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為什麼要轟炸南聯盟?

愛哭的小小蝸牛


這個得從歐盟說起,再具體點就是要從德國說起。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開始後,隨著美蘇對抗的加劇,西歐國家就成了美蘇雙方對抗的最前沿,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全部殖民地,西歐國家沒有可靠的能源輸入來維持本國工業的運轉,也就不得不有求於美國。但是美國搞的石油與美元掛鉤政策,不僅讓西歐在能源上有求於美國,整個國家經濟運作上也受美國操控。

蘇聯解體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東歐經濟破產使得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技術工人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填充到了西歐的工業體系中,使得西歐國家有了不再依靠美國甚至可以發展成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發達政治經濟體。於是,在德國和法國推動下,西歐國家開始了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原來的歐共體於1993年更名為歐盟,並且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歐元。

但是由於歷史慣性,習慣了內鬥的歐洲國家不可能真正結成一體,歐盟的性質實際上和中國戰國時期的合縱國家差不多,雖然都想抵禦秦國,但就是繞不過各懷鬼胎的坎,最後反倒是讓秦國坐收漁利。

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的科索沃戰爭便是這樣一個體現。

鮮為人知的是,科索沃戰爭的推動者不是美國,而是歐盟,準確的說是歐盟的領頭羊之一——德國。德國和法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的兩個領頭羊,這主要還是得益於兩國在整個歐盟國家中的綜合國力。當然他們自己非常清楚,自己雖然是工業大國,但同時又嚴重缺乏資源,要想真正使歐盟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就必須先解決這一短板。

於是,德國人幾乎是重走半個多世紀以前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制定卻沒能走通的道路——控制巴爾幹半島,以打通從德國到中東產油區的陸上通道。

雄踞巴爾幹的是當年敢於同蘇聯叫板的南聯盟,雖然經歷了波黑戰爭等一系列動盪,但是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而幾乎是被解除武裝長達半個世紀的德國,顯然不可能將其征服。唯一的辦法那就是請美國出山。

這就形成了一個神一樣的邏輯:本來是想通過一場局部戰爭來掌控巴爾幹半島來對抗美國,但是自己實力不濟請美國來打仗並且還是由美國來主導。

但是戰爭必然遵循它的客觀規律,不會過分的以政治為主導。對於歐盟國家的小九九,美國人自然再清楚不過。明明北約國家擁有碾壓南聯盟的實力,但就是攻而不破——只打空襲戰,不打地面戰。曾在100個小時內就把擁有百萬大軍、裝備全套先進蘇式武器裝備的伊拉克打得一潰千里的美軍卻在實力遠遜於伊拉克的南聯盟面前打了78天之久,並且南聯盟的軍事實力沒有得到慘重損失。相反歐盟卻損失慘重,在78天的軍事行動中,歐洲人由於擔心戰局失控,於是捲款外逃,導致歐元匯率大幅下跌,超過1萬億美元的歐洲資本進入了美國。更有意思的是,戰前歐洲人花費巨資搞起來的科索沃試驗田最後被美國分了一半給俄羅斯,繼續加劇俄歐矛盾。


大將軍威武K


在1999年爆發的北約轟炸南聯盟事件震驚世界,這既是一個政治問題,又是一個種族問題,主要原因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絕對不允許在歐洲腹心地帶,出現一個不是日耳曼人建立的強勢政權,因此出動戰機轟炸南聯盟,這是小國政權的悲哀,也是非日耳曼族裔的悲哀。

北約轟炸南聯盟,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首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獠牙”,而美國則藉此行動一舉揚名天下。

發生在1999年4月12日的北約組織轟炸南斯拉夫聯盟事件,是歐洲二戰後歷史上首次爆發的軍事戰爭,同時也是北約歷史上到目前為止的唯一一次轟炸歐洲國家的軍事案例。這場軍事行動從1999年4月12日開始,到同年6月10號結束,歷時一共59天,就徹底摧垮了南聯盟這個歐洲軍事強國。

