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很多人認為經濟學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其實,我們經常在無意識中,使用了經濟學思維。

最近團購了一箱榴蓮,平均每斤16塊錢,我媽喜歡吃榴蓮,所以覺得買得特別值,但是,同樣的價格買菠蘿蜜,她就覺得很貴,因為她不喜歡吃菠蘿蜜。雖然完全不懂經濟學,她卻知道花同樣的錢,要買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就是運用了經濟學中的最優解概念

本來,經濟學就是對社會經濟規律的總結,來自於生活,最初也主要以日常語言來描述,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無不如此,數學公式和模型等一般會被放在附註裡。然而,隨著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經濟學中充斥了複雜模型和數字公式,在大眾眼中,就變成了與我們生活無關的知識。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們致力於還原經濟學的本質,出現了許多從生活出發的經濟學著作,其中,《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是我看過的最容易懂的書,這不是寫給小學生的經濟學,而是說這本書有多簡單,只要具備小學二年級的文化,就能看懂。所以,作者坂井豐貴把這本書稱作入門的入門書。

坂井豐貴寫經濟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淺顯直白,他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他開啟了用簡單的語言和生活中的例子科普高深的諾貝爾經濟學理論的風潮。

在《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中,坂井豐貴從個人的可樂偏好出發,過渡到宏觀市場的變動,將博弈論的觀點穿插其中,還涉及到保險、稅收、貧富差距等問題,既簡潔又全面得幫助我們看懂身邊的現實世界。你會發現,經濟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一 從豬週期,看供需關係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週期,有些行業的週期變化,我們老百姓感覺不明顯,但是豬週期卻會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因為豬肉算是我們一餐一飯的必需品,除非你是素食主義者。

如果豬肉價格上漲50%,你還會吃豬肉嗎?我們家大概率還是會吃的。

那麼,從對豬肉的整個市場需求來看,豬肉價格上漲,人們會不會減少吃豬肉?實際情況是,農產品的價格彈性較小,所以才會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的現象,豬肉也是這樣。也就是說,豬肉價格的變化對需求的影響較小,不管豬肉漲價還是降價,大部分人吃的豬肉量就那麼多,這就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在豬肉需求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只要供給端發生了小幅度的波動,最終體現到菜市場的豬肉價格上,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大蒜、姜基本也是遵循這個規律,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年份這些農產品的價格很高,隔年或幾年,價格又降下來了。

因為價格上漲,有利可圖,農戶們就一窩蜂的去種植或養殖,導致供給增加了,然而人們的整體需求變化不大,導致供過於求,農產品價格開始下跌,這時,有些農戶看收益少了,就退出了這個市場,導致供給量又減少,價格又再次上漲。如此往復,呈週期性變化。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的購買量會減少,價格降低時,人們的購買量會增加,然而,還存在著一些商品,當價格上漲時,人們的購買量反而會增加,這種商品就是

吉芬商品,貧窮地區的生活必需品,有時就會成為吉芬商品。我們來看看吉芬商品產生的原理

假設貧窮地區的人們,主要以大米為主,偶爾會吃肉改善一下。現在大米的價格突然上漲了,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相當於是變得更窮了,收入效應使人們想少買肉,多買大米;同時,由於大米相對於肉是變貴了,替代效應又使人們想多買肉,少買大米,當收入效應超過替代效應時,最終就會變成,人們決定多買大米。

在這種情況下,大米就成為一種吉芬商品。這種違背需求關係的可能性,最早由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所以這種商品就被命名為吉芬商品。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二 如何送禮物,別人才會最喜歡

直男送女朋友禮物,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想當然。要麼買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要麼買的是大多數女孩喜歡的東西,唯獨沒有好好了解女朋友的偏好。

經濟學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不能以己度人,每個人的偏好都不一樣。要是女朋友喜歡讀書,你就別給她送香水,送她書;要是女朋友喜歡化妝品,你就別給她送書,送她化妝品。總之,按照經濟學的思維,要讓女朋友高興,只要做到三步就可以:確定你自己的預算;確定女朋友的偏好;在預算範圍內最大程度地滿足女朋友的偏好。

這就是經濟學中的預算線、無差異曲線和最優解。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預算線是在既定收入和價格水平下,由符合預算的不同商品組合構成的直線,有幾大特點:

01 這條直線的斜率是兩種商品的價格之比;

02 位於預算線上方的點,表示購買組合的支出超過了預算,位於預算線下方的點,表示購買組合的支出小於預算,有剩餘;

03 收入增加時,預算線會整個向右平移;

04 收入和價格同比例增長時,預算線保持不變,比如,你工資上漲了10%,物價也上漲了10%,你的購買力就沒有發生變化。

無差異曲線是個人的偏好無差異曲線,對曲線上的任何兩個點,個人都是同樣喜歡的。每個人的無差異曲線是不同的,同一個人的無差異曲線也可以有很多條,其中,與預算線相切的一條無差異曲線,相切點就是最優解,即在預算條件下,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個人偏好的商品組合,圖中(4,1)就是這個點。

我們在生活中不會這麼精確的來計算最優解,但是我們卻會無意識得使用,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或者在網上買東西,不知不覺的都在做衡量取捨。

三 為什麼用戶數量是互聯網行業的關鍵

互聯網的作用是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像類似微信這樣的網絡服務企業,其價值取決於用戶人數的多少,用戶數量越多,就越是便利,個人使用該通訊工具的好處就會增加。這種價值取決於用戶數量的特點就是網絡外部性。因此,在網絡外部性強的行業中,企業的關鍵就是在業務發展早期增加用戶數量,這樣就會產生先入場優勢,即使後面有其他企業進入該行業,也很難產生對抗。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我們來看書中的一個例子,一對情侶如何選擇手機運營商。現在有兩個手機運營商A和B,A的服務比B的好一些。如果這對情侶選擇同一家運營商,就可以免費通話,反之則會產生費用。

他們可以做出四種選擇,(A,A)雙方滿意度是(3,3);(B,B)雙方滿意度是(2,2);(A,B)雙方滿意度是(1,1);(B,A)雙方滿意度是(1,1)。

我麼可以看到,這個例子是一種協調博弈,即“與選擇什麼相比,和他人做出相同的選擇更重要。” 這對情侶選擇(A,B)或者(B,A)的滿意度都是最低的,但是隻要一方改成和對方相同的運營商,滿意度就會上升。

而當雙方處於(A,A)或者(B,B)的狀態時,任何一方單獨做出改變都會導致滿意度降低,這就是達到了一種納什均衡。要想使雙方的滿意度最高,這對情侶可以通過協商,同時從B運營商換成A運營商,這樣雙方的滿意度就會最高。

然而,當B運營商的用戶數量很大,就不太可能通過互相溝通來讓所有人從B改為A了,在你已經選擇了B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使用B運營商的服務。

這就可能造成了一種現象:在網絡外部性很強的情況下,服務品質更好的企業未必會獲勝。不管你的服務是好一點,還是差一點,只要網絡服務企業已經獲得了大量的用戶,就更容易佔據優勢地位,因為在協調博弈中,誰先實現了納什均衡,誰才能獲勝。

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一本書看懂經濟學那些事兒

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曾說過:

“生活並不會詢問我們需要什麼,它為我們提供選擇。經濟學就是試圖教會我們做出這些選擇的一種方法。”為了做出更好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學習一點經濟學思維,《小學二年紀就能讀懂的經濟學》可以作為一把打開經濟學大門的鑰匙,幫助我們從最簡單的地方走進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