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之支婁迦讖

佛教人物之支婁迦讖

支婁迦讖(chèn),亦直雲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 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在宣法。漢靈帝時遊於洛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shé)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雲:“似讖所出,凡此諸經, 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引子《高僧傳》

關於支婁迦讖的記錄比較少,查閱了不少文本,收集到的內容大體雷同,在歷史上也沒發現有什麼想對爭議的點,關於具體的出身,以及譯經後期去了哪裡,幹了什麼,都沒有明確記載,甚至於連相關的傳說都沒找到,他譯籍的種類恰恰和當時安世高所譯的相反,幾乎全屬於大乘,可說是大乘典籍在漢土翻譯的創始。

簡介

佛教人物之支婁迦讖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佛教僧人,其本為月氏國人,在持守教法遵守戒律方面,以精誠嚴謹著稱,遍讀群經,志在弘揚佛教,於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後)來到洛陽。來洛陽不久變學會了漢語,在翻譯的經文方面,大多是屬於大乘,內容很廣泛,“般若”學說引入該學說不但為統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間,成為漢晉南北朝時的顯學。在翻譯形式上採用自已翻譯加合作翻譯的形式,合作者為竺朔佛(一稱竺佛朔)。

作品:

《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般舟》,《首楞嚴》,《道行般若波羅蜜經》等,其中《道行般若經》和《般舟三昧經》是合作翻譯中流行最廣的,《道行般若波羅蜜經》為心經的第一個翻譯版本,《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都是講大乘禪觀的佛經。

意義

翻譯層面:在漢代的譯經中,由於佛教處於初傳時期,譯出的佛經也多半為一卷一部的小部頭經典,安世高譯的三十來部佛經中,絕大多數為一卷本,只有少數為二卷本。而支婁迦讖卻譯出了10卷本的《道行般若經》,在當時可算是大部頭了。由於有安世高的譯作可參考,在遣詞造句方面都已積累有一定的經驗,所以支婁迦讖的譯文比較流暢,能儘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譯。支婁迦讖的佛經與安世高及其他譯師一樣,對於許多佛教專有名詞、術語的翻譯,很多都是晦澀、欠通的,有些則明顯地受了漢代鬼神方術觀念影響,如把真如譯為本無 , 滅諦譯為尼諦 , 無我 譯為 非十 等等。

思想層面:所譯的是對中國後世影響最大的大乘佛經,後來“般若”學說不但為統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間,成為漢晉南北朝時的顯學。譯出的佛經,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對中國佛教史和思想史的發展,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支婁迦讖傳譯的大乘佛典,重點是般若學說,反映了龍樹以前印度大乘佛經流行情況。《道行經》是大部《般若經》的骨幹。《兜沙經》又屬於大部《華嚴經》的序品。《道行般若經》則對後來義學影響最大。在這部譯經裡,借用道教思想概念來傳播般若,如他把 波羅蜜行 譯為 道行 ,把 如性 譯為 本無 等,而當時思想界有道家的 無名為天地始 等說法,正好有了接受般若理論的基礎,也正是通過這類思想使般若理論在中土能夠迅速地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