從軍事角度來看,在此次北約軍事行動中,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集團,首次向世界展示出了自己的強大軍事實力,通過新型的軍事作戰手段,以零傷亡的結果,徹底摧垮了一個歐洲中等軍事國家的對外防禦力量,讓世人認識到了美國和北約的強悍軍力。

美國之所以一直都強力要求空襲南聯盟,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具有向世界展示去真正軍事實力的渴望。因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軍事力量由於連續在朝戰和越戰上的失利,以及在美蘇爭霸時處於下風,導致世界各國普遍失去對美國軍事力量的畏懼。因此美國人下定決心,要在南聯盟戰爭中展示實際,重新獲得對世界各國的軍事上的震懾。

北約轟炸南聯盟是一個清除“異己”的軍事行動,絕非北約組織說聲稱的那樣公平公正。

南聯盟是一個歐洲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由斯拉夫民族主導的國家,這個國家卻從來都沒有加入過北約組織,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與由日耳曼人主導的其他歐洲國家之間,存在著格格不入的對立關係。

此外這個國家在其成立之初,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它的領導人鐵托的帶領下,執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因此在歐洲各國抱團對抗蘇聯的時候,可以說是被孤立在歐洲以外的國家。

正是由於南聯盟採取的不結盟對外政策,導致以及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讓這個國家在戰略上,成為歐洲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必須要在戰略上削弱這個國家於是人為推動了科索沃的獨立,並最終藉機打垮了這個國家。

所以在1991年的時候,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集團,不斷“炮製”科索沃地區的人權危機,並以“最後外交努力”失敗,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行動,最終迫使南聯盟放棄科索沃。

很顯然人權問題並不是戰爭的起因,而北約的此次行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敗南聯盟政權,其中最重要的證明就是北約在科索沃戰爭勝利之後,以犯有包括戰爭罪、反人類罪和種族屠殺罪為名,逮捕了前南聯盟主席米洛舍維奇,並將其引渡到前南國際刑事法庭。

但是在經過庭審之後,前南國際刑事勢法庭最終還是在是在2015年2月3日的時候,宣佈“塞爾維亞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巴爾幹戰爭中未對克羅地亞犯下種族屠殺罪行”,這也就是說國際上米洛舍維奇的指控並不成立。而與這個結果形成對比性諷刺的是,米洛舍維奇本人並未在結案之後獲釋,因為他早已在2006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前南監獄中去世了。


落下m


蘇聯時期,莫斯科一直都覬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巴爾幹半島,但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權,並沒有淪為蘇聯在南歐的衛星國。

但世事無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鐵托在毫無徵兆的情況去世,倉促的甚至連接班人都還沒有來得及確定!這一重大變故使得原本在鐵托領導下相對穩定的南斯拉夫聯盟瞬間陷入動亂紛爭……

幾乎在蘇聯解體的同時,南斯拉夫徹底土崩瓦解: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紛紛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則組成了南聯盟!與此同時,以塞爾維亞為主的南斯拉夫內戰隨之全面爆發。圖為鐵托(左二)七十年代訪美

而科索沃戰爭便是組成南斯拉夫內戰的一部分!自鐵托去世後,從1945年起就被併入塞爾維亞的科索沃也開始積極尋求獨立,這也直接確定了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不可調和的矛盾!

尤其是當科索沃看到許多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紛紛獲得獨立後,其謀求同等地位的決心更加堅定。1996年,科索沃成立了一支由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並試圖通過武力來獲得獨立;但卻遭到了米洛舍維奇的強勢鎮壓!圖為米洛舍維奇

此後,科索沃地區的武裝衝突愈發頻發、嚴重,但南聯盟的米洛舍維奇卻不打算做出絲毫退讓。於是,在背後一直支持科索沃獨立的美國加大了對該地區事態發展的關注!

