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之漢末的思潮(初期的思想準備2)

佛教歷史之漢末的思潮(初期的思想準備2)
  1. 佛教的集結為佛教傳入中國完成了,周邊環境的準備以及適應中原國情的各種理論基礎。
  2. 張騫出使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建立,為佛教傳入中國建立了路徑的可能性。
  3. 安世高等人組建的譯經團體,完成了佛教進入中國的佛教概念及基本經書的建立。
  4. 漢末到三國階段思想潮流的改變,為佛教可能已在中原開花結果準備了思想基礎。

思想變化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兩漢期間,儒家思想一直居於統治地位。東漢王朝的瓦解,使漢儒思想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漢代的大部分時間內,一種包藏著法家思想的儒家學說已經成為了政府服務的官方哲學。它已為統治階級提供了調整人們行為以及統治者關係的標準的道德禮儀規範。儒家經典成為了由超人的聖人講述的萬世不移的聖典,在皇帝主持下舉行的神學會議努力對經典作出權威和正統的解釋。他們的解釋為陰陽五行的宇宙觀所支配,導致了數目驚人的龐大分類系統和所有現象之間的相關關係,即一種徹頭徹尾的繁瑣哲學。

公元2世紀下半葉,漢帝國的中央集權開始崩潰,儒家學說大大失去了先前的崇高威望,它顯然沒能力挽狂瀾,使國家免遭分崩離析,也沒能維持那些與中央政府共命運的群體的地方,失望沮喪的士大夫開始尋求其他的方式和途徑,我們發現各種思想學派得以迅速恢復,如同在公元前3.4世紀一樣,它們努力去替代或調整業已失敗了的理論。

公元3世紀中期,曹操的法家政策宣告失敗,司馬集團在意識形態上的勝利意味著,強調傳統,社會道德和禮儀的儒家學說仍然是至高無上的。取得勝利的是儒家古文經學,今文經學家的宇宙論不在佔據中心位置,儒學再度蛻變為一種社會和政治思想體系,揚棄了其中過於空洞和繁瑣的形而上學,在整個3世紀,儒家學說的這塊真空地帶被一系列思想和觀念所佔據,不過這些思想或觀念從未發展成儒家之外的或者發對儒家的 “學派”。中國哲學中的這種新趨向被稱為“玄學”。

玄學

創始人是何晏與王弱。何晏(190-249年)是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曹操納其母親為夫人,並收養何晏。他自幼長在深官,以後又娶曹氏公主為妻。魏明帝時參加曹爽集團,為尚書,主選舉。司馬懿殺曹爽,何晏亦被殺。王弱(226~249年)的情況史書記載不詳。只說他父親是劉表的外孫。王弜年輕時聰明過人,曾任中書郎。玄學記本上依據《易經》哲學,並融合了從早期到家思想如《老子》《莊子》中吸取的一些觀念,單所有的這些都被做了全新的闡述。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及郭象的《莊子注》是玄學三部最具權威的著作。

何晏、王弼都研究道家的《老子》和《莊子》,並用道家思想解儒家經典《周易》。何晏作《道德論》,王弼作《周易注》,發他們綜合儒道的主張,頗受官僚、貴族重視。這種新思潮被稱為玄學,很快地在統治階級中流行開來。玄學家崇尚老子所說的“無”。“無”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不具備物質屬性的東西。他們認為這種“無”是世界的本體,萬物皆由“無”而生。這種思想從哲學上看實際上屬於唯心主義。他們還認為,統治人民的“名教”(即儒家的三綱五常),是出於“自然”(即無),合乎“自然”的。這與漢朝的儒生們認為三綱五常象天地、陰陽、冬夏不能改變一樣,不過是從另ー個角度論述了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從根本上說,玄學是儒家思想的變種。但是玄學的出現,對於打破漢代以來思想界一直由僵化的儒學統治的狀況,有一定積極意義。

相似點

  • 第一,唯心主義的思想性質相同,佛學和玄學主流派都是倡言“空”,“無”,否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屬於客觀唯心主義思想路線
  • 第二,都具有某些辯證法因素,佛學和玄學對有無,生滅,本末,體用,言意等論述都是唯心的,但又包含了樸素辯證因素,對於人們認識具體事物的發展變化,揭示事物內在本質和外在現象聯繫和區別,都有啟發,借鑑作用。
  • 第三,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有相同之處。
  • 第四,都是門閥士族的統治工具;玄學以其鮮明的政治色彩直接為當時統治階級服務的,佛教則是披上超越政治的外一,以超政治形勢為現實政治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