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一更裡天黑黑,掌起那燈兒望兒歸……”

一曲《望兒歸》讓觀眾潸然淚下:盼兒歸的母親,卻把五個兒子送上了戰場。面對著國之危難,她雖心如刀絞,卻堅定萬分。這部由中國評劇院全新創排的大型評劇《母親》將於5月5-6日19:30,在唐山大劇院連演兩場。

接下來,小藝提前為大家盤點該劇的三大看點。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

評劇《母親》

演出時間

2019年5月5-6日19:30

演出票價

100/80/50/30元

看點一:評劇演繹真實的密雲母親

“《母親》的劇本靈感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說起《母親》這部戲,中國評劇院院長王亞勳滔滔不絕,這部鉅作中的主角及故事,在那個戰火硝煙的時代真實存在著。

據介紹,戲中的母親名叫鄧玉芬,原是京郊密雲的一個山村婦女。她原本與丈夫和五個兒子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日本侵華戰爭的硝煙很快將他們的生活打亂,也讓他們成了鬼子統治下的亡國奴。為了民族大義,鄧玉芬的丈夫和他們的五個兒子毅然參軍、援軍,支持八路軍與日本鬼子的鬥爭,最後均為國捐軀,鑄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這個感人的故事,也曾在戰爭紀念活動時所提到,說“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鄧玉芬英雄母親的形象被歷史所記住,密雲有一座鄧玉芬的雕像,這位母親仍然站在村頭,守望著山口,懷裡抱著一雙軍鞋,就在她送走丈夫和兒子的那個山頭,盼著他們歸來。

王亞勳院長坦言,這部《母親》是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所創作。在他看來,密雲地區的敵後抗戰是全國抗戰的一個縮影,英雄母親鄧玉芬就是千千萬萬這樣母親的代表,是民族的象徵。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看點二:創作手法讓人痛徹心扉

說起《母親》的導演過程,導演張曼君介紹,其實這部劇醞釀了一年之久,如何讓這個故事更加鮮活、感人,成了這位擅長排演女性情感題材的著名導演犯了難。“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她的內心應該是很痛苦的、很悲壯的。”

表現母親這一角色的情感,在張曼君看來,並不是簡單的事。既要悲壯,卻又不失傷感;既要看上去這個人物內心平靜淡然,又能讓觀眾看著痛徹心扉。“所以我選用了倒敘加插敘的敘述方式,演員在臺上塑造人物時的無淚,卻讓觀眾更加為這個角色傷心動容。”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據介紹,《母親》一開場,鄧玉芬便是以年老的姿態登場亮相。全劇中,她就像是一個平靜的講述者,為觀眾講述著她那平淡而不平凡的人生:是怎麼與老漢成親,又是怎麼將孩子們一一送上戰場……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母親又是這些故事中的主角,或歡快或悲情的場面,盡顯這位母親內心的情感變化。

“儘管是反映抗戰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但在展現手法上並沒有特別血腥的戰爭場面,有的是中華民族淳樸的民風,有的是一個個鮮活的舞臺藝術形象,慈祥的母親、風趣的老漢、精靈般的孩子…。”王院長如是說,這些角色之間的情感表達以及面對生死所表現出的淡然,更讓人看著心痛,更能催人淚下。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看點三:一曲《望兒歸》貫徹全場催人淚下

為了更好的體現《母親》一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地域風格,劇中還適當引用當年的民歌及其相關元素,如:“民國二十六年,華北起狼煙”及根據冀東民歌“繡燈籠”而創作的該劇主題歌“望兒歸”等,以增加時代感和真實感。特別是貫穿全場的一曲《望兒歸》,不僅烘托了氣氛,更唱出了母親的心聲。

據介紹,該劇音樂唱腔設計將由中國評劇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王亞勳和中國評劇院國家評劇作曲家劉文田以及東方歌舞團音樂總監趙石軍共同擔任。走心入戲的音樂,則是他們共同的追求。

中國評劇院原創評劇《母親》5月5-6日以情點燃民族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