在美國看來,有效的控制巴爾幹半島是其在蘇聯解體後重建世界秩序的重要環節,而米洛舍維奇領導下的南聯盟正是美國實現這一戰略的最大絆腳石!隨著科索沃危機的深入,美國終於決定直接介入……

B-2戰略轟炸機曾是轟炸南聯盟的主力

1999年3月24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打著"保護科索沃人權"的旗號,開始對南聯盟實施長達七十八天的空襲……在此期間,北約的一千多架飛機累計出動32000餘次,總計投彈達13000多噸……

綜合而言,北約之所以悍然對南聯盟發動軍事打擊,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翻阻礙美國控制巴爾幹半島的米洛舍維奇政權;這與後來的伊拉克、利比亞戰爭異曲同工!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誠邀,如題。北約為什麼要轟炸南聯盟?原因其實很簡單

南斯拉夫是曾經東歐的一個大國,也是在歐洲除開蘇聯之外的第二大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後,在鐵托的代理下,南斯拉夫獲取了極大的成功,軍事政治經濟在歐洲都是排得上號的,百姓生活富足,可謂國泰民安,然而南斯拉夫的國情歷來雜亂,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長期以來受地緣政治、民族矛盾等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鐵托在位的時候與蘇聯的關係惡化,南斯拉夫在1980年後開始走下坡路。

北約想幹掉南斯拉夫也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了,至於為何要直接轟炸,那肯定是找到藉口了唄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南聯盟內部科索沃獨立問題矛盾加劇,北約支持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分裂實力獨立,南聯盟堅決反對北約干涉內政,反對北約多國部隊進駐科索沃,北約寸步不讓,導致兩邊矛盾全面激化,終究演變為科索沃戰役,1999年3月24日,北約以“維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舉動轟炸南斯拉夫,科索沃戰役徹底迸發。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南斯拉夫的國情向來複雜,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由於沒有主體民族,導致南聯盟凝聚力不足,一旦國家動盪,很容易走向分裂。南聯盟領導人鐵托逝世後,失去了強大領袖的南斯拉夫逐漸走下坡路。而後任領導人能力不夠,無法妥善處理好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問題,聯盟內各個共和國獨立傾向。二戰時期,阿族投靠納粹,對兄弟民族搞種族屠殺,二戰結束後,又受到兄弟民族報復。在鐵托的領導下,民族矛盾又沒有化解,只是被擱置了而已。後繼領導人能力不足,民族矛盾開始被一些野心家利用,發展起來!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南聯盟的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代表在法國進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雙方都對方案內容不滿,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談判陷入僵局。1999年3月15日,阿爾巴尼亞族代表與塞爾維亞方面最終談判破裂。1999年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1999年3月24日,北約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行動轟炸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爆發。

以美國為首的心北約轟炸南聯盟。表面上看是的“人權”問題,但是實際卻是美國及歐洲國家希望將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從巴爾幹半島擠出去。俄羅斯一直與塞爾維亞的關係非常親密。從民族上來說,俄羅斯與塞爾維亞都屬於那斯拉夫民族;從宗教上來說,兩國都信奉東正教,一直堅稱是拜占庭帝國正統繼承者的俄羅斯已經讓莫斯科大牧首成為整個東正教的領袖;從歷史上來說,巴爾幹地區的諸國能獨立實際上是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爭霸,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而一戰之所以沙俄會參戰正是塞爾維亞的“推動”。正是由於塞爾維亞與蘇聯或俄羅斯擁有這麼密切的關係,才讓其成為北約重點干預的國家。

隨著軍隊及警察等暴力機構的進入,科索沃的流血衝突開始升級。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開始藉助人權危機這一藉口開始對南聯盟進行無差別的轟炸,1000多架隸屬於北約的戰鬥機、轟炸機對南聯盟進行了超過38000次的攻擊,在亞德里亞海的北約軍艦向南聯盟的重要戰略支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而在使用的彈藥中就有對人身體傷害很大的貧鈾彈,戰後很多參與南聯盟戰鬥的北約軍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器官損傷。而美國當年研究貧鈾彈的目的就是為了汙染敵方領土,降低其戰爭的潛能!

