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鎮定!鎮定!股票下跌 有什麼可怕的?!

一頓操作猛如虎,回家丟了兩百五。

股指下跌,各種抱怨聲接蹱而至。再次強調,我們對市場的判斷從未動搖,沒有改變。

上週股指下跌,我發了一條微博,大意是不必害怕市場下跌。後臺有很多人問為什麼?我們當然有理由,我們從來不會過度悲觀,也不會過度樂觀。年初股指上升之時,我們提醒過不能太樂觀,現在股指下行,不過是區間震盪、築底,用不著如喪考妣。

140字說不出什麼來,今天在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過度悲觀、過度樂觀?

第一, 大環境沒變,宏觀經濟能夠,也必須保持穩定,上市公司是結構性調整。

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上升8.5%,環比3.2%,創下四年以來新高,這個數據與PMI指數生產分項表現的強勁,如出一轍,數據算是亮眼。

有下行的部分,3月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環比回落1.3個百分點到4.6%。但相關方面有辦法保持市場總體穩定,只要總體穩定,有大幅下降的行業和公司,必然會有大幅上升的行業和公司,比如智能領域。

現在,宏觀數據既然沒有崩潰式下行,投資者要找的,就是在震盪期間還能上升的公司,把自己跟這些公司牢牢綁定在一起。

2019年3月,採礦業增加值反彈4.3個百分點,到達4.6%,製造業增加值加快3.4%,到達9%,這中間有春節因素,也說明開春後形勢不錯。

關鍵是,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能夠托住底。

樓市從陽春入初夏,長三角、珠三角趁勢而上。4月3日,無錫一天內拍出3個地王,濱湖區一幅宅地經過83輪出價,樓面價高達18000元/㎡。

4月16日,杭州拍出樓面價破5萬的地王,地塊在上城區、被濱江集團競得,成為了杭州實際意義上宅地的“單價地王”,目前周邊房價在7萬左右。

4月18日,常州一天內誕生3宗地王。當天常州連拍4塊土地,每一塊地競拍輪次都達到40次以上,且全部實現了50%的高溢價成交。新城地產以15665元/㎡的樓面價拿下鐘樓區一塊土地,突破歷史新高。

蘇州熱火朝天。4月19日,蘇州園區一塊地在開拍前9天被加價9.7億,樓面價達到30245元/㎡。4月24日,蘇州主城區出讓5宗地塊,吸引了34家房企競拍,有5宗宅地成功出讓並吸金135.7億元,溢價率超過35%,誕生了兩個板塊“地王”。

上海的北大門南通的土拍市場同樣火熱,土地市場回到高峰期。

3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到達11.8%,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累計增速都在上升。基建投資呢,小幅回升了0.1%到4.4%。

只要房地產回暖,消費就能輕而易舉的回暖,家電、建築裝潢增速回升到15.2%和10.8%。有房產就有消費,此言不虛。

3月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8.7%,較前值上升0.5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同比名義增長8.3%,比前兩個月上升0.1%。

經濟數據不可能出現緊縮。3月居民CPI同比上漲2.3%,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8%。

國際油價上升,國內成品油價也在上升。4月26零點,國內成品油價格上升,2019年國內成品油價格“第七漲”,就拿全國平均價格說,92號汽油每升上調0.15元;95號汽油每升上調0.16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16元。

重要的事情說兩遍,經濟沒有緊縮,沒有緊縮!

既然市場能夠保持基本穩定,所謂的調整就是結構性調整,對於股市來說,該退市的退市,該上市的上市。上市公司向頭部享受壟斷溢價、品牌技術護城河的企業集中,要退市公司的就讓他退市吧。

天要下雨孃要嫁人,退市的的公司從來就沒有好過。

第二, 監管政策沒有大改變,一切盡在掌握。

最近,談得最多的是期指和IPO門檻。

IPO沒有改變,即使本來想要改變,也會根據市場情況微調,這個市場上,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

4月27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委婉否定降低IPO門檻,表示繼續保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增加市場可預期性,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審核進度服從質量。

潛臺詞是,你哪隻眼睛看到IPO要放寬了?那張嘴在說IPO要放鬆了?

