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一些古籍都是怎麼傳下來的,現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古籍都是哪些人在整理?

亙古匆匆5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比較久遠,古籍的歷史也很長久。其實,在中國發明造紙之前就有了書籍。之前是寫在竹簡、木簡之上的,還有些寫在絲綢之上的。更早的則是刻寫在甲骨、青銅器和陶器之上的。

我國的古籍流傳可以分兩個階段:唐前和唐後,唐以前主要是手寫;唐之後主要是印刷。

第一階段也就是包括剛才所說的竹木簡、帛和紙。甲骨文金文雖是最早,但是刻寫困難,很難流行、普及,那麼甲骨文金文還不能稱之為“書”。人們發現竹木帛便於書寫,這些材料的使用也為後來書籍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古書形制和傳播方式的變化,對估計的流傳產生了很大影響。有得有失,消極影響主要有:1.輾轉傳抄易使古籍致誤。如《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其中的順序就有問題,“少者懷之”當在前。

2.為了傳抄的高效,另外也因為傳抄工作量之大,造成選擇性傳抄,很多古籍就被忽略丟失。

第二階段:雕版印刷術的出現。這種技術的普遍使用當在唐後,這種技術使得古書形制發生了變化,古書有卷軸制、經摺裝變為冊頁,便於閱讀和珍藏。但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1.重視雕版印刷版,致使原抄本丟失。2.技術促使古籍版本氾濫,錯誤增多。

說到古籍整理要複雜得多,涉及面廣,門類較多,哪些人整理過很難一兩句說清楚。


字本論


從開始商代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果文字,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魏晉至今的楷書。

每一個朝代更新換代的時候,在穩固自己的政權之後都會開始發展國力,從農業降稅到發展自己朝代的文化。

任何朝代被推翻都是靠的是武力加謀士的智慧,而謀士的智慧都是通過歷代歷朝不斷的失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這些失敗都是有每朝每代修書官員,或者民間傳抄留下來的。

古代的書籍在沒有發明活字印刷之前都是靠,人抄寫廣為流傳。

而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最高權利擁有者,對知識及文化的重視,都會在民間搜尋民間的文人進行自己朝代的文化建設。

文化永遠在傳承,不會因為更朝換代而埋沒,只會看舊推新,不斷完善。







青雲丶流水


傳統文化愛好者整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