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超越

4月2日,中欧(青岛-明斯克)国际班列鸣笛启航,搭载货值5000余万元的发动机配件、太阳能组件等,缓缓驶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至此,多式联运中心已开通“中亚班列”“中韩快线”“中蒙班列”“中欧班列”“东盟专线”5条国际班列及乌兹别斯坦、俄罗斯两个方向的回程班列,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去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青岛充分利用峰会效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发起15大攻势,力求突破性发展,在对外开放、品牌知名度、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深入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注入新活力。

上合示范区全面起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以来,青岛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提升,借助峰会效应,更使得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进程,吸引众多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青睐,纷纷来此投入资金,开展项目合作。

3月12日,位于青岛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举行2019年一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约131亿元的10个项目集中开工。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示范区核心区内8.25平方公里的境内先导区,10个项目中包含外资项目6个,总投资约15.3亿美元,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

上合示范区以“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运作模式。在境内,青岛将在胶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境内物流贸易先导区,重点发展现代产业贸易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探索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在境外,按照“跨境发展、双园互动”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现有境外园区开展战略合作为主以及股权合作、投资新建园区等方式,共商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

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陆海连接,物流上有天然优势。目前,上合示范区建立了多式联运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铁路公路海运等集中运用,此外还建设一个保税物流中心机构,已联合50多家国际物流企业。与此同时,在配套服务方面,已经在核心区里建立了一个金融服务中心,并和9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随着上合示范区的功能逐渐完善,其不仅将成为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园区合作之间的重要通道,同时还将成为青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依托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实现双赢,辐射带动当地经贸发展。

海铁“巨龙”架起贸易之桥

4月9日上午,“济宁-青岛港‘金乡大蒜号’国际集装箱冷链班列”在济宁西站火车站首发。4月10日,该班列到达青岛港并由此出发,继续前往越南和智利。这是全国首条全集装箱出口冷链班列,同时也标志着济宁内陆青岛港多式联运项目正式启动。

“班列开通后,与之前的运输方式相比,现在每箱货物运价可以节省700元至1000元,而且不受天气影响,准时准点,不耽误船期,企业可以更好地履行国际订单。”金乡县和福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双雷表示。

一列列海铁班列从青岛出发,使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无缝衔接”,让越来越多的产品依托国际物流大通道,运输到世界各地,全面打开了开放新格局。

其中,“中韩快线”以青岛为中心,内联广东石龙、外接韩国仁川,搭建了山东半岛、珠三角与韩国贸易往来的新通道;中亚班列从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发出,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到中亚国家;中欧(青岛)班列从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发出,途经济南、天津,在满洲里口岸出境至莫斯科。

而海铁“巨龙”的架起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红利。据测算,海上货物换乘中欧班列可直达莫斯科,比海运节省30天左右;换乘“东盟快线”抵达越南河内、同登等地,比海运节省时间50%,比陆运节省费用2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多式联运口岸优势的持续显现,国际班列运载的货物量逐渐上升。20万标箱、35万标箱、42万标箱、54万标箱,自2014年青岛多式联运中心获批中国首家沿海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以来,该中心到发总运量连上4个台阶,这直接带动青岛港海铁联运量连续4年居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首位。

国际班列的开行,为青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45.9亿元,增长32.6%,占同期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5.4%,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1.3亿元,增长29.5%,进口154.7亿元,增长36.8%。

“青岛品牌”奏响华丽乐章

近日,中车青岛四方制造的364辆无人驾驶地铁车辆正式交付新加坡。这批地铁列车具备“无人驾驶”功能,车辆从唤醒到出库、停站、开关门、发车、回库、洗车等全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不用司机参与,实现全自动运行。该项目的交付,标志着我国无人驾驶地铁车辆首次出口海外。

放大峰会效应,青岛企业纷纷扬帆出海。青岛海尔投资5000万美元在俄罗斯开设新工厂,第10万台海尔“俄罗斯造”冰箱下线;青岛电建三公司在巴基斯坦建设赫维利燃机电站,创下了燃机从就位到点火仅用72天的世界最快纪录……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等老牌企业纷纷走出青岛走向国际市场,规模和实力快速扩张。

企业加速“走出去”代表着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不置可否,峰会过后使青岛企业颇具活力,实现快速发展。

当下,青岛坚持全球视野,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又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对接欧亚、提升亚太、拓展非洲”的全球经贸合作战略布局,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

去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实施国际城市战略综合发展愿景报告(2017/2050)》,描绘出这座高水平开放城市的更高目标。2020年至2035年,青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现代化城市品质,奠定东亚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基础,逐步实现建成国际海洋名城的基本目标。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让青岛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资本入驻,城市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举办再次让世界目光聚焦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可期: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建成与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