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二者有啥相似之处

先说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个朝代,自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于牛川开国以来,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最终在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南北朝期间,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拓跋珪时对佛、道都有兴趣,但以死刑犯试验丹药后,便不再信任道教,为啥呢?因为吃丹药的死刑犯都死了啊!到了太武帝拓跋焘这一代,北方的中国,可谓佛教徒的天下,众所周知佛教也做胡教。当时北方胡人先后掌权,国家体制与民族政策慢慢朝着胡化方向走去,然而汉人中出了个大佬叫崔浩,一看这名字,就知道出自鼎鼎有名的清河崔氏。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二者有啥相似之处

太武帝

崔浩本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比昔日诸葛亮 王猛,也不遑多让。后道士寇谦之主动与其结交,日夜听其治乱之论,仰慕不已。寇谦之自幼修五斗米道,也就是东汉末年张鲁那一脉。这位寇道人认识老崔后,发现此人能量极大,又有想在全国推行汉制的野心,于是主动把教义与儒家佛家结合,改良了五斗米道,使之符合北魏统治者的需求。

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在崔浩帮助下,灭胡夏,北燕,北凉,伐山胡,征西域,驱吐谷浑,最终在十年之间统一北方,不过,如此频繁的战争,以当时的北魏实在很难充足的兵源,那咋办呢?只能全民皆兵了。

可是,此时的北方佛教盛行已久,这些所谓方外之人连最基本的赋税徭役都不用响应,管你猛于虎的苛捐杂税还是累死人的兵役,跟沙门没甚关系。于是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量的人投身寺庙之中以避祸。而且,这些寺庙囤积了大量的财富,动不动就修个寺庙耍耍,这就严重阻碍了北魏军事和经济的发展,故崔浩使太武帝与寇谦之结交,进而让其信奉道教。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二者有啥相似之处

周武帝

而太武帝一开始并没有灭佛,仅仅是废佛,不得私养沙门,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那么其灭佛的导火线是什么呢?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445年,胡人盖吴杏城起义,其众十余万,次年太武帝亲自平叛,结果在长安一寺庙发现诸多兵器,遂怀疑沙门勾结反贼,大怒,诛杀全寺僧侣。崔浩一直想在北方推行汉化政策,故借机进言灭佛,于是著名的太武帝灭佛就有了。

总结一下太武帝灭佛有下面几点:

1、全民皆兵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崔浩推行汉化政策,不得不对胡教出手;

3、佛教在北魏享有过高的特权,尤其是避税无役等;

4、沙门财富

反观北周周武帝灭佛其原因与北魏时不尽相同。

北魏太武帝是尊道灭佛,而周武帝是禁佛道二教。当然,周武帝灭佛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北周年间,北方佛教的队伍十分庞大,其实也不是北周年间,而是整个南北朝期间,佛教于南北双方皆有极大的发展,像南方梁武帝萧衍三度出家,而北方也有胡太后皈依佛教之举。平时吧,你信就信了,偏偏在某些要紧时刻还信,就是找打了。北魏虽有太武帝灭佛,但无奈大家都信,故崔浩及太武帝死后,佛教再度兴盛,后北魏分为东西,后演化为北齐与北周,其中北齐佛教贼盛,到北齐文宣帝时期,全国境内四万余座寺庙,两百余万众沙门,要知道北齐疆域不过是今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部分,山东全境外加江苏安徽北部,其人口峰值不过2200万,十分之一的人口信了佛,而北周境内稍好,受前人太武帝灭佛的影响,没有北齐那么多,但依旧不能忽视,朝堂大臣信佛教者众多。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二者有啥相似之处

遗迹

而周武帝宇文邕偏偏是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其信奉的是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为了辨明三教,多次举行辩论大赛,论证谁优谁劣,一来二去,发现佛教真的是浪费了过多的国家资源。而且有个还俗的僧人卫元嵩,他跟周武帝进言,佛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您看古时候唐尧之时,没有佛教没有浮屠,大家过的都很好,齐与南边的梁倒是信奉佛教,结果呢,不都因佛教而亡国么?而周武帝也想在国内推行儒家,于是开始大规模的灭佛诛道,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于北齐之地推行强硬的灭佛政策。

那么周武帝灭佛的原因总结一下就是:

1、经济需要,北周经济不如北齐,而北齐的经济相当一部分被佛教占据,周武帝不得不从佛教下手;

2、政治需要,周武帝要在全国实行儒家,偏偏大多数人信奉佛教,不得不铲除佛教;

3、佛教在此时已经开始对中国的政治产生影响,这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简直就是禁脔,所以灭佛之举势在必行。

周武帝灭佛虽然时间短,但却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自此以后,佛教开始麻溜的汉化,迅速成为一个较为开放的,于政局无甚影响的宗教,这也使得中国不像西方一样沦为政教合一的沙雕社会。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二者有啥相似之处

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