因此,不管是為了“人權”,還是為了清除蘇聯或者俄羅斯在歐洲的勢力範圍,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都會對蘇聯或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勢力進行打擊。

鮮為人知的是,科索沃戰爭的推動者不是美國,而是歐盟,準確的說是歐盟的領頭羊之一——德國。德國和法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的兩個領頭羊,這主要還是得益於兩國在整個歐盟國家中的綜合國力。當然他們自己非常清楚,自己雖然是工業大國,但同時又嚴重缺乏資源,要想真正使歐盟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就必須先解決這一短板。於是,德國人幾乎是重走半個多世紀以前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制定卻沒能走通的道路——控制巴爾幹半島,以打通從德國到中東產油區的陸上通道。雄踞巴爾幹的是當年敢於同蘇聯叫板的南聯盟,雖然經歷了波黑戰爭等一系列動盪,但是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而幾乎是被解除武裝長達半個世紀的德國,顯然不可能將其征服。唯一的辦法那就是請美國出山。

戰爭必然遵循它的客觀規律,不會過分的以政治為主導。對於歐盟國家的小九九,美國人自然再清楚不過。明明北約國家擁有碾壓南聯盟的實力,但就是攻而不破——只打空襲戰,不打地面戰。曾在100個小時內就把擁有百萬大軍、裝備全套先進蘇式武器裝備的伊拉克打得一潰千里的美軍卻在實力遠遜於伊拉克的南聯盟面前打了78天之久,並且南聯盟的軍事實力沒有得到慘重損失。相反歐盟卻損失慘重,在78天的軍事行動中,歐洲人由於擔心戰局失控,於是捲款外逃,導致歐元匯率大幅下跌,超過1萬億美元的歐洲資本進入了美國。更有意思的是,戰前歐洲人花費巨資搞起來的科索沃試驗田最後被美國分了一半給俄羅斯,繼續加劇俄歐矛盾。








經常用了


北約轟炸南聯盟表面上是科索沃的“人權”問題,但是實際卻是美國及歐洲國家希望將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從巴爾幹半島擠出去,或者說美國及歐洲國家不希望俄羅斯在歐洲擁有過於強大的力量及外援。直到現在歐盟及北約與俄羅斯都在巴爾幹地區爭奪相關的國家,從馬其頓改國名到科索沃建立國防軍,這些動作後面都有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爭鬥。

俄羅斯一直與塞爾維亞的關係非常親密。從民族上來說,俄羅斯與塞爾維亞都屬於那斯拉夫民族;從宗教上來說,兩國都信奉東正教,一直堅稱是拜占庭帝國正統繼承者的俄羅斯已經讓莫斯科大牧首成為整個東正教的領袖;從歷史上來說,巴爾幹地區的諸國能獨立實際上是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爭霸,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而一戰之所以沙俄會參戰正是塞爾維亞的“推動”。正是由於塞爾維亞與蘇聯或俄羅斯擁有這麼密切的關係,才讓其成為北約重點干預的國家。

20世紀90年代初,科索沃的自治權被取消。南聯盟為了加強對科索沃地區的控制,逐漸加強對阿爾巴尼亞族的限制。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措施是因為在南斯拉夫解體的過程中,作為塞爾維亞族“發源地”的科索沃在阿爾巴尼亞族的推動下開始有獨立的傾向,這是當時塞爾維亞無法接受的。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留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族人不足總人數的10%,這根本無法阻止科索沃的“獨立公投”,因此出動軍隊及警察干預成為必然選擇。

隨著軍隊及警察等暴力機構的進入,科索沃的流血衝突開始升級。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開始藉助人權危機這一藉口開始對南聯盟進行無差別的轟炸,1000多架隸屬於北約的戰鬥機、轟炸機對南聯盟進行了超過38000次的攻擊,在亞德里亞海的北約軍艦向南聯盟的重要戰略支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而在使用的彈藥中就有對人身體傷害很大的貧鈾彈,戰後很多參與南聯盟戰鬥的北約軍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器官損傷。而美國當年研究貧鈾彈的目的就是為了汙染敵方領土,降低其戰爭的潛能!

