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涼州的龐德,轉投曹操之前鮮為人知的事蹟

三國良將系列之龐德(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提到三國時期以忠烈聞名的猛將,您的腦海馬上會浮現許多名字。而當中以慷慨赴死而被人熟知者,首推龐德。面對關羽的勸降不為所動,殞身殉節,被後世敬仰的大將,今天就來講述這位“白馬將軍”龐德的故事。

龐德字令明,漢陽郡豲道縣人。《三國志》龐德傳載“南安狟道人也”,實因建安年間漢陽郡一部被分出,設立南安郡,當時龐德顯然已經出生,若以出生時地名為準則應為漢陽郡。狟為豲的異體字,又有獂的寫法,據《水經注》記載“豲道,昔秦孝公西斬戎之豲王於此。應劭曰:豲戎邑也。”是說更早時期這裡是豲戎部族的地盤。綜合上述資料,龐德的籍貫實為漢陽郡豲道縣。

勇冠涼州的龐德,轉投曹操之前鮮為人知的事蹟

龐德重大事件之一——初隨馬騰,嶄露頭角

龐德年輕時在郡裡做吏,後來又到州里做從事。龐德何時起跟隨馬騰,史料並無記載。我們且看馬騰的相關事蹟,查尋龐德的蛛絲馬跡。

在《三國演義》中馬騰被塑造成忠於朝廷,一心向漢的大忠臣,討董十八路諸侯成員,衣帶詔刺殺曹操之外援。史實裡馬騰完全不是這種形象。他最初以鎮壓涼州羌人叛亂起家,拜偏將軍,可沒多久自己也打出叛旗,跟韓遂、王國一道造反。因為地處邊疆,東漢的精力都在剿滅中原黃巾之亂上,所以馬騰、韓遂這些人過得很是逍遙。直到初平三年(192)董卓進京,擔心後方馬騰這些人不老實,於是極力拉攏。馬騰、韓遂搖擺不定,等他們終於同意入夥帶兵來到長安,董卓卻已被王允、呂布誅殺多時,掌權者已換為李傕、郭汜。不過沒關係,大家都是關隴軍閥,李傕也拉攏馬騰、韓遂,拜馬騰為徵西將軍,屯於郿縣,拜韓遂為鎮西將軍,屯於金城。

所以,馬騰真正的起家道路是先造反後被招安,而且與董卓及李傕等涼州系軍閥之間關係不錯,根本與演義裡的形象大相徑庭。

為何要說這麼多馬騰,不是講龐德嗎?別急,這是為探尋龐德軍事生涯的起點。《三國志》龐德傳載“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初平年間指190—193年間,在馬騰192年接受李傕所授徵西將軍前乃是反賊,反賊當然不可能去平叛。那麼所謂龐德跟隨馬騰征討羌、氐部族的叛亂,只能在192年之後。

這又帶來一個問題。校尉在這個時期含金量遠比三國後期要高,是僅次於中郎將的職位,當時還遠沒有後期眾多的雜號將軍。簡單來說龐德這時已屬馬騰集團骨幹將領,如果他是在馬騰招安後才加入,那晉升速度稍顯太快。考慮到龐德做過州從事,轉入馬騰軍中擔任武職起點並不低。

馬騰當初應徵入伍是在中平四年(187),在征討少數民族叛亂中晉升為偏將軍。筆者認為龐德極有可能此時已追隨馬騰,才會有“數有功”這種記載。這些功勞是多年積累,只因中間做過幾年叛軍,不好在本傳中挑明,陳壽為尊者諱,沒有寫這些。

勇冠涼州的龐德,轉投曹操之前鮮為人知的事蹟

龐德重大事件之二——河東斬郭援

建安七年(202),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亡。三子袁尚得到多數人支持繼任,長子袁譚則自稱車騎將軍據守青州。曹操進攻袁譚,袁尚親自帶兵到黎陽救援。袁尚與曹操在黎陽相持不下,又任命大將郭援為河東太守,與幷州刺史高幹聯合從幷州出兵進攻河東,打算開闢第二戰場威脅曹操側翼。

這時袁氏兄弟矛盾還未激化,面對強敵曹操還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加上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出兵相助,使得郭援、高幹的部隊聲勢很大。河東郡本屬司隸校尉轄地,是曹操地盤,袁尚任命給郭援的河東太守是虛職,只有打下河東才有意義,所以郭援相當賣力。

很快河東郡各縣都被郭援攻破,此時袁尚勢力與關中地區已相距不遠,如果馬騰、韓遂等人與袁尚聯合起兵,曹操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司隸校尉鍾繇派張既為使者,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前往西北各諸侯處勸說,要他們派兵跟自己前去征討郭援。

