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一、整体市场情况分析

国内消费基数巨大,畜禽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当前人均鸡肉、猪肉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2014 年,美国人均即烹鸡肉年消费量为51.4 千克,新西兰为 43.6 千克,巴西为 38 千克,与中国大陆居民饮食习惯类似的中国香港为 34.9 千克、中国台湾地区为 32.9 千克,远高于我国大陆地区 9.9 千克的水平(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2014各地鸡肉消耗量


201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 14.40 千克,而城镇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 21.2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的 67.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逐步转换为城镇居民,同时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畜禽产品消费总量将有望持续增长。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二、国内市场情况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的统计,2014 年至 2016 年我国黄羽肉鸡的出栏量分别为 36.50 亿只、37.30 亿只、39.07 亿只。我国最大的黄羽鸡养殖企业为温氏股份,2014 年至 2016 年黄羽肉鸡出栏量分别为 6.97 亿只、7.44 亿只、8.19亿只(数据来源:《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修订稿)、《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年度报告》),约占全国出栏总数的 19.10%、19.95%、20.96%。

同期立华股份黄羽鸡出栏量分别为 1.78 亿只、1.93 亿只、2.32 亿只,约占全国出栏总数的4.88%、5.17%、5.93%,为国内第二大黄羽鸡养殖企业。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2014-2016 年,立华股份黄羽鸡出栏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4.12%。公司计划 2017-2019 年黄羽肉鸡出栏量分别达到 2.75 亿只、3.00亿只、3.30亿只,年均增长率达到9.54%。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立华股份计划 2017-2019 年商品猪出栏量分别达到 35 万头、60 万头、90 万头,不断增强自繁自养技术实力,扩大产品覆盖区域。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三、主要竞争对手——温氏股份

我国黄羽鸡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大规模的黄羽鸡养殖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且多为区域型公司。品种丰富、具有跨地区扩张实力的公司主要有温氏股份及本公司。同时,由于黄羽鸡养殖行业较为分散,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优势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直接竞争。温氏股份是一家拥有三十多年创业历史,以生猪、黄羽鸡养殖为主,以奶牛、肉鸭养殖为辅,以食品加工、农牧设备制造为产业链配套的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为首批 151 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温氏股份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黄羽鸡养殖企业、黄羽肉鸡产业化供应基地和国家肉鸡HACCP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育种和生猪养殖企业。

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温氏股份拥有 252 家子公司,总资产达到 402.85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达到 275.12 亿元。2014 年度、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6 月,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到 387.23 亿元、482.37 亿元、593.55 亿元、251.24 亿元,其中:各期黄羽鸡销售量分别达到 6.97 亿只、7.44亿只、8.19 亿只、3.81 亿只,黄羽鸡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23%、37.42%、31.32%、24.72%;各期生猪上市量分别达到 1,218.27 万头、1,535.06 万头、1,712.73 万头、897.12 万头,生猪类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22%、56.57%、63.42%、68.96%。(数据来源《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年度报告》、《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年度报告》、《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半年度报告》)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2019/3/13 立华股份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与黄羽鸡养殖行业类似,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集中度也较低。部分大规模、一体化生猪养殖企业虽然各具区域优势,但除温氏股份之外尚不存在其他具有全国性生产、销售网络的大型企业。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企业有温氏股份、河南牧原、雏鹰农牧、正邦科技等,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江西等地区。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大规模企业的具体规模没有权威性的第三方统计,行业内公认温氏股份在商品猪养殖规模及出栏量等多个方面为行业第一。

四、竞争优势

1 、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优势和可追溯的管理体系

公司在黄羽鸡业务上现已实现对祖代父母代肉种鸡养殖、雏鸡孵化、饲料生产、商品代肉鸡养殖、商品鸡屠宰等全产业链的覆盖,在生猪养殖业务上也基本覆盖了祖代父母代种猪养殖、商品代繁育、饲料生产等产业链,因此拥有纵向一体化经营优势。

首先,相对于仅覆盖单一或部分生产环节的畜禽养殖企业,公司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增强公司应对市场波动与风险的能力。公司通过有效整合分散的肉鸡生产环节,能够根据当前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及对市场供求变化的预测,适度、及时调节存栏种鸡、商品代雏鸡、种蛋、饲料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出数量,通过统筹安排减弱了商品代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所造成的不利冲击。