另外,米洛舍維奇也可能是北約行動的一個誘因。1990年米洛舍維奇將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改組為塞爾維亞社會黨,這可以說是蘇聯或者共產主義在塞爾維亞及南聯盟的延續,這對以蘇聯及共產主義為敵的北約而言,南聯盟就成為北約殺雞儆猴的例證。

因此,不管是為了“人權”,還是為了清除蘇聯或者俄羅斯在歐洲的勢力範圍,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都會對蘇聯或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勢力進行打擊,因為這樣不僅能削弱俄羅斯,還能立威。


昨思今明未武


北約轟炸南聯盟的表面上是出於對塞黑種族戰爭的打擊,但根本目的其實是美國的敲山震虎和隔山打牛。


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既是斯拉夫人前往中西歐的門戶,又是阿拉伯人前進歐洲的要地,誰控制了巴爾幹,誰就控制了歐洲的制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崩塌而南斯拉夫成立,這使得原本想介入巴爾幹半島權力真空的英、法、德等國嫉恨不已,所以當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時,第一個承認的就是德國人。


當然美國人剛把蘇聯打趴下,這面還沒把俄羅斯勢力徹底趕出巴爾幹,那面歐洲就已經對於巴爾幹蠢蠢欲動了,歐洲要是得了巴爾幹勢必會加速統一,一個統一的歐洲明顯不符合美國利益。正在此時正好塞爾維亞不聽話要重新恢復南聯盟,並且製造了種族問題,所以倒黴的塞爾維亞人就被美國拿來祭旗了。塞爾維亞的“被祭旗”大大刺激了歐洲人,這就是美國的敲山震虎。


而隔山打牛則是藉機徹底把俄羅斯勢力趕出巴爾幹。自從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從巴爾幹收縮,但由於同為斯拉夫民族,所以仍然在塞爾維亞保持影響力。而俄羅斯勢力不離開巴爾幹,又成為歐洲干涉的藉口,自然引來了美國的關注,所以美國一邊藉著打南聯盟另一邊在哄走俄羅斯勢力。


所以美國轟炸南聯盟,遏制歐洲的同時,又趕走了俄羅斯,這成為北約轟炸的真實意圖。


馬克觀察


北約當初之所以要轟炸南聯盟,是因為巴爾幹半島自古就是歐洲火藥桶,北約不轟炸,那裡也太平不了。可以說,北約主導的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爭無數,光是勳章就頒發了15種勳章,大多與南斯拉夫有關,當然也與轟炸南聯盟行動有關。

眾所周知,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有觀點認為這是美國控制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但是,本文並不這樣認為,我認為目前的北約,聯盟作戰理念正在慢慢淡化,各自為站的情況越來越多見,像本文今天發的這種勳章,未來可以數量會越來越少。


北約勳章(系列)由比利時海米克瑟姆的Eekelers-Centini國際公司製作。目前,北約勳章共分為15種類型。北約功績服役勳章;前南斯拉夫、科索沃、馬其頓3種服役勳章;北約第5條鷹狀勳章、北約第5條積極行為2種作戰勳章;8枚非北約第5條作戰勳章,分別是阿富汗自由、堅決支援、巴爾幹、北約伊拉克訓練任務、非洲、AMIS、利比亞奧德塞黎明和巴基斯坦作戰與作戰支援勳章。

