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掌握控制權,就別聽”因無私故能成其私”忽悠,道德經七章正解

正確的理念指導一個人一生的走向。錯誤的理論毀掉的是幾代人辛苦奮鬥的光陰。

道德經第7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沒掌握控制權,就別聽”因無私故能成其私”忽悠,道德經七章正解

聖雄甘地的雕像

翻譯成現在的語言,用咱們老百姓的話說,天長地久,天和地呀,永遠存在,沒有時間期限,直到永遠。為什麼天地能夠這麼長久呢?因為他不是為自己而生的,它也不生,所以它能長生。因此那些個聖人,成功的人啊!也就觀察到了這個基本的原理,也按照這個基本的道理做人做事,他們總是大公無私的付出,所以才會因為他們的無私,因為他們無私的奉獻而最後得到了自我的滿足,即使到了今天,他們生命都已經消失了,但他們雖死猶生,他們因他們的無私而成就了最大的自私。

我想這應該是大家公認的對道德經第七章原文的理解。

而且大家在解釋這個道理的時候,還會用從古到今的成功的人,偉大的人舉例來論證它的正確性。在我生命中的前半段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也是認可這個理解方式的。而且在我做事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也都是按照這個指導意見去做的。

沒掌握控制權,就別聽”因無私故能成其私”忽悠,道德經七章正解

眼角膜捐獻者的無私奉獻

當我在事業的道路上遭遇巨大的失敗,回頭總結自己走過來的這些路,重新審視自己每一個階段的對待自己,對待身邊的人,對待合作的人,對待利益,把所有和我相處過程中的這些人和事都過了一遍,才真正理解這個理論。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如果單純理解這句話我們是不能明白它真正的含義的,“天上一日,人間千年”。我把1萬年縮短到一天的時間內,咱們再看天地宇宙間的變化,它的生長繁殖如果可以用現在的技術還原的話,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過程。

在多篇論述這章的文案中,作者都會列舉很多歷史偉人。

沒掌握控制權,就別聽”因無私故能成其私”忽悠,道德經七章正解

劉邦雕像

比如劉邦,因為他為民為天下除暴秦,所以最後推翻了秦朝的統治,自己登上了帝位,成為中國歷史上,人類歷史中永遠存在的符號。

又比如朱元璋乞丐出身,為天下黎民百姓著想,推翻當時腐朽的國家政權,建立了三百年的大明王朝。

又比如日本的經營大神稻盛和夫在他自傳裡講的,當他擔任京瓷老總以後,一心只有為所有的員工著想,才最後帶領企業走向了輝煌。

這些案例和成功的事實曾經也是我認真研究學習的對象,可惜的是我當年只是學了點皮毛就開始使用,而沒理解道德經真正的精華,所以才會導致後來的重大失敗。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瞭解具體的經歷,我就不公開分享了。

但是作者們都異口同聲,全都不會講這些人物在獲得控制權之前的故事經歷。

沒有生就沒有永生,沒有自私也就沒有無私,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講了,“道可道,非常道”,又在這章裡說了,“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只有掌握了控制權的人,才有生的可能,才有資格談“無私故能成其私”。

沒掌握控制權,就別聽”因無私故能成其私”忽悠,道德經七章正解

牧師

當年的劉邦如果沒有天大的自私就沒有戰勝戰爭對手的可能,何談“無私”?

當年的朱元璋沒有自私的心理和準備,也不可能斬殺小明王,放棄義兄,戰勝陳友諒,也就沒有大明王朝的江山。

稻盛和夫沒有個人強烈自私的追求,連競爭上崗的可能性都沒有,又怎麼可能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封神?

身在其位謀其政,掌握了控制權的人,應該而且必須“以其無私”才能“成其私”。他沒有選擇,他必須隱藏自己的自私,才能團結絕大部分人一起成就事業,但是如果還沒有掌握控制權之前,可千萬別被這句話的表象迷惑,否則你永遠沒有機會實踐這章講的表面現象。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覺得我聊得在理,就請多多點贊和轉發,讓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做點小事。

我是陳志國,網絡用名“蜂聞言事”,我見風就是雨,事是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