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何能在“灭佛”浩劫之后迅速复兴?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从“三武灭佛”的结果看,“灭佛”确实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增强国家的财政军事实力。大量僧尼还俗,并被编入民籍,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利于发展生产,而且为封建国家的税收提供了不竭之源,而国家的征兵之源也得以保障。同时,大量的寺院财产被没收充公,给国家提供了不少资财,这就增强了国家的的财政军事实力。所以才有拓跋焘命50岁以下的沙门还俗,北周武帝“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周灭齐后,他又尽废齐境佛教,《广弘明集》卷十言,武帝使 “五众释民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唐武宗废佛,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而唐武宗还将废寺的铜像、磬、钟,统统销毁,用于铸币。所有铁像,铸做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可以说,毁佛毁得其所了。还是北周武帝用一句话道出了灭佛的好处:“自废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因为废佛,僧众还俗,出租调服徭役的人增多了,才能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何能在“灭佛”浩劫之后迅速复兴?

“灭佛”在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好处的同时,却使佛教事业惨遭重创。魏太武帝灭佛,将 “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后来虽消息泄露,沙门逃匿,佛经秘藏,但“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北周武帝废佛道,“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北周武帝灭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历代三宝记》卷十一曾载:“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周武法难为期虽短,但北方寺像扫地悉尽的结果,使僧徒流离颠沛,困难莫可名状。他们或以身殉法,或隐迹尘俗,或遁匿山林,或逃匿海隅,或入通道观。而从唐武宗对金属佛像、法器的处理以及拆毁寺院,没收寺院财产等措施来看,佛教遭受打击可谓惨重。总之,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在削弱佛教势力和影响等方面意义巨大。由于寺院经济被剥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被毁,经籍散佚,佛像被销,致使佛教失去了繁荣的必备条件,中国佛教于当时就不得不暂衰下去。

然而,历史好象与毁佛的武皇帝们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三武”死后,佛教便迅速复兴起来。北魏太武帝后,文成帝复兴佛教,认为太武毁佛是“有司失旨”。其恢复的措施是:“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 北周武帝灭佛禁道后,周宣帝即位,很快就“初复佛像及天尊像”。后外戚杨坚掌权,“复行佛、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守者,简令入道”, 自此佛教正式恢复。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下诏:“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改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主持,所司不得禁止。” 朝廷反佛的力量,表面上打击力很重,但接着便是佛教的迅速恢复和更大的发展,原因何在?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佛教兴盛的社会基础,即阶级压迫并没有什么改变。由于沙门享有免除政府赋役的特权,寺院就像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乐土,对下层劳动人民当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何能在“灭佛”浩劫之后迅速复兴?

佛教之所以迅速再兴,还在于统治者的扶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佛教也往往有助于最高统治者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列宁曾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 君王扶植佛教原因在于利用佛教,他们看准的正是僧侣阶层不可低估的“牧师职能”。皇帝用暴力“禁人为恶”,防止人民犯上;僧侣帮其“度人为善”,让人民自觉地放弃暴力,冀存来世。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目的,即在于此。所以上层人士信佛可以附庸风雅,穷苦平民信佛可以立即得到实惠的同时,佛教教义又使其精神得到慰藉,民众信佛何乐而不为?

另外,儒道的说教远不如佛教的吸引力大,可能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儒学让穷苦平民循规蹈矩,对来世也不抱什么希望,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其教义的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故而能够取得上层社会人士的信仰。从另一方面说,佛教却能解开儒教所造成的精神枷锁,让穷苦平民精神上获得解脱,对来世充满美好希望。教义的某些内容颇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例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说,可使受苦受难的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只要信佛,一切罪过,甚至死罪,也可幸免。这些方面,道教都相形见绌。另如,人都不免一死,佛教就从不说只要信佛便可不死,只而说信佛死了有个好去处,反正是否真有死无对证;而道教却公然扬言修成神仙可以不死,可以白日飞升,到天上或海上仙山去永远享乐,这种奇迹当然无从实现,于是宣传不免破产。这就决定在争取广大群众方面道教也不如佛教。

所以从佛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打击、抑制任何一门宗教仅仅靠消灭信徒的肉体是不能奏效的,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信徒的信仰。而问题的关键是“三武”都不能深刻剖析佛教泛滥的根源,把佛教泛滥的根源仅仅归因于佛教本身,而没有意识到由于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赋役负担过重从而皈依佛门这一重要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统治者的灭佛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而仅仅只是一种以强硬面目出现的对佛教发展的控制。一旦佛教发展速度减缓,重新纳入封建统治能够实施有效控制范围之内时,便又重新抬出佛教,用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之一。对此,吕思勉先生曾有论述:“佛狸废佛,别有用心;周武则特欲除宗教之弊,而非欲去教化之实。唐武宗,世皆言其废佛,实亦仅限制而已。限制则去其流弊之谓也。知宗教之不可无,而特欲去其流弊,可不谓之合于理乎?武宗之废佛固不久即复。然┅┅经此一番矫正,宗教之流弊遂渐祛,于物力少所耗费,而弊之中于人心者,亦日澹矣。” 因此,在“三武灭佛”时,佛教一度受到抑制,但并未消失,“三武”一死,佛教依旧普遍发展。

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何能在“灭佛”浩劫之后迅速复兴?

综上所述,“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也就是说“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当然,“三武灭佛”更直接与统治阶层,尤其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志和决断密切关联。而在封建专制集权机制的运作下,皇帝对佛教所持的态度,对佛教的兴衰程度甚至可起决定性作用。由此,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其衍变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时,就必然受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而中国社会所固有的那种“神权绝对服从王权”的政治特性,都在表明佛教这一宣扬出世思想的宗教文化,根本无法游离于中国社会严苛的具体条件。而佛教作为一种日益中国化了的意识形态,又是无法从物质上加以毁灭的。虽然佛教在浩劫之后便迅速复兴,显示了其极强的生命力,但“三武灭佛”毕竟用残酷的事实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增添了坎坷的悲剧色彩。但灭佛也表明,当佛教的发展对封建统治有利时,便会得到支持、扶植;一旦脱离或偏离封建政治轨道时,便会受到打击、限制。一句话,神权必须服从王权,宗教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佛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曲折地发展,这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成为推动佛教汉化的客观原因之一。总之,神权和王权这一对封建社会的孪生子,为了各自的发展最终还得走向合作而相行共生,佛教适应了中国社会,学会了“依国主”,则“法事立”;而封建政权则继续利用佛教的“劝化”功能,使政权得以巩固。

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何能在“灭佛”浩劫之后迅速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