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金融領域長江學者、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劉莉亞教授講座成功舉行

新闻|金融领域长江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8月25日,受金融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李維萍教授邀請,金融領域長江學者、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劉莉亞教授面向我校全體師生舉辦了《金融大數據學術研究的發展與思考》講座。當天到場有西南交通大學金融大數據研究院師生、數學學院師生以及經濟管理學院師生。

新闻|金融领域长江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劉莉亞教授講座進行中

新闻|金融领域长江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講座一開始,劉教授舉例說明了傳統金融數據與金融大數據的區別,以及金融大數據的重要意義及發展趨勢。

傳統金融學基於宏觀數據、市場交易數據、以及公司財務數據等。但基於這些數據的研究對於金融現象的解釋能力有限,無法深入解決金融中非理性的“異象”問題。

而新興的行為金融學則認為,市場的非理性是常態,因為人存在認知侷限。但如何去度量人的非理性行為和程度則成了新的研究方向,需要新技術、新方法甚至新數據。

現在的大部分金融學研究都主要以定量信息和文本信息為基礎,對圖像、聲音、視頻等信息傳輸渠道的研究開始漸漸湧現,但是總體佔比仍然較少,而聲音線索和視覺線索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金融領域中,上市公司和分析師、媒體、投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

因此,劉教授的研究團隊試圖通過聲音維度的新視角進行金融研究,並通過文獻綜述引出了清晰的研究問題:

在資本市場中,如果傳統文本信息(財務報告,公司公告等)對於投資者屬於“眼見為實”的信息,那麼聲音等非文本信息對投資者是否屬於“耳聽為虛”?

分析師在電話會議中展示的樂觀性是“成竹在胸”抑或“虛張聲勢”?

劉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2013-2017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電話交流會的錄音文件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業績好、市值大和治理好的公司更傾向於對外披露電話會議。上市公司電話會議中高管的聲音情緒確實含有信息,並且高管在問答環節中聲音情緒的信息含量更高,市場會迅速對其做出反應。市場對於高管在電話會議中的聲音情緒的反應具有不對稱性,投資者對於高管的正面聲音情緒缺乏反應,而對負面聲音情緒較為敏感。當公司業績不達預期或者機構投資者關注度高時,高管更可能因為壓力而通過聲音情緒透露更多信息。

同時,劉教授的研究團隊將上市公司電話交流會議中分析師語音情緒的直接證據,作為分析師的自身樂觀的代理變量,並深入分析分析師的自身樂觀的產生動機以及其對於後續盈餘預測結果和市場的影響。

研究發現語音樂觀情緒會顯著增加分析師預測誤差,並對於未來股價超額收益率基本沒有解釋能力。

劉教授的介紹結束後,金融大數據研究院張春梅老師向劉教授介紹了金融大數據研究院基本情況,劉教授認真聆聽,並同在場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了熱烈討論。

此次講座圓滿結束。

主講人簡介

劉莉亞

新闻|金融领域长江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劉莉亞,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教授。2003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1月~6月,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商學院交流訪問。

主要研究領域:

宏觀金融風險預警及管理、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從事宏觀金融風險預警及管理、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目前已在《經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金融研究》、《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等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所發表論文獲得第四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與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同時主持並完成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在內的多項研究課題。目前主持包括國家自然基金課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在內的多項縱向或橫向研究課題。2013年,獲評第二屆中國金融博物館授予的“中國青年金融學者獎” 2013年,獲評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多次獲評“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入選上海市曙光支持計劃 2012年入選上海市金融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年,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金融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新闻|金融领域长江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長按識別二維碼

時刻關注iFBD最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