只有中國股市想發展,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

另一個重大的政策的調整是股指期貨。2015年,我認為期指對市場的坍塌得負責,罪不可綰,這一次我仔細對照了現貨和期貨的數據,發現現貨下挫與期指政策沒有密切聯繫。

可否認,股指期貨鬆綁是把雙刃劍,這次下跌原因不是期指,還沒有人跟大規模在期現貨市場同時做空,後臺的大數據監控不是吃素的。

還有一項政策是退市。

現在,有1億雙眼睛盯著,盯著遊資風口浪尖的樂視會不會退市?我估計,該退則退,該生則生。樂視風險也不是今天才有的,那些瘋狂的資金、白痴的資金也該付出點代價了。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兩市共計115家公司退市,有主動退市,有強制退市,有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相信再過兩年,投資者會習慣退市。退市會有波動,但大波動遠未到來。

第三, 短期市場最大的擾動因素是資金,是槓桿。

宏觀沒變,監管沒變,短期什麼變了?槓桿變了。

Wind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個月,北向資金淨買入額分別為606.88億元、603.92億元、43.56億元,進入4月,北向資金從之前大規模淨流入變為持續淨流出。

4月26日,北向資金淨流出10.43億元,連續5日淨流出,一週合計淨流出127.72億元。截至4月26日,4月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出近220億元,創下2015年7月以來最高。

大白馬也遭遇淨流出,近一個月來,五糧液、美的集團、貴州茅臺等股遭遇淨流出,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受到北向資金青睞。

北向資金流出很重要,我認為外資是影響內部市場最大的變量。

最敏感的資金搖身一變,化身北上資金,扮作外資的模樣。雖然北上資金淨流出淨流入不多,與內部資金配合,用到幾億撬動市場,可是綽綽有餘。只有香港的監管部門一動手,A股就會抖三抖。

4月2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與香港證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最近對一內地銀行集團所屬的一家在香港經營的銀行及附屬公司所擁有的持牌法團進行協調現場檢查時發現,該集團通過私募基金及其他實體,進行了一連串“複雜交易”。

怎麼個複雜交易呢?這家內地銀行集團的附屬公司,從集團所屬的銀行取得一筆信用借貸作一般業務及營運資金用途。然後,這家附屬公司向一家由持牌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私募基金作出大額投資。這家基金的唯一目的是向由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所擁有的一家特定目的公司提供一筆貸款(貸款A),而這筆貸款的抵押品主要為該上市公司的股份。

說白了,就是一筆保證金融資,只不過現在這筆錢是通過香港市場進來的。有業內人士解釋得很清楚:用境內金融機構的錢通過香港的私募基金通道,以A股股票做質押進行融資,這個貸款實際上是變相的融資,讓A股大股東加了道槓桿。

香港一查,A股立馬死一個小時給你看。這也說明,股市是“水牛”,水一抽走,牛會變瘦。但牛會變瘦,牛不會死,從香港到內地,一切盡在掌握。上海和香港銀行間拆借利率沒有上升,貨幣HOLD得住。

最後,有人把股市下跌歸咎於大股東減持。

拜託,股價上漲了,上市公司大股東當然會減持,多少年了,這個德行沒變過。據Choice數據顯示,從4月1日以來,產業資本累計淨減持73.78億元,去年4月產業資本淨減持金額22.71億元。更兇猛的減持在3月——減持金額高達323.69億元。

對於一天8000億的成交量來說,這樣的減持量不算什麼,只能說明一點,有些產業資本、上市公司,認為股價已經到心理價位了。那跌一跌,豈不更健康。

我堅持認為,科創板出來之前,股市震盪是健康的,是長期發展的健身運動。忍不了一點挫折,這樣的市場就不可能有牛市的樣子!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