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元代是中國製瓷業的重要時期。元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主要是青瓷與白瓷,也就是單色釉時代,元代的青花瓷與釉裡紅瓷器的成功燒製,不但開創了青花這一中國瓷業最重要的分支,也意味著絢麗的彩瓷正式走上舞臺。景德鎮從元代開始,逐漸成為中國瓷器製造業的重要基地。

元代釉裡紅瓷器存世量非常稀少,在湖北省博物館未見有展。就我個人的喜好來看,元代釉裡紅作為彩瓷的重要開端,其在瓷器史上的意義是巨大的。但是我總覺得早期釉裡紅的顏色不夠明淨,圖案也不夠清晰精緻。據說故宮中藏有一件燒得很好的元代釉裡紅松竹梅紋瓶,不過我在故宮的時候也沒看見。

在湖北省博物館中陳列的不多的兩三件釉裡紅,已經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燒製的了。下圖國家博物館藏雍正時期釉裡紅三果紋玉壺春瓶,是我見過的釉裡紅瓷器中比較講究的(其實我見過的也有限……)。瓷器的形制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什麼太白尊啊、天球瓶啊,僧帽壺啦,這種瓶子的造型就叫玉壺春瓶。這個瓶子的圖案比較端正清晰,紅色也比較透亮,看著令人喜歡。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國家博物館藏雍正時期釉裡紅三果紋玉壺春瓶

元青花瓷器存世量大約有數百件,湖北省博物館中有數件精品。青花即白地藍花釉下彩,用鈷料在胎上劃花,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的高溫下一次燒成(有的彩瓷是多次燒成的,後面顏色釉的時候再說)。青花瓷的成熟是在元代,但是五代兩宋時期,景德鎮等窯廠就已經開始燒製青花了。早期青花的顏色灰暗,效果不如成熟期青花那麼鮮明青翠。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瓶,我感覺就屬於這樣的早期青花。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瓶

根據博物館內的展板介紹,200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鍾祥明代郢靖王朱棟墓(朱棟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發掘出土了一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造型、胎質、紋飾、釉色等各方面都具有元青花特徵,因此判為元代器物,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四愛,即在梅瓶四面繪有四幅高士圖,分別為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和林和靖愛梅。梅瓶的顏色鮮明亮麗,線條清晰,圖案精美,是元青花瓷器的珍品。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明清時期,青花瓷器仍然是瓷器的大宗。其中,明代的宣德時期是我國青花的黃金時代,有一種說法,“青花貴宣德”。在湖北省博物館中展示了2001年鍾祥梁莊王墓出土的青花梅瓶等多件明清青花瓷。青花瓷器器形多樣,杯盤碟盞什麼都有。下圖是一件小巧精緻的青花勾蓮燭臺,燒造於清代乾隆年間。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青花勾蓮燭臺

湖北省博物館中基本沒有好一點的明代彩瓷……只有幾件白釉、幾件青花。清代彩瓷的收羅還是比較仔細的,各種顏色釉都齊備了,博物館介紹說這是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調撥給湖北省博物館一批清代官窯瓷器,或許這能解釋這個瓷器展廳中除了清代顏色瓷器以外,唐宋元瓷器都比較慘淡的原因。可能同樣也是因為調撥,過來的瓷器都偏小,沒有大件,在雍正之後的歷朝瓷器中,似乎也沒有看到特別讓人耳目一新的珍品。

在博物館中,按照康熙官窯、雍正官窯、乾隆官窯乃至同治官窯等分類展示。這種分類展示感覺很細緻,但是我個人覺得對觀眾來說,細緻成這樣沒有什麼必要。有一些瓷器分屬不同年間,但釉色和器型幾無變化,反而會讓參觀者感到混淆。

白釉是在潔白的瓷胎上罩一層透明釉入窯燒製而成,在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才燒製出潔白如雪、釉色細膩的一色白釉瓷,因為其白其潤,給人一種“甜”的感覺,因此也被稱為“甜白釉”。白釉瓷的品質一直保存到了清代。由於清代喜歡燒製彩瓷,白釉瓷常常作為彩瓷的半成品而生產,工匠們可以在白釉瓷上再施加釉上彩,二次入窯低溫燒製彩瓷成品。廣東的廣彩瓷器,就是從景德鎮運來白瓷瓷坯,再加畫圖案重燒而成。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雍正時期白釉盤

藍釉在元代景德鎮就已經創燒,但最名貴的霽藍釉卻是明代宣德時期的。霽藍釉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一致,呈色比較穩定,質感好,常被用來作為祭器的釉色,因此也稱為“祭藍”。霽藍釉在明清兩朝都有生產,從未間斷,在各個省級博物館幾乎都能看到。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康熙年間霽藍釉碗

青花是一種釉下彩,常常與釉上的紅彩、綠彩等配合,即“青花間裝五色”,這就是鬥彩。在我選出的這個鬥彩纏枝蓮盤中,青花的分量不大……鬥彩需要入爐燒製兩次,第一次高溫燒釉下青花,第二次低溫燒釉上各彩。鬥彩瓷器以成化時期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大約是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2014年,收藏家劉益謙以2.8億元在香港蘇富比拍得一件鬥彩雞缸杯——雖然這個雞缸杯很有名,但是我覺得真是不大好看。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雍正年間鬥彩纏枝蓮盤

五彩以紅、綠、黃、褐、紫等釉上彩為主,在明代沒有釉上藍彩的時候,青花作為釉下藍彩也用於五彩的畫面之中。康熙時期五彩盛行,這時候終於發明了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這種全是釉上彩的五彩,因為色彩厚實又不易脫落,也叫“硬彩”。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康熙年間五彩龍鳳碗

粉彩因其色調清淡柔軟,也叫“軟彩”,初創於康熙,高峰期在雍正。粉彩是在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玻璃白是清代開始使用的一種呈不透明白色的含鉛化合物,具有乳濁效果),或在彩料中加鉛粉暈染繪畫,圖案多精細工整,且渲染出濃淡深淺強弱的變化,呈現出柔麗淡雅、粉潤甜美的感覺。

粉彩圖案精緻,色澤清麗,頗有虛實相生之美,非常適合我的口味。不過後來在瓷器燒造中往往又會製作黃地粉彩或粉地粉彩等等,那可真是大俗氣,一股撲面而來的祝壽、結婚感。

湖北省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道光年間粉彩三果碗

湖北省博物館展品中有一件嘉慶時期的哥釉葵瓣碗,疑為標牌錯誤。哥釉開片沒有這麼大,顏色也沒有這麼奇怪。這顏色我第一眼以為是仿鈞窯的。

總的來說,湖北省博物館的瓷器陳列最突出的特色是清代彩瓷之齊備。等以後我有空的時候,再放出在首都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那些瓷器吧……這兩個瓷器展廳才是華麗到囂張啊。

熱忱求贊求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