憑藉鍾繇的名望與拉攏,馬騰等人決定支持曹操,討伐袁尚。馬騰派馬超為主將,率領一萬人參與鍾繇的軍事行動,龐德作為先鋒隨馬超出徵。

兩軍在平陽隔汾河相望,郭援自恃兵多,之前攻城略地士氣正高昂,未將對手放在眼裡,於是下令渡河進攻。關中聯軍在馬超指揮下不緊不慢,等到袁軍渡河過半時突然弓弩齊發,猛烈反擊。困在河中的袁軍死傷慘重,後續部隊越聚越多,在狹窄的河道里擁擠不堪。這時馬超一聲令下,龐德帶領剽悍的西涼勇士衝入已經亂作一團的敵軍,左突右砍,威風凜凜。不久袁軍突然崩潰,匈奴人開始成批投降。雖說馬超的半渡而擊策略給袁軍造成很大困擾,但兵力上袁軍仍然佔優,勝負尚未可知。本該有一番苦戰,不知怎麼突然結束了。

原來袁軍主將郭援居然在戰場上突然陣亡,見風向不對的南匈奴單于直接投降,而一同出兵的高幹也飛快逃回幷州,郭援部下群龍無首,頓時作鳥獸散。這才是導致袁軍大潰敗的原因。郭援畢竟是袁軍主將,大家都聽聞郭援已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誰知半天都沒找到郭援首級,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載,直到這天晚上,可能龐德回來得比較晚,也可能忙著慶功喝酒忘記了,自己弓鞬裡還有顆敵軍首級,猛然間想起,取出來給大家一看,鍾繇放聲痛哭。原來郭援竟然是鍾繇的親外甥,鍾繇對這個外甥很疼愛,感情極好。

龐德之前不知自己殺的就是郭援,更不知道郭援跟鍾繇的親戚關係,場面非常尷尬,龐德趕緊向鍾繇賠罪。鍾繇哭罷,對龐德說道:“援雖我甥,乃國賊也。卿何謝之?”並未怪罪龐德。公私分明的鐘繇也是曹魏重臣,今後將單獨講述他的事蹟,在此先不多展開。

龐德因斬殺郭援立下首功,被拜為中郎將、封都亭侯。與演義小說不同,戰場上親斬敵軍主將在史實的古代戰爭中極為罕見。一者大將並不輕易衝到前線拼殺,二者主將身邊都會有精銳部隊護衛,並不容易接近。郭援恰好性格上剛愎自用、爭強好勝,《三國志》鍾繇傳中有其對郭援的評價:“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輕敵導致郭援以身犯險,加上渡河時需要乘船,導致陣型混亂,最主要是郭援太過低估涼州兵的戰力,加上龐德勇不可當,直接斬殺郭援。這使袁軍原本的有利局面頃刻間煙消雲散,否則袁尚與曹操的對抗還要更加持久。從現存史料來看,龐德不知自己斬的就是郭援,那當他看到敵軍突然潰逃的場景,怕是也一臉迷茫,不知所為何故呢!

關羽因斬顏良被稱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龐德雖不知對方上將身份,卻是在正面交鋒中取其首級,著實厲害,無怪乎龐德被視為三國一流猛將,在演義中羅貫中為其加戲不少,增添許多作戰情節,因為龐德的勇猛確有史實支撐。

勇冠涼州的龐德,轉投曹操之前鮮為人知的事蹟

龐德重大事件之三——輾轉顛沛,追隨馬超

擊敗郭援後,馬騰被拜為徵南將軍,屯兵於三輔地區。

建安十年(205),曾被馬超擊敗的幷州刺史高幹再次反叛,聯合黑山軍首領張晟共同起兵。根據相關考證,張白騎很可能就是張晟,白騎是張晟的外號。

張晟在弘農叛亂,與幷州高幹遙相呼應。龐德隨馬騰征討,大破黑山軍,高幹則被曹操擊敗,在逃往荊州的路上被截殺。龐德追隨馬騰期間,與黑山叛軍、北方胡人多次交鋒,據《三國志》龐德傳載“每戰,常陷陣卻敵,勇冠騰軍。”表現非常突出,在馬騰軍中是首屈一指的猛將。

建安十三年(208),馬騰被張既說服前往鄴城擔任衛尉,實際是表示歸順曹操。不久馬騰家屬全部遷往鄴城,只有馬超留在關中,被拜為偏將軍接管馬騰舊部,龐德順勢成為馬超部下。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以徵張魯為名出兵關中,馬超拉攏韓遂等共十路軍閥組成關中聯軍,與曹操在潼關相持,龐德作為馬超重要部將隨軍出征。對於戰鬥過程,在徐晃篇、許褚篇分別有詳細介紹,龐德此戰亦無出奇之處,就不贅述了。只說一點,馬超三月籌劃起兵,曹操五月斬殺馬騰一家,所以馬超並非為報父仇起兵,恰恰相反,正是馬超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兄弟等全家人。

同年九月,潼關之戰以曹操有驚無險地勝利告終,龐德隨馬超退往涼州治所冀城。在這裡馬超恢復元氣再次起兵,席捲涼州大部,但受到許多當地官員反抗。

勇冠涼州的龐德,轉投曹操之前鮮為人知的事蹟

建安十九年(214),在夏侯淵與涼州本地官員的配合下,馬超失去冀城逃往漢中,龐德追隨馬超轉而投靠張魯。

龐德離開馬超之後的事情,下期將繼續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