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幼儿喂养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手机用户94233146477


关于婴幼儿喂养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很多新手宝妈第一次喂养都比较紧张,不是过度喂同一种食物,就是忙东忙西忘记时间喂养,其实不必烦恼,科学喂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勿大人用嘴咀嚼后喂养

很多爷爷奶奶辈的长辈们还遵循老一辈的“嘴对嘴”喂养方式,首先不卫生,大人唾液里有很多病菌和有害细菌,口腔疾病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和隐性肝炎都会对婴幼儿造成无抵抗力的感染,大人的口腔内治病微生物一旦进入婴幼儿体内,会引发小儿腹泻,呕吐和肺炎高烧。要及时制止。

2、 切勿推迟喂养辅食

一般婴幼儿在第4-6个月大就应该及时补充辅食,有些孕妈妈认为自身的母乳充足就没必要添加其他类食物,其实这是错误的自我判断,科学依据证明,随着婴幼儿的身体生长速度在增快,婴儿的胃口在增加,如果只是喝奶,乳汁中的蛋白质单一性无法满足其他维生素的营养,假设婴儿体重8KG,则为每天需要喝足2400ML的蛋白质,母乳也会供不应求,这时候就需要添加辅食,补充其他类易消化的营养物质。

3、 切勿用鸡蛋代替主食

婴幼儿普遍不超过1周岁,都是喂奶居多,如果每餐都喂婴儿吃蛋类食物,肠胃尚未发育完全,消化酶不足就会引发婴儿肠胃负担,引发消化类腹泻,鸡蛋每天进食不超过1个。

4、 切勿用硬状食物代替泥状食物

尽量在6个月大的婴幼儿喂养辅食,用泥状食物训练幼儿的咀嚼肌肉的锻炼,激发乳牙生长。

不能用自制果汁喂给婴幼儿,首先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就被破坏掉了,喂养打成泥状的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可以刺激婴幼儿牙床和锻炼脸部咬嚼肌肉,是有很多好处的。

看了这么多喂养小知识,相信很多新手爸妈们学到了很多。希望各位小宝贝们和爸妈们一边学习一边快乐成长。

看J妈学堂主页的微头条,加入J妈粉丝圈,更多科学育儿知识在那里等你哦!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妈,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取得授权。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J妈学堂


最被广为流传的估计就是“被奶奶嫌弃奶水少”。有可能你比窦娥还冤!

月子里的时候因为给宝宝添加了奶粉,凡宝就恋上奶瓶,不吸母乳,没办法,只能用吸奶器了。问题来了,因为每次吸出来基本都是60ml左右,就被奶奶贴上了奶少的标签。从此宝宝只要不乖,就是奶少的罪。食疗,中药都试遍了,可惜依旧不奏效,还招来了乳腺炎!

医生诊断奶多导致堵塞,导致乳腺堵塞。开始我还不相信,怎么会!直到后面通乳的时候看大喷出来的乳汁都打湿了衣服,我竟无语凝噎... ...

除此之前还有很多被当做奶不够的情况,总结如下,宝妈们谨防踩雷。

被当做奶不够的常见情况

先吃母乳,后吃奶粉,母乳后得吃奶粉90ml才睡觉

在乳房上吃饱的孩子可以轻松瓶喂下90ml母乳或者奶粉,这真的啥也代表不了。低月龄的宝宝胃其实很小,瓶喂会灌下超过宝宝饭量的奶量,宝宝其实是被撑昏过去了。

吸奶器吸出来的奶太少

大多数妈妈和我开始一样喜欢用吸奶器衡量奶水,但奶水多少的标准不能依吸奶器吸出来的多少衡量,你要相信宝宝的小嘴巴,比吸奶器给力多了,而且奶水是源源不断产生的,不会吸完就没有了。btw,宝宝的小嘴巴很厉害的,很多乳腺不通的妈妈坚持亲喂,治好了多年的老毛病。

突然奶水比以前少了,想开始追奶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请仔细回忆和评估,你给宝宝的喂养方式是否有变,有没有做过导致回奶的行为,如果没有,可能是很多妈妈太过焦虑,有时候是睡眠不足,奶量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没关系,如果能放下焦虑改善睡眠,奶量就会恢复。

