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個身”價值上百萬,這位80後勞模用“小聰明”成就“大事業”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5月1日報道:18歲那年,李偉偉作為一名勞務派遣工,走上了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馬跡山港卸船機操作崗位。18年後,曾經默默無聞的一線“小員工”成為了公司級領軍人才。2017年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金燦燦的榮譽接踵而來,但對李偉偉而言,榮譽永遠不是奮鬥的終點,他的目光已經放在了更為長遠的未來。

“翻個身”價值上百萬,這位80後勞模用“小聰明”成就“大事業”

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偉偉

40米、40度和0次

李偉偉生於1982年,2000年時,18歲的他從職業高中畢業,通過社會招聘進入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浙江嵊泗馬跡山寶鋼礦石中轉碼頭擔任卸船機駕駛。新手初上路,李偉偉在上海寶鋼原料碼頭潛心學習了一年“基本功”,將紮實的操作技術和精心整理的學習資料帶回了馬跡山港。

駕駛卸船機是一份苦活、累活,更是一份難活。李偉偉說:“我們用抓鬥卸載集貨輪運來的鐵礦石,每一分鐘抓一斗,一抓鬥就有60噸。一臺卸船機由2人輪流駕駛,每人每天的抓取量在1萬多噸。”從卸船機的駕駛室到貨輪倉底,高度達40米左右。露天作業的工作環境下,無論是40攝氏度的酷熱高溫,還是8至9級的凜冽寒風,都是李偉偉的“家常便飯”。他笑著回憶起母親曾經給他準備的防寒衣褲,“厚得像在冷藏庫裡穿的”。

除了繁重的工作量,駕駛卸船機還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高度的責任心。“這是一份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李偉偉介紹說,通常他們執行卸載工作的船隻都來自海外,如果不慎在操作中碰擦到貨艙,或者發生鋼絲繩纏繞等失誤,容易對船隻造成損傷,加上又在高空作業,“膽要大,心要細”是卸船機駕駛員的必備職業素養——李偉偉在過去近20年的工作中,從未發生違規操作。“0違章”的完美記錄背後,是李偉偉高度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技能水平。

當被問及究竟有什麼“秘訣”,可以做到多年如一日的安全生產,李偉偉講起了“一扇彈簧門”的故事。在馬跡山港碼頭上,靠船人員從碼頭上下行走的平臺,坡度很陡,根據安全要求,樓梯口有一道鏈條,出入時必須掛上,以防安全隱患。但這件小事,卻經常被來往的工人遺忘,“這種無意中的習慣性違章,在實際工作中確實很難杜絕。”李偉偉想到了一個辦法,將樓梯口的鏈條,改成了一扇雙向彈簧門,出入之後門會自動合上,即使忘記關門也不必擔心,一勞永逸地從源頭上解決了這個安全隱患和違章多發點。看起來是一份“小聰明”,卻飽含著李偉偉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尋求突破的鑽研精神。

“翻個身”價值上百萬,這位80後勞模用“小聰明”成就“大事業”

工作中的李偉偉

從徒弟、技能大師到創新領軍人

在李偉偉從事卸船機操作的7年時間裡,帶教了6名徒弟,並從普通的操作工成長為帶兵的作業長。2007年,他就被評為嵊泗縣首屆優秀技能人才。2013年10月,舟山市組織部、勞動局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舟山市李偉偉技能大師工作室”——李偉偉從當年勤奮的學徒,成為了幹練的師傅。2018年,李偉偉成功通過了中冶寶鋼“勞務派遣制員工擇優轉為合同制員工”考評,從勞務派遣工成為了公司的正式員工。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自李偉偉工作室成立至今,李偉偉和他的16人團隊成員,已經完成現場生產一線師徒帶教109名,其中2人已取得技師證書,2人獲得“舟山市技術操作能手稱號”,51人取得高級工證書。談及“帶徒弟”的經驗,李偉偉卻推崇起自己的師傅。他說,當年他在上海寶鋼原料碼頭學習的時候,師傅對他的教導令他受益至今。“剛開始師傅沒有讓我上手,而是讓我從旁觀察,3個月以後才逐步讓我操作手柄。但也不是讓我一個勁兒地開,每過1到2小時就讓我下來,師傅繼續為我示範,並且要我每天總結,比較今天和昨天的區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需要繼續提高的地方。”這套師傅帶教的方法,也被李偉偉銘記在心,並繼承發揚,活用到了自己的帶教實踐中去。

僅僅帶教徒弟就夠了嗎?李偉偉的目標遠不止於此。技能突破、技術創新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將“小聰明”化為“大智慧”,在創新創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堅實大道。近年來,李偉偉帶領工作室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參與獲得市級以上科技創新獎8項,國家級以上科技創新獎10項,專利1項,發表論文2篇。其中,“輸送帶翻面的驅動裝置及技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並先後在國際發明展覽會上榮獲兩金、兩銅,在全國發明展覽上收穫一金、一銀、一銅,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中獲兩銀等榮譽。

“翻個身”、“APP”和無人機

“只要翻個身,就能節省上百萬!”李偉偉介紹起自己的發明專利——“輸送帶翻面的驅動裝置及技術”,原來這“翻身”指的是橡膠輸送帶的“翻面”使用。在運載鐵礦石的過程中,當輸送帶出現橡膠表皮磨損,或是接近使用年限時,原則上就必須進行更換。但輸送帶其實是雙面的,磨損的只有接觸到貨物的一面,因此李偉偉提出,通過讓輸送帶翻面,來延長使用年限。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現過程中卻有許多難點要克服。正常速度下運轉的輸送帶,速度可達每秒3.15米,要想讓皮帶翻身,必須將運行中兩頭繃緊的皮帶放鬆,使用吊機將皮帶吊起,將原先高速運轉的驅動裝置臨時解除,替換成低功率的小型驅動,將輸送帶的運轉速度降到1分鐘5米左右,才能進行“翻面”。“別小看這簡單的翻個面,以前替換皮帶至少要花24小時,現在只需要4到5小時就能完成翻面,皮帶還能再用1到2年,大大降低設備成本,每年可以節約上百萬的物料費。”

人工智能、無人機、智能製造……這些“新名詞”也早已被李偉偉放進了自己和團隊的規劃中,為創建智能化港口而加快打好“攻堅戰”。正在研發的“千萬噸級散裝碼頭智能運維繫統”,和交通大學技術團隊展開合作,主要功能分為兩部分。

一是無人機在馬跡山港料場的應用。通過“無人機系統+AI+北斗集成應用”實現料場智能化、無人化,“用無人機掃描來準確測算出料堆的精確重量,將極大提高運輸能效”。二是建成港口智能管理集成平臺系統。李偉偉說:“現在手機應用遍地開花,於是就想到開發一款專用APP,可以實時查看生產全流程的作業概況、瞭解生產報表、掌握操作人員動態巡檢軌跡、還能及時對故障點進行報警提示。”李偉偉預計,運維繫統投入使用後,能大大提高智能化港口生產作業效率,工作室也將為馬跡山港實現智能化、智慧化港口奠定堅實基礎。

勇立潮頭奔未來,砥礪奮鬥新時代。在李偉偉身上,有“草根逆襲”的青春勵志,有善用“小聰明”解決難題的鑽研精神,更有不斷創新、著眼未來的“大視野”、“大格局”。2019年,李偉偉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作為新一代的勞動模範、青年楷模,李偉偉正用自己的腳踏實地和開拓進取,成就一曲壯麗的奮鬥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