒不喜歡吃蔥,小兒子不喜歡吃蒜,他家兒子比我小一歲,也是我們一起玩到大的朋友。我從小去他們家就習慣了,表叔表嬸一定要把兩個孩子吃的分開,沒放蔥的和沒放蒜的各準備一份,包括去別人家玩也會精挑細選。

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喂孫子吃飯的奶奶

這些年他們家大女兒在浙江工作,小兒子在四川老家,去年我表叔得食道癌要做手術了,大的女兒知道這個消息以後一個月才到家,小兒子陪著表叔上了手術檯,下手術檯送到重症監護室以後,就回家忙自己的事,直到表叔出院才去接他。

可能沒人做過詳細的統計,也不知道這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反正我每次看到那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追著孩子餵飯,給一個幾歲大哭鬧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我就會瞬間想起當年表叔表嬸和我表姐表弟的事。

道德經第5章的開篇兩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初讀的時候我挺反感的。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會產生感情,都會有情緒的表現。如果養過寵物的人就會知道,別看它不會說話,時間一久它就會和人產生感情。更何況是人呢?

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撒氣爾夫人

道德經卻說天地是沒有感情的,把萬事萬物都當作百姓家裡用稻草紮成的狗,這個我們還可以接受,反正誰也沒見過上帝的樣子,但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表達的就已經落實到具體的人,我們接受起來就很困難。何為聖人?就是那些被我們視為偉大的人,那些成功的人,那些處在領導位置上的人,那些比我們年長的人,我們的父母長輩,難道他們也只有把我們當成“芻狗”一樣對待,才能成為“聖人”嗎?

如果我們要想成為成功的人,也要把我們身邊的人當成“芻狗”一樣對待,我們又從哪裡開始?怎樣處理呢?道德經在2000年多年前說的這句話,究竟對還是不對呢?

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稻草人

20年前我還沒選擇養蜜蜂之前,曾經做過電腦硬件銷售的生意,有一個不到10個人的團隊,我們吃住都在一起,有什麼事大家都一起商量著辦,幹得最好的時候突然就失敗了,一批貨被別人卷跑了,大家一下就陷入了絕境,瞬間就各奔東西,各謀生路去了。

後來陸陸續續又接上頭有聯繫的人,和我再聊起這段時光的時候,都會誇我是個好人,不過他們也會含蓄的批評我,那時候要是能夠嚴格一點,對每個人都按制度管理,也許我們就不會出那麼大的紕漏,今天說不定還創造一個非常輝煌的公司。

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邊開會邊吃早餐

歷史上項羽是一個愛心爆棚的人,他見到每一個受傷的士兵都會心痛流淚。劉邦卻是個無情的種,被項羽大軍追捕的時候,在逃生的路上居然把自己兩個孩子一腳踹下了車。

雖然歷史不可以假設,歷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但是如果我們大膽的做一個推斷,假如項羽戰勝了劉邦,從他個人的性格來分析,他可能還是會回到楚地做他的王,那天下不知道還要經歷多少年的戰亂?還有多少生靈塗炭?

所以道德經這句“聖人不仁”,不是“聖人”不仁,是“聖人”之仁,是對天下的“仁”。

無私的愛結無情的果,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到底錯在哪?道德經第五章

從小培養的皇帝

所有成功的人,成功的父母,成功的領導,成就偉業的人都不會感情用事,萬事萬物都有他各自的命運,都在“道”的規律中運行。收起你個人感情的假“仁”吧!視萬事萬物為“芻狗”,世界會在你面前呈現一個輝煌的未來。

感謝您的閱讀,覺得我聊的在理的,請多多點贊和轉發,讓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做一點小事。

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網絡用名“蜂聞言事”,見風就是雨,事是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我們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