宝宝哄睡困难

很多家庭以为是因为奶水少造成的,诚然,宝宝没吃饱的确不容易睡踏实,到那时,还有些原因同样也会导致宝宝睡不踏实。比如胀气,衣服不舒服,长期养成抱睡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宝宝养成哄睡困难,落地醒。

宝宝每次吃奶都需要一小时/吃吃停停

小月龄的宝宝吃奶还不是特别有效率,自己的力气小,妈妈的乳腺管也未必完全通畅,吃奶对宝宝来说是个重体力劳动。妈妈如果发现宝宝吃奶的动作放缓,或者已经变成安慰式吮吸,可以拉拉宝宝的小手小脚小耳朵,或者动动乳房,如果反复折腾宝宝也不醒,那就让宝宝先睡觉。

乳房总是软软的,从来不涨奶

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供需平衡,是母乳妈妈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供需平衡是指,妈妈的乳房平时没有存奶,只有宝宝吸才产奶,不吸就没奶,宝宝吃的奶都是现产的。

宝宝屎/尿太少

每24小时小便6次以上就算正常,至于大便,只要颜色是金黄色,甚至有些偏绿,一天多次和几天一次都算正常。纯母乳宝宝的大便是软便,无论多久拉一次,都不会干硬导致排便困难,因此不存在便秘一说。纯母乳宝宝攒肚子的时候,大人可以帮宝宝揉肚子促进排便。

所以正确分辨太重要了,而不是统一都是奶水不够来背锅。

不管因为什么觉得自己奶不够,你应该做的是继续亲喂娃,娃嘴的吸吮会刺激乳头告诉大脑奶不够吃、请多产些,然后耐心等待3到5天给大脑反应时间,而不是引入奶瓶、奶粉、吸奶器、安抚奶嘴、乳盾等人工制品。

-————————

关注《凡妈学堂》,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做宝宝最好的引路人!

PS:【关注后私信我,免费领取价值万元育儿锦囊哟!】


凡妈学堂


我是二胎妈妈10年亲测和观察来击碎下面的误区:

1.不是母乳不够要补奶粉,而是因补了奶粉导致母乳不足。

母乳是按需供给,添加奶粉会减少孩子摄入量,进而降低产出。

孩子满月,百天和半岁前后三个猛涨期会有吃奶时间明显加长的情况,就是母乳供给量调整的原因。

我俩孩子都是纯母乳到4个月,因为上班增加其他的,俩孩子出生体重都在7-8斤

2.孩子睡觉轻,不能有声响,否则影响睡眠

亲测,我女儿满月时,深度睡眠连鞭炮都吵不醒。俩孩子也都是正常声音的生活,没有刻意保持安静,现在5岁和8岁,睡眠一直很好,在外面玩累了也能睡。而身边早教和朋友圈中刻意安静的孩子,其实睡眠过轻,很容易醒。

3.孩子不能早站,否则容易罗圈腿

孩子的发展有早有晚,这个遗传有关,但更多和科学早教有关,当孩子能力达到时,不用刻意延迟。女儿10个月自己从趴着起来开始了行走,11个月模仿打篮球的哥哥开始双脚跳,现在人称大长腿,笔直漂亮。

⚠️注意:学步车和学步带是拔苗助长,会引发腿型不好看。

4.孩子不开口说话就是语言发育迟缓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积累和输出。能听懂指令但不会说的孩子,可能只是没摸索到发音规律,理解力未必比会说简单词语的孩子差。当找到发音感觉时,很可能直接爆逻辑整句,而跳过了蹦词语阶段。


娴聊成长


对婴幼儿喂养的误区有多个方面,但本人认为,对婴幼儿喂养最大的误区至少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不能给婴幼儿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

前几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吃奶,吃奶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件事情就是睡眠,而且,主要的时间是用作睡眠。

