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點半”難題不能讓學校唱獨角戲

近年來,“三點半”現象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在大部分地區,小學生下午三點半放學,而年輕的父母還在上班,年邁的爺爺奶奶接送又不方面,成為許多家庭的一大難題,這一現象稱為“三點半”難題(也有些地方下午放學時間為四點半,被稱為“四點半”難題)。從深層次來講,“三點半”難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教育發展特定階段的產物。

破解“三點半”難題不能讓學校唱獨角戲

“三點半”現象早在推行素質教育初期,便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如何破解,各地也曾經進行了許多探索,可以說並不是什麼新的話題。早在2003-2005年,許多學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同意下,舉辦過“學生自願報名、教師有償服務”的延時服務,如江西贛州的“四點半”俱樂部,當年還得到央視“焦點訪談”節目關注,作為關愛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報道。之後,類似課後服務大多因學校職責與權限、服務乏力等原因取消,隨之而來的是學校周邊校外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為切實解決“三點半”難題,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各類資源和需求,努力形成課後服務工作合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後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

破解“三點半”難題不能讓學校唱獨角戲

經過一年多新一輪的探索,各地對破解“三點半”難題進行了有效地探索,較為典型的做法有:

北京模式——下午3點至5點是課後服務時間,主要服務的內容是開展課外活動,每位學生每年會有700~900元的補助金,教師自願參與,獲得一定服務費。

上海模式——服務時間是下午3至5點,將放學後看護服務所需經費納入年度教育經費預算,足額安排,確保參與服務人員的勞務所得。

江蘇南京模式——採取彈性離校時間的措施,到了放學時間,孩子可以彈性離校,學校作出安排進行託管。

山東濟南模式——校內自願服務活動解決服務活動人員問題,對暫不離校的學生,由志願者進行作業輔導、專題講座、科普知識培訓,以及開展圖書閱覽、科學實驗、文體健身等教育娛樂活動;對活動開展好、家長滿意的學校,年終教育局一次性獎勵20萬元。

不難看出,課後服務工作開展得好的大多為經濟條件好的省份、城市,這與各當地強大的財力支持有很大關係。

破解“三點半”難題不能讓學校唱獨角戲

“三點半”現象是一個社會難題,學校是解決“三點半”難題重要平臺,教師參與是其中的關鍵,但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沒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僅靠學校是難於長久維繫和徹底破解,從一些學校的校長、教師用不同形式抵制課後服務就能看出問題。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學校的教育教學有其固有規律。學校的職責是保證教師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教學大綱開展教育活動,確保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課後服務是為了滿足部分家長接送難問題開展的一項服務,學校有餘力才能組織起、服務好。學校的義務不能隨意擴大,如果把學校的當作“萬油精”或“無限責任公司”,學校的職能就會本末倒置,把學校辦成服務中心誰會同意?

二是教師的業務成長有固有規律。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需要花許多精力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交流合作,正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社會上有些不瞭解教師的人,認為教師一天就兩三節課,一年還有兩個假,是很舒服的職業,孰不知教師在課後除了批改作業,還要開展許多教研活動、業務學習,並不是三點半後就沒事做了。顯然,不合理的課後服務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影響教師的正常業務成長。

三是課後服務需解決相關費用。學校沒有收費的權力,僅靠教師開展無償志願服務也是不現實的。需要當地政府像上海市一樣,將服務費納入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從根本上解決經費問題,但目前很多地方難於做到。

破解“三點半”難題不能讓學校唱獨角戲

解決“ 三點半”難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出力,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廣開思路,從當地實際出發,盤活當地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活動室等資源,切實解決好學校管理、服務經費、人員配備等問題,找準路子,找出對策;另一方面我們也呼籲廣大家長,特別是年輕的父母要切實承擔起家庭責任,不把家庭問題推向學校,靈活解決接送難問題,為孩子提供良好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