每枚北約勳章都有相應的金屬釦環戰鬥標誌,標明作戰行動以及是否是北約第5條行動。美軍人員不在綬帶上加金屬釦環,使用自己的戰鬥標誌。

北約南斯拉夫勳章為銅質,綬帶為深藍背景,兩側各有1條白色細線條,與聯合國勳章非常相似。綬帶可加綴“前南斯拉夫”字樣的金屬釦環戰鬥標誌。

北約科索沃勳章為銅質,綬帶為深藍背景,中間有1條白色粗線條,可加綴帶“科索沃”字樣的金屬釦環戰鬥標誌。


北約第5條鷹援行動勳章綬帶為深藍背景,中間1條白色粗線條,白線條中間繡金色立體細豎線,可加綴帶“北約第5條”字樣的金屬釦環戰鬥標誌。


吾評武願


北約為什麼要轟炸南聯盟,原因很簡單是為了科索沃民族矛盾問題。但是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需要對科索沃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交代。從歷史上看科索沃原來屬於塞爾維亞人居住的地方,12世紀時科索沃已經成為塞爾維亞王國的一部分。就連科索沃這一名字的來源,也是塞爾維亞語中“黑鳥的土地”的一詞。到了14世紀後期,科索沃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因為戰爭使得一些阿爾巴尼亞族人也進入科索沃定居。


(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

由於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針對科索沃的非伊斯蘭教民眾徵收人頭稅。而塞爾維亞族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族人信仰天主教,塞爾維亞族人不堪忍受人頭稅,陸續的離開了科索沃。而阿爾巴尼亞族人放棄了天主教改為信仰伊斯蘭教,哪就免除了人頭稅之苦。久而久之,科索沃不僅是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而且居民被逐步伊斯蘭化。過去科索沃以塞爾維亞人為主,反而成為阿爾巴尼亞人為絕對多數,仍然沒有遷出的塞爾維亞人比率僅在10%左右。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第二年,1992年南斯拉夫也相繼解體,一分為六。即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和南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科索沃屬於塞爾維亞的一部分。由於科索沃的大多數居民阿爾巴尼亞人,不願意留在塞爾維亞,激進鬧獨立發生了民族衝突。南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派遣軍隊打擊科索沃的分裂,造成了大量的難民逃亡,南聯盟派遣了軍隊和武裝警察進入到科索沃。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塞爾維亞人與阿爾巴尼亞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塞爾維亞的內部民族矛盾受到美國和北約的特別關注,最後以人道主義為由插手干預了南聯盟的科索沃事務。北約轟炸南聯盟目的,就是希望肢解塞爾維亞,讓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其實質上是美國和北約對於南聯盟的意識形態上的偏見。這是因為北約希望顏色顛覆南聯盟而不能,這是撇開聯合國的軍事行動,插手干預科索沃民族矛盾事件。

塞爾維亞社會黨主席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是北約視為異類的主要原因。蘇聯解體之後,幾乎一夜之間蘇聯以及原東歐國家原來政權都改變了顏色,戈爾巴喬夫宣佈解釋了蘇共。其它的東歐國家也是易旗換幟,在政體上向歐盟靠攏,這種現象外界稱之為蘇東事變。但是在南聯盟的米洛索舍奇政權,在北約目光裡還是南共,因為塞爾維亞社會黨都原身是塞爾維亞共產黨。

連俄共都失去了政權,南聯盟換了一塊牌子米洛舍維奇還在繼續執政,這是北約不能容忍的,發動轟炸南聯盟戰爭的主要動因。有了科索沃的民族衝突事件,這就給了北約一個插手干預的藉口。北約針對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大規模空中打擊,最後北約達到了肢解南聯盟的目的。北約這場空中轟炸打擊,造成南聯盟大約2000 多人死亡, 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淪為難民,給南聯盟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000 億美元。因為北約的轟炸,南聯盟的新人道主義危機規模,超過了科索沃。


亦新湖


為何要炸中國大使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