孩子饿了自然会醒,会要奶吃,饿了就想找食吃是一切动物的天性。吃饱了之后还会接着睡觉。

有的时候婴儿是因为排便。或者是其他刺激醒了,但并不是饿了,并没有想吃奶的意思。这个时候家长只要把对婴儿的刺激排除就可以了,可是有些家长,一个劲儿的喂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个时候婴儿需要的是继续睡觉而不需要吃奶。

还有在很多的情况下,孩子是不应该抱在妈妈的怀里,可是却都抱在了妈妈怀里了。

很多婴幼儿正常生活的规律就是这样被打乱的。

第二点,由于不懂行的爱,不能给婴幼儿应有的自主的空间。

一般的情况下,婴儿从出生开始,基本上是二抬、三翻、五爬、六坐、周会走。

也就是说两个月的时候能抬头,三个月的时候能翻身,五个月的时候会爬,六个月的时候能坐起来、一周岁的时候就应该会走了。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在诸多的方面儿,本来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者是应该启发、培养与锻炼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家长都在替代孩子做。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可以持续替孩子做到上高中以上的年龄。(简直是在坑害孩子)

总而言之,婴幼儿(甚至是包括青少年)在很多方面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做好上面这两条,而派生出来的问题。


顺其自然方能久远


关于婴幼儿喂养的误区,我不能说是最大的误区,只能说是很多身边的朋友最常遇到的误区。就是关于钙的补充的问题。


某天接到电话,朋友A:“你家宝宝出生之后吃的什么牌子的钙?我也给我家宝宝补补”

我:“你的宝宝不是还没出生吗?”

朋友A:“我这不是提前准备吗,反正早晚都要吃”

类似于这种情况有很多,认为出生后不补充钙不行!宝宝哭闹,估计缺钙了!宝宝醒了就哭,估计缺钙了!宝宝怎么长这么慢,估计缺钙了!钙:“……🙄”

钙固然重要,钙营养的补充也很重要。但是建议从日常饮食中摄入钙,而不是额外补充。实际上对于0~6个月的婴儿来说,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都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因为母乳中的钙最适合宝宝,非常容易消化吸收,配方奶粉也会模仿母乳,添加足量的钙,所以只要喂养得当,并不需要额外补充。

需要补充什么?

需要补充的是维生素d,我们知道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钙的吸收有限,造成缺钙。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婴幼儿推荐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每天400IU。

但是母乳中的VD含量很低,需要额外给婴幼儿补充VD。一般来说建议出生后两周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

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是过犹不及,你给孩子补钙了吗?


美妞酷宝儿


孩子脾肺常虚,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但是并不是脾虚就得多吃,肺虚得多捂,这是非常大的误区。孩子脾虚容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者便秘,个别孩子还有身高体重,增长不良的情况,这些脾虚的症状多数都是与积食有关。明明是个小皮卡,非要当成油罐车。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临床上经常在各种节日后接诊不吃饭,口臭的孩子,我们临床医生也会戏称为‘’节后综合症‘’。所以越是脾虚的孩子,饮食上要软,少,淡。孩子肺虚主要表现在容易反复感冒。三天一小病,七天一大病,谁家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瓷娃娃‘’。不出汗就捂着,捂多了怕闪着,不出门儿不见人儿,就这样,还时不时流个鼻涕吓唬吓唬你。其实我们要正视孩子感冒这个问题。感冒是正邪交争的一个过程,因为孩子肺虚,又受外邪,本虚标实才会生病。如果赶上流感季,身边有手足口,或其他传染病的孩子,当然要避免接触,这是防止外邪侵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所以孩子不能捂的太多,注意加强锻炼,避免积食。中医有句育儿名言:“若欲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周绮医生


那时候大宝刚出生,先生当宝贝金蛋一样珍贵,很多时候完全不顾我的心情和想法,家里忽然多了一个宝贝,很是手忙脚乱,再加上家务事多,所以当时心情一直阴转大雨,有时候是倾盆大雨,后来就有朋友劝我,说是哺乳妈妈不能总是生气,如果生气奶水是有毒的,有新闻报道,说是孩子吃了极度伤心的妈妈的奶水,后来死了。