同时,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增强公司异地扩张能力。由于黄羽鸡种蛋、苗鸡运输及农户发展具有较强的覆盖半径要求,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下,成熟子公司能够通过就近输送种蛋、苗鸡及饲料的方式,带动新设子公司尽快发展农户及占据市场,有助于缩短新设子公司投资回收期,实现生产规模的快速异地扩张。

另外,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助于公司搭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有利于公司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公司建立了横贯技术、生产以及采购等多条业务线的饲料配方一体化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实际生产需要及成本等因素,能够兼顾、平衡饲料营养与成本要求。

2 、紧密的合作养殖模式优势

公司针对不同业务,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养殖模式,其中黄羽鸡业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生猪业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

(1)“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养殖模式竞争优势

公司通过农户结算管理等机制,保证了农户能够获得与其养殖能力、劳动投入相匹配的养殖收入,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合作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与责任心,并保证了合作双方切实关注产品质量。首先,农户合作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苗鸡、饲料、药品及疫苗等所有权属于公司,公司商品鸡回收价格与销售价格并无对应关系,公司承担商品鸡饲养销售环节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农户养殖收入与养殖成绩相关,与其场地、劳动力投入相匹配,与市场价格无关。同时,根据市场情况与各子公司发展阶段,公司通过适时调整苗鸡、饲料及成鸡结算价格的形式,保持农户养殖收入维持在合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水平。即使在行业发生重大疫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期,公司依旧严格按照养殖合同约定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兑现养殖收入。2014 年度、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9月,公司黄羽鸡业务合作农户结算养殖收入分别为 3.74 亿元、4.37 亿元、5.29 亿元、4.55 亿元,分别占当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 9.18%、9.91%、10.19%、11.93%。公司与合作农户之间合理稳定的收入分配机制与明显的致富、扶贫示范效应,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信赖关系。

第二,公司在合作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八统一”的农户管理模式,即“统一鸡场规划、统一供应苗鸡、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统一产品销售”。一方面,“八统一”的农户管理模式使公司能够严格控制苗鸡、饲料、药品及疫苗等物料的使用以及养殖过程的质量,从而对一体化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在“八统一”的农户管理模式下,公司能够及时调整农户养殖规模与品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通过风险基金制度,公司与农户共同承担合作养殖过程中的养殖风险。由于农户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难以预见、控制的烈性疾病或重大自然灾害,合作农户难以一次性全部赔偿公司苗鸡、饲料、药品及疫苗等物资损失。因此公司向合作社计提一定标准风险基金,由合作社补贴给受灾农户,从而承担大部分风险。这既保证了农户合作养殖的责任心,同时防止农户由于遭遇短期的养殖风险事件而退出合作养殖,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2014 年度、2015 年度、2016年度、2017 年 1-9 月,公司黄羽鸡业务计提风险基金总额分别为 1,900.02 万元、2,789.54 万元、3,663.70 万元、3,015.62 万元,分别占当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 0.47%、0.63%、0.71%、0.79%。

另外,合作社作为参与合作养殖农户的自治组织,也会为农户提供免疫、运输等服务,同时对农户养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有效地降低了农户违规养殖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公司对农户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司在黄羽鸡养殖业务上所采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双方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并突出了合作社在合作养殖中的纽带作用,对公司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起到平衡作用,是对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鼓励农民新型生产组织政策的积极响应与实际践行,符合我国实际国情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行我国农业生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走向“再合作”。

(2)“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养殖模式竞争优势

首先,公司对参与商品猪合作养殖的农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有利于公司培养专业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保证了公司商品猪产品质量。公司最终根据农户养殖成绩,向农户支付与其养殖能力、人力劳动相匹配的养殖收入。因此农户并不承担商品猪养殖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户参与合作养殖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同时,公司通过自建商品猪养殖基地,对农户进行封闭管理。公司自建基地远离人群密集区域与其他商品猪养殖场所,能够有效隔离疫病传播。公司基地管理人员与合作农户一旦开始商品猪养殖,则在该批次回收之前不能离开养殖基地。封闭管理有利于公司进行统一消毒与免疫工作,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同阶段与批次商品猪之间的疫病传播,同时公司对于农户的养殖操作能够实时监控,极大地降低了农户违规养殖的风险。因此,“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既保证了农户合作养殖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又充分降低了农户合作养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最终达到公司与农户的共赢。

3 、区位优势

我国黄羽鸡消费市场以两广等华南地区以及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为主。其中两广等华南地区主要消费慢速黄羽鸡,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以中速和快速鸡为主,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近年来呈现出传统消费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北方等新兴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格局。公司目前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子公司选址一般临近粮食产量高、人口密集的区域,有效地保证了饲料原料的供给与产品销售。同时,受原料供给、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生猪生产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等玉米和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这三大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生产区和调出区。公司在黄淮地区设立了宿迁立华、连云港立华,作为当前开展生猪养殖业务的主要公司,未来还将在阜阳立华、丰县立华等子公司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务。

4 、技术优势

在黄羽鸡育种领域,公司建立了特有的育种体系,培育出了特有的“雪山”系列优质黄羽鸡,并已经在江苏、浙江等地建立了较强的品牌知名度。

公司自主研发的“‘雪山鸡’及生态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基于育种学、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微生态学、传染病学及微生物学等技术原理,在黄羽鸡肉质品质、早熟性选育技术、生态高效型鸡舍设计、鸡桑结合、优质鸡饲料控制、鸡粪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技术环节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2015年 10 月 10 日,公司子公司江苏兴牧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截至 2017 年9 月末,公司共拥有核心群黄羽鸡种鸡288.02 万只。在黄羽鸡种鸡及商品鸡养殖技术上,公司建立了内环境控制体系标准,包括鸡舍空气成分(氧气、二氧化碳及氨气含量)、温度、湿度及风速等量化体系。在饲料配方技术上,公司组建了横贯生产、采购等多条业务线的饲料配方一体化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实际生产需要及成本等因素,能够兼顾饲料营养与成本要求。在疫病防治技术上,公司基于丰富的养殖经验,建立了品种齐全的黄羽鸡病毒库,建立了完善的疾病检测与防控体系。

同时,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的技术研发与管理体系。一方面,公司依托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先后组建了江苏省优质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立华家禽研究所、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形成了“两所两站一中心一基地”六大研发平台。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搭建了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了本部技术部、子公司各生产相关条线、外聘技术顾问组成的技术管理团队。该技术团队覆盖公司各生产单位,能够与外部市场环境、内部生产需求等多方面无缝对接,从而使得公司生产技术进步最终达到服务生产、指导生产的目的。

5 、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优势

立华股份针对自身业务模式特点,建立了 EAS 信息系统。

公司针对黄羽鸡、生猪及鹅的生产及销售业务环节制定了专门的 EAS 操作流程并编纂了《EAS 操作流程与手册》,对畜禽成本、畜禽饲养、畜禽回收、畜禽销售、畜禽发货及农户合作核算等业务板块均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对生产及销售环节的实时数据监控、分析与反馈。

同时,公司在种鸡场、孵化厂、种猪场及商品猪场设置了内环境检测仪器,全天候采集环境数据并进行自动化调节。

6 、人才优势

立华股份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育种、孵化、养殖、疫病防治、饲料生产、销售等多个业务条线的多层次复合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五、竞争劣势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资金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在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均需持续投入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资金。目前公司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六、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限制

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对养殖场地的建设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的一体化养殖企业,无法利用闲置分散土地,土地资源限制尤为明显。因此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规模扩张往往受制于土地资源供给情况。

(2)疫病的爆发与传播

疫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养殖企业效益:一方面,疫情会直接导致畜禽生产效率下降甚至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为防止疫病传播,企业需增加防疫费用,甚至对畜禽进行主动扑杀,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严重的疫情还会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从而减少短期内相关畜禽产品的消费,造成畜禽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养殖企业蒙受损失。

(3)当前行业集中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我国畜禽养殖长期以农户散养为主,很多中小型养殖企业以作坊式方式生产为主,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激素鸡”、“瘦肉精”等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行业无序化现状影响了消费者对畜禽产品消费的信心,不利于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大规模、专业化、一体化的畜禽养殖企业市场占有率极低,行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养殖企业发挥龙头和示范效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