当时的每一天都过的稀里糊涂。那么造成母乳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刚出生下来,就要及时给他吸乳头,不管有没有奶水,而且只要他每天醒来,也要第一时间给他吸,直到吸到有奶水为止。

另外,喂养期妈妈的心情好坏,和奶水的多少和质量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哺乳期的妈妈长期处于心烦意乱忧心重重的状态,那么分泌的乳液反射也会变得没有规律,甚至会受到抑制,这种情况下,奶水就容易不多,宝宝吃到的多半是缺乏营养的奶水。

想要让宝宝吃到最佳状态的母乳,保持好心情非常重要,另外哺乳期妈妈要尽量保证自己睡的香,吃的好,睡眠太少会影响乳汁分泌,膳食也要均衡,多补充液体,从而制造出更多更好的奶水。


王书霞19


你好!在现代社会,婴幼儿的喂养误区数之不尽,有因为过度科学育儿发明的喂养误区,也有老一辈传统经验主义的喂养误区。比如,在婴儿小月龄就开始早早戒断夜奶,奉行整觉无夜奶规律;婴儿出生后要喂水、喂凉茶来开胃;满月的宝宝就可以喂米粥以填补母乳的不耐饿等等。

婴幼儿喂养的最大误区之一

奶瓶使用的泛滥

  1. 奶瓶无处不在。这里我用了“泛滥”二字。是的,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婴儿似乎是与奶瓶紧密相连的。大家可以试着上网搜索婴儿字眼,出来的图片大部分包含奶瓶,一个婴儿双手捧着奶瓶,或者被抱在大人怀里用奶瓶喂养着。您也可以到商场里观察一下,几乎所有的母婴店都会售卖奶瓶,商场内母婴室的指示牌上少不了奶瓶的图案。
  2. 奶瓶的使用风险。也许我们对于奶瓶的认识,只存在于奶瓶可以装配方奶或母乳,喂给婴儿喝,甚至觉得无比方便、人性化。但甚少人对奶瓶有风险方面的认识。根据我的母乳喂养指导案例中,因为给婴儿,尤其是3个月前的婴儿使用奶瓶而导致的母乳不足、乳头混淆、流速混淆超过40%。为什么说是奶瓶导致的呢?当一个小婴儿出生后,他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奶瓶,而不是妈妈的乳房,他认为这个冰冷的奶瓶就是妈妈;当妈妈尝试把乳房放进他的嘴巴时,他发现,乳头跟奶嘴是不一样的,乳汁的流速也比奶瓶的流速区别很大:喝起来更费力、不匀速。这么一来,宝宝自然会选择容易获取的方式,从而拒绝妈妈的乳房,最后妈妈的乳房没有得到足够的吸吮刺激,奶量逐渐下降......
  3. 喂水也是用奶瓶?很多家长会在宝宝满6个月后使用奶瓶给宝宝喂水,甚至喂米糊时也放进奶瓶让宝宝吸,我觉得是个比较奇怪的举动。这对于宝宝的口腔发育和牙齿排列方面不是一件有利的事,同时,使用奶瓶也是婴幼儿龋齿风险发生因素之一。

在对育儿、喂养方面有诸多不同观点的现在,我们应该通过靠谱渠道学习靠谱的育儿知识,包括喂养知识。怎么算靠谱呢?不只是听信经验主义的个别看法,而是学习有医学循证的育儿知识。简单点说,你也可以通过权威机构给出的育儿观点来做参考。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都建议:母乳喂养应持续至少6个月,并在6个月后添加辅食,继续母乳喂养,直至两岁或更久。


我是经国际母乳会培训的哺乳互助辅导,也是经国际生育教育协会培训的分娩导乐,已成功帮助过百位妈妈实现母乳喂养。如果你觉得回答有用,欢迎点赞;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孕哺知识,欢迎关注我!


喂爱妈妈之家


我觉得应该是好多家长以为咀嚼过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吧,其实这是不对的而且很不卫生,婴幼儿肠胃道功能弱,最好是吃纽萃特营养米粉这类的辅食,它不仅易消化吸收,而且还有营养,这样喂养也更科学。


用户1180372134786


爸爸夜里蹭